基于高校产学研合作平台下的校企合作动力系统探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u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这个的系统和传统的高校、企业两个系統的不同之处与特点。从多方面的分析校企双方的进行合作的动力入手,认为校企合作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共赢之举,并进一步谈到了从利益分配、产权归属等几个方面关注如何保护这个共赢机制的问题。
   一、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中国使用校企合作教育一词始于80年代中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世界各国的校企合作发展轨迹来看,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等等。虽然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条件不一,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校企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合作中的高校和企业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各取所需。
   那么到底促成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有哪些呢?
   二、传统的高校与企业两个系统
   1.高校
   高校这个系统,输入因素包括: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保证学校维持结构和运行的资金,科研项目资金等。该系统的输出主要包括两大要素,即一是科技人才,它是作为输入因素的学生的转化状态;二是科研成果,包括可用于企业改进管理的理论成果和新工艺,新产品等。
   2.企业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其输入因素包括:作为加工对象的原材料;作为引导工厂企业从事生产的市场信息;企业的发展,它还必须吸收人才和新的技术。企业作为一个系统的输出,包括产品和服务。
   因此,传统的学校与企业大体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般情况下,高校跟企业的联系很少。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机构,它与企业的联系仅停留在它为企业提供了很多可供选择的人才。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是单向的,它们双方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前者是供方,后者是需方。这种单向联系的关系,没有组成一个具有反馈的系统,会造成一系列的资源浪费:造成结构性失业,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尽管企业有职位空缺,但学校提供的人才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而导致失业,也就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主要由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引起,因为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它的行为就会受到成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的影响。另一方,高校因为没有从企业或者是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所以反应很迟缓,或者是没有反应。如此以来,校企合作模式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校与企业动力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高校和企业的组织形式,校企合作突破了高校与企业以往简单的单线联系,可以构成起一个双向联系的系统。系统中的双方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如表1所示)。
   1.高校寻求企业合作的动力
   (1)寻求实践环境
   传统的高校,由于长时间只注重理论研究,而且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使得高校教师和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因此,大部分的离校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以后不能适应社会的环境,感到学无所用。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如优良机器设备的大批量的工业生产环境,研究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高校科研人员、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和专业水平创造平台,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到企业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实践环境。
   (2)寻求市场环境
   高校长期高校专注于理论研究,没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研究出来的成果不能以市场结轨,只注重技术忽视社会需求,在转化成生产产品时容易导致市场需求的矛盾。一方面,企业拥有大批经验丰富的生产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有较强的抗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在市场多年迅速的摸爬滚打得出的生存之道,也就是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这些更有助成果迅速转化成市场化的产品,提高科技产品的生存率。
   (3)科研成果产品化
   任何科学技术成果只有通过应用于社会,才能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一方面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需求产品的必经的桥梁,只有企业集市场调研、技术开发、批量产生、组织销售一身,才能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高校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条件和内在动力。只有合作,才能更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品化并转化为生产力。
   (4)获得资金支持
   科研经费不足是一直以来长期困扰高校的一个问题。而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定要投入越来越多的科研经费,使自己的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高校如果与企业合作,就能获得从企业来的资金支持。
   另外,高校的科研长久以来,大部分都局限于学术圈内的讨论。而企业科研由于跟市场联系紧密,一般都有最新的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可以供高校学习。
   2.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动力
   (1)获得科研成果。高校学术水平高,科研人才多,并且受外界干扰较少。因此科研成果丰富,学术信息灵便。这种专一性,是企业获得最新技术的较好来源。
   (2)获得优秀人才。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期间,等于就是给了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一个“试用”的机会,可以观察与之合作的高校老师和学生。因此企业可以直接邀请表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加入企业,这样一来就给了企业一条挑选人才的好路子。
   (3)工艺和产品的当地化。通过与高校的对接,企业能够获得很多本地的信息,因此就能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加入本地的特色,使之更加适合当地的消费者。
   另外,作为生存在市场中的企业。与它的顾客、合作伙伴等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个企业可以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能建立起更加广泛的公共关系。
   3.高校和企业共同的动力
   (1)利益共享。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能获得市场环境,资金等,企业能获得科研成果,优秀人才等。因此,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双赢”。
   (2)风险共担。任何的投资,新产品的开发,投入市场等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减少失误,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就算出现了问题,可以由双方共同来承担。
   (3)降低交易成本。高校与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合作。能够使高校获得稳定市场信息,资金等,也能使企业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成果的供应。这样以来,就省去了很多用来谈判,监督等的成本,提高了效益。
   另外,校企合作能使双方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与国家政策相符,因此也能获得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系统
   根据以上的分析,学校和企业两个系统由简单的供需双方,变成了具有反馈的一体的一个大系统(如图3所示)。实线部分为原来的两个系统具有简单的提供人才和需求人才的关系,虚线部分为校企合作后的整个系统。
   五、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利益上的“双赢”,是高校企业能够走到一起的根源。那么如果保护这片滋生双赢的土壤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呢?本文关注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利益的分配问题。由于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预期收益,所以利益分配必为合作双方所关注。利益分配的结果,与高校和企业参与合作时的投入相比,能形成校企合作双方对合作事件的满意度评价。因此,为了让合作健康运行,目标顺利达成,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必须与它们之前的投入相匹配,并由双方友好协商及同意。
   第二,产权的归属问题。对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技成果归属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问题。一般说来,由于涉及企业在市场中的经济利益,高校只能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且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使用权应仅仅局限在学术研究上,在没有征得企业同意的情况下,高校不可以将科研成果市场化等。另外,还将涉及到高校和企业的价值观、文化氛围不一致等问题。高校的办学宗旨一般为教书育人,容易重学术轻利益。而企业一般以获取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这样在涉及产品设计、投入市场等问题上可能会有一些冲突,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协商解决。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独立学院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JGZ049)
  
   参考文献:
   [1]秦旭,陈士俊.产学合作的系统分析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5).
   [2]王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C].西安理工大学,2007(3).
  
   (作者简介:韦鸿鹏(1968-),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高校管理;杨志毅(1964-),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在2007年以88岁高龄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这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作品主题风格多样,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情感。《幸存者回忆录》是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后期的代表作之一,有明确地性别意识和立场,关注女性的成长经验,心路历程,从而确定了女性的主体地位。它叙述的是人类在面临大灾难
期刊
1993年,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最辉煌、最夺目的一年,这一年,他先是给我们带来了《侏罗纪公园》的惊喜,时隔半载,又推出了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经典人道主义之作《辛务勒的名单》(以下简称《辛》)。在众多二战题材影片中,《辛》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突破了同类电影的樊篱,用深邃的思想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历史画面,创造了用艺术气质浓厚的方式去深刻表现思想严肃的战争题材故事片的先
期刊
黄粱梦的故事起源于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黄粱梦吕仙祠这所道观就是依据这个故事而修建的,始建于北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吕仙祠有卢生殿、吕祖殿、钟离殿三大殿和左右配廊,此外还有八仙阁、钟鼓楼、莲池、八角亭、山門、“蓬莱仙境”照壁和历代文人名士的诗咏、碑刻。  吕仙祠殿阁错落有致,门楣及楹联上的题字,无一不是当代巨匠的墨迹,尤其是吕仙祠的核心处卢生殿前的楹联,无不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撼
期刊
《说文解字》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其中有一部分是以阐释动物为主的字,本类字在《说文》中占有的篇幅虽不大量,但是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所包含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章试将《说文》中有关动物的字进行部分罗列并具体以豸部、马部为例作分析研究,希望能从这类字中窥视汉代动物类汉字的大体风貌,进一步了解其历经的意义上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的思想文化内涵。  一、引言  自《说文》问世以来,研究者络绎
期刊
摘 要:文章叙述了我的“花开的声音”系列儿童题材油画创作历程和对画面内外的思考过程,通过对女性艺术家阎平的绘画研究,着眼于创作实践,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阐述创作过程的心得体会。列举我的作品六幅,不仅寻找绘画过程中的文字痕迹,也是对自己画面的解读并促使绘画实践不断提高。  关键词:创作;阎平;女性题材;绘画语言  在绘画创作历程中和对画面内外的思考过程中,我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画什么和怎么画
期刊
对一个作家而言,故乡就是他们精神成长的摇篮,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乡民乡情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小说史上,以故乡为题材创作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从鲁迅的浙东小镇到废名的黄梅故乡,再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再到汪曾祺的高邮乡镇,在他们笔下,或带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揭露乡民的麻木忍耐,或用一种牧歌式的笔触写出一种对自然和谐家园的眷恋,或以清逸冲淡的氛围再现自然健康的人性
期刊
器乐作品中的钢琴伴奏是一门独特的、综合的艺术,它对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奏同样重要的作用。在器乐作品的钢琴伴奏中,伴奏并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背景,而是整个音乐结构中密不可分的部分。在给器乐作品伴奏的时候, 伴奏者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定位呢?  一、衬托角色  作为钢琴伴奏者除了要具有扎实的键盘演奏技巧、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外,还要注意把握和扮演好衬托的角色。 很多人认为,钢琴伴奏在
期刊
不同的语音或方言都有自己的音位系统。方言音位系统与普通话因为系统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一定的差别。许多方言中声、韵母的发音与普通话声、韵母不完全相同。文章以滇西地区大理下关方言为例,比较其与普通话在声、韵、调等发音方面的异同,使我们认识这两种语音系统的特点,找出差异,有效地进行方音辨正训练,改方音为普通话。  一、方音  方音即方言的语音,包括:方言所特有的元音、辅音、声调;方言与标准语同有而使用上
期刊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网络科技为核心的这场信息革命,将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一、网络科技的概念概述  严格讲,我们上面使用的网络科技概念与计算机科学中使用的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更多的是我们日常意义上包含丰富人文意义的用法,是指以人们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产生的所谓网络科技人文世界,与计算机科学中的网络科技概念有区别的。如果把计算
期刊
光影这一艺术的表现语言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和创新,通过艺术家的探索赋予它新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皮影戏正是以独特的光影展现其艺术魅力,笔者通过对中国皮影戏和中西方的绘画领域里光影的应用提出独特的艺术见解。  皮影戏是我国一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区域广阔,凝结着中华民族憨厚淳朴的文化气息。谈起皮影戏,2006年春晚“俏夕阳”的节目仍记忆犹新,老年艺术团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中华民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