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的背景
师本研究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工作现状与状态为本,以教师心理需求为本,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使教学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达到充实和强化校本研究之不足。
为了切实寻找并纠正目前师本研究中的偏态行为,真正使教师在依托于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师本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开展此次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重点考察研究动因、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三个层面因素对教师师本教研的影响,以此来审视和诊断师本研究的“致偏因子”。
首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实施师本研究的首要前提,责任和兴趣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为了考察教师研究动因的状况,本项调查共设计了六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察教师想不想研究,愿不愿研究,以及教师对教育事业是否有责任感与对成功的渴望程度等动因信息。
其次,师本研究,作为一项实践研究活动,仍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体现教学研究的一般特征,主要是目标要明确,过程要细致、规范,方法要恰当。这一项主要是为了调查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现状,从而弄清楚教师会不会研究的问题。
同时,是否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也是影响师本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教师不断地获得外界的肯定与帮助之后,他们就会焕发研究热情,进而能有效充实和改进自我研究,达到师本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的良性循环。在不断深入师本研究过程中分享到研究收获的喜悦,感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这项是从研究时间、研究氛围、奖励政策、专家引领等几个方面予以调查。
三、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从全市中小学抽样100余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区域等方面使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辅以会议座谈和相关主题沙龙等方面调研,我们通过细致的信息整合和认真思辨,提炼出以下师本研究偏态:
(一)目标意识淡薄,研究计划不明晰
在调查中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一定的认同感”,“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自身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这说明教师这个群体大部分老师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渴望成功,这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及师本研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在回答“有人认为,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你认为一线教师有必要从事教学研究吗”这个问题时,只有72%的教师选择“是”,25%的人选择“否”,有3个人甚至写上“没有意思”的字样。在了解访谈中,有的教师甚至片面认为“教师搞好教学,上好课就行了”。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也没有从教科研工作中尝到“甜头”,他们渴望成为名师,成为有作为、成功的教师,但是还没有找到教科研这个途径和目标,还没有认识到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这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你体验过教育科研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吗”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只有21%的老师表示获得过成功感,其余均没有。
我们又深入地调查“你是否有近、远期研究目标和发展计划”,结果是,18%的教师为自己制造了研究目标和个人计划,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教室、办公室、学生之间“漫无目的”地“转悠”,在琐屑的教学事务中不能自拔,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我三年内将达到什么目标、五年内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目标意识淡薄,师本研究的动因、内驱力严重不足。
(二)研究意识缺乏,筛选问题能力薄弱
当教师面对“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你是依靠经验或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还是自己去探索解决,揭示其规律”这个问题时,有63%的老师填上了“否”。在访谈中,他们说,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靠老经验就把它解决了,即使偶有疑难,问一问其他老师,看他怎么做的,借鉴一下就可以了。当调查者继续追问,你们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吗?他们说,哪有时间呀,照着做就行了。由此可见,教师的研究意识仍较为淡薄,对问题的关注仍然是“平面”的,缺少深度,更不用说将问题转化为系统研究的课题了。
教师问题意识淡薄,还体现在对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上——“你在教学中是否经常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将他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在问卷中,只有28%的教师回答“是”,72%的教师回答“否”。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从教育现象中筛选问题的能力较弱,其实,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少发现”,有人甚至有畏难情绪。那么,老师的研究问题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不少的老师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跟着“口号”、“任务”跑,这样,他们选择粗放型、大而空的课题就不足为怪了。这些问题,有些并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者也并没有切身体会,这样,研究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教师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是推进师本研究的当务之急。
(三)研究程序随意,缺少科研方法指导
从相关的一组问题回答来看,有些师本研究操作程度不规范,操作环节不完善,究其原因是研究者缺乏教科研方法的有效指导。比如“你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吗”、“你对教育科研的操作是否感到力不从心”,前者有34%的教师表示了解一般的教育科研方法,在追问中,他们也尽是了解教科研开题、结题的一般程序等,而对科研性较强的统计知识知之较少,后者有56%的教师表示对教科研如何操作感到陌生。
但是,是否教师对教科研方法的学习没有兴趣呢?不是的。教师在回答“你是否希望获得教科研理论的系统学习时”,被调查教师,表现出了教育的热情,有82%的教师表示愿意。那么,造成教科研理论淡薄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呢?当然,教师可以自学,那还有别的原因吗?从“你对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总体满意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有63%的教师表示“不满意”。他们反映,校本培训没有系统性,没有深度,没有实现教师教科研理论的有效建构,而缺少了理论支撑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不规范、不完善的,也不可能是有效的。为切实推动教师的师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教师反思、提炼研究主题的能力
教师劳动的重复性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导致教师工作新鲜感和激情的减退,使得教师问题意识和总结意识普遍不强,因而很难确立起实践反思意识。
要营造反思的氛围。要真正把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备课本里、作业堆里抽身而出,为自己学习、实践和反思提供必要的时间,充分自主地开展师本研究才会成为可能。
反思最热悉的问题,提炼研究主题。最熟悉的问题里往往蕴藏着有价值的课题,教师的师本研究要紧紧依托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教学实践中最熟悉的问题,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实践与反思。
注重反思的实践性。师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抓住它就是师本研究的课题。问题的解决同样要依托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要在一系列课堂设计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二)讲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操作可行性
教师对教学现象的反思上升到师本研究的高度,便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主体角色研究,这样,师本研究就必须遵循科学的指导、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操作程序,从而使师本培训达到“三个统一”:
一是努力实施数量与质量的相对统一。在数量上,教师可以为自己提出日、周、月相应的研究任务,但更要在“质”上提高,要在思想上、认识上不断寻求新的飞跃与突破。
二是努力实施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师本研究要跳出“平面积累”的圈子,既要有宽广的教科研眼界,又不能遍地撒网或是蜻蜓点水,否则师本研究就无创新、无深度。我们要更多地更换一种思维,即如何在专题上、某个内容点上进行拓展和生发。
三是努力实现集体组织与自我管理的统一。师本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校本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自我管理中认真“经营”自己的师本研究,实现集体与个人在研究活动中的和谐统一。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统一”,达到师本研究的科学、规范实施,必须有两个基本保障:一是教科研知识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实现教科研知识的普及;二是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讲座,专家深入互动、本土专家引领等,使专业研究者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校本研究,使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得到更高提升。
(三)要加强对教师师本研究的引领与鼓励
师本研究不是孤立的,它是校本研究背景下的师本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积极倡导智慧型的情智管理,注重健全师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建构有特色的学校激励表彰文化,最优化的激励教师自觉主动投入师本研究,使教师在有趣有意的研究中充分感受研究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这样,师本研究也必然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师本研究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意识与作用,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工作现状与状态为本,以教师心理需求为本,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使教学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达到充实和强化校本研究之不足。
为了切实寻找并纠正目前师本研究中的偏态行为,真正使教师在依托于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师本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因此,有必要开展此次调查研究。
二、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重点考察研究动因、研究方法、研究环境三个层面因素对教师师本教研的影响,以此来审视和诊断师本研究的“致偏因子”。
首先,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实施师本研究的首要前提,责任和兴趣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动力源泉。为了考察教师研究动因的状况,本项调查共设计了六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考察教师想不想研究,愿不愿研究,以及教师对教育事业是否有责任感与对成功的渴望程度等动因信息。
其次,师本研究,作为一项实践研究活动,仍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体现教学研究的一般特征,主要是目标要明确,过程要细致、规范,方法要恰当。这一项主要是为了调查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现状,从而弄清楚教师会不会研究的问题。
同时,是否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也是影响师本研究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教师不断地获得外界的肯定与帮助之后,他们就会焕发研究热情,进而能有效充实和改进自我研究,达到师本研究的实践与反思的良性循环。在不断深入师本研究过程中分享到研究收获的喜悦,感受到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这项是从研究时间、研究氛围、奖励政策、专家引领等几个方面予以调查。
三、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从全市中小学抽样100余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性别、年龄、学历,区域等方面使被调查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辅以会议座谈和相关主题沙龙等方面调研,我们通过细致的信息整合和认真思辨,提炼出以下师本研究偏态:
(一)目标意识淡薄,研究计划不明晰
在调查中大部分老师都表示“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一定的认同感”,“作为一名教师,都希望自身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这说明教师这个群体大部分老师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都渴望成功,这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及师本研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是,在回答“有人认为,教育研究是专家的事。你认为一线教师有必要从事教学研究吗”这个问题时,只有72%的教师选择“是”,25%的人选择“否”,有3个人甚至写上“没有意思”的字样。在了解访谈中,有的教师甚至片面认为“教师搞好教学,上好课就行了”。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尚不足,也没有从教科研工作中尝到“甜头”,他们渴望成为名师,成为有作为、成功的教师,但是还没有找到教科研这个途径和目标,还没有认识到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这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你体验过教育科研给自己带来的成功感吗”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只有21%的老师表示获得过成功感,其余均没有。
我们又深入地调查“你是否有近、远期研究目标和发展计划”,结果是,18%的教师为自己制造了研究目标和个人计划,很大一部分老师在教室、办公室、学生之间“漫无目的”地“转悠”,在琐屑的教学事务中不能自拔,没有考虑或很少考虑“我三年内将达到什么目标、五年内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目标意识淡薄,师本研究的动因、内驱力严重不足。
(二)研究意识缺乏,筛选问题能力薄弱
当教师面对“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你是依靠经验或希望别人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还是自己去探索解决,揭示其规律”这个问题时,有63%的老师填上了“否”。在访谈中,他们说,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靠老经验就把它解决了,即使偶有疑难,问一问其他老师,看他怎么做的,借鉴一下就可以了。当调查者继续追问,你们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吗?他们说,哪有时间呀,照着做就行了。由此可见,教师的研究意识仍较为淡薄,对问题的关注仍然是“平面”的,缺少深度,更不用说将问题转化为系统研究的课题了。
教师问题意识淡薄,还体现在对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上——“你在教学中是否经常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将他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在问卷中,只有28%的教师回答“是”,72%的教师回答“否”。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从教育现象中筛选问题的能力较弱,其实,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缺少发现”,有人甚至有畏难情绪。那么,老师的研究问题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有不少的老师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跟着“口号”、“任务”跑,这样,他们选择粗放型、大而空的课题就不足为怪了。这些问题,有些并不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者也并没有切身体会,这样,研究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使教师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是推进师本研究的当务之急。
(三)研究程序随意,缺少科研方法指导
从相关的一组问题回答来看,有些师本研究操作程度不规范,操作环节不完善,究其原因是研究者缺乏教科研方法的有效指导。比如“你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吗”、“你对教育科研的操作是否感到力不从心”,前者有34%的教师表示了解一般的教育科研方法,在追问中,他们也尽是了解教科研开题、结题的一般程序等,而对科研性较强的统计知识知之较少,后者有56%的教师表示对教科研如何操作感到陌生。
但是,是否教师对教科研方法的学习没有兴趣呢?不是的。教师在回答“你是否希望获得教科研理论的系统学习时”,被调查教师,表现出了教育的热情,有82%的教师表示愿意。那么,造成教科研理论淡薄的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呢?当然,教师可以自学,那还有别的原因吗?从“你对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总体满意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有63%的教师表示“不满意”。他们反映,校本培训没有系统性,没有深度,没有实现教师教科研理论的有效建构,而缺少了理论支撑的教育科研必然是不规范、不完善的,也不可能是有效的。为切实推动教师的师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升教师反思、提炼研究主题的能力
教师劳动的重复性和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导致教师工作新鲜感和激情的减退,使得教师问题意识和总结意识普遍不强,因而很难确立起实践反思意识。
要营造反思的氛围。要真正把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备课本里、作业堆里抽身而出,为自己学习、实践和反思提供必要的时间,充分自主地开展师本研究才会成为可能。
反思最热悉的问题,提炼研究主题。最熟悉的问题里往往蕴藏着有价值的课题,教师的师本研究要紧紧依托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教学实践中最熟悉的问题,透过现象探究本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实践与反思。
注重反思的实践性。师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抓住它就是师本研究的课题。问题的解决同样要依托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要在一系列课堂设计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然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二)讲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操作可行性
教师对教学现象的反思上升到师本研究的高度,便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主体角色研究,这样,师本研究就必须遵循科学的指导、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操作程序,从而使师本培训达到“三个统一”:
一是努力实施数量与质量的相对统一。在数量上,教师可以为自己提出日、周、月相应的研究任务,但更要在“质”上提高,要在思想上、认识上不断寻求新的飞跃与突破。
二是努力实施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师本研究要跳出“平面积累”的圈子,既要有宽广的教科研眼界,又不能遍地撒网或是蜻蜓点水,否则师本研究就无创新、无深度。我们要更多地更换一种思维,即如何在专题上、某个内容点上进行拓展和生发。
三是努力实现集体组织与自我管理的统一。师本研究要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在校本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自我管理中认真“经营”自己的师本研究,实现集体与个人在研究活动中的和谐统一。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统一”,达到师本研究的科学、规范实施,必须有两个基本保障:一是教科研知识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实现教科研知识的普及;二是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通过专家讲座,专家深入互动、本土专家引领等,使专业研究者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展校本研究,使研究者的理论视野得到更高提升。
(三)要加强对教师师本研究的引领与鼓励
师本研究不是孤立的,它是校本研究背景下的师本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积极倡导智慧型的情智管理,注重健全师本研究的激励机制,建构有特色的学校激励表彰文化,最优化的激励教师自觉主动投入师本研究,使教师在有趣有意的研究中充分感受研究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这样,师本研究也必然会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