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莫言 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q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M=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L当我听说奠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我非常兴奋,去法国的书店买下了他的所有书。莫言先生的作品对故乡有一种非常强的眷恋。尼斯是我的家乡,但是我认为我跟尼斯的关系有很多偶然性,由于战争,我母亲当时躲避到尼斯,所以我出生在尼斯,但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别的地方,我跟我的故乡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所以我写了很多别的地方。
  M勒·克莱齐奥先生的书我读了不少,他写非洲的书,写毛里求斯的书等等。他虽是写非洲,卻把非洲当作自己的故乡来写,他和周围的邻居、非洲小朋友的关系很好,他在交往的时候并不会以为自己是外来者,而是把他们当作童年伙伴。看似他写别的地方,实际上是在写故乡。我看过卡尔维诺写的《看不见的城市》,书里马可·波罗给元世祖忽必烈讲了许许多多的城市,后来忽必烈问马可·波罗,你讲了这么多的城市,为什么没有讲你自己出生的城市?马可·波罗回答说,我讲的就是我出生的城市。
  L我还想特别说一下高密,我读了莫言先生的书后,感受到高密无处不在。我很荣幸,莫言先生曾经邀请我去他的家做客。我到了高密以后,进入他的家门时,我非常激动,当时眼泪就流了出来。因为我一下子理解了他的作品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莫言的房子并不大,里头可以说是非常简朴,我可以想像他很早就在这里开始写作,他和妻子、女儿也都生活在这里。我和这个地方、和他的作品马上建立起了强烈的联系。我一点不夸张,当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文学阅读把我们拉近。
  我读过莫言先生的很多作品,其中《红高粱》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那时还处于二战期间,我的父亲是英国人,所以当时我们不能生活在尼斯了,要躲避德国军队。我们来到北边的一个小村庄躲起来,我看到了农民怎么收割粮食,虽然他们生活不是非常富裕,但是非常快乐。我觉得城里人有可能饿死,而农村人们可以收割粮食,就有东西可以吃。每次读到莫言的作品,我都会想到那个时期。
  在今天谈论历史,我觉得需要区分大历史和小历史,大历史就是我们说的时代,小的历史就是农民、女人、孩子这些人到底是如何从他们的眼光去感受历史。从莫言先生的小说当中,我看到他非常好地描绘了这些角度,从农民、女人、孩子的角度去看历史。
  M确实,历史有大历史和小历史之分,作家写的历史肯定是从个性出发的,从个人,从家庭,从局部,但是我想大的历史也无非是诸多的小历史的集合,我想我们的历史教材是从一个宏观的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讲事件,而文学不承担这样一个责任,文学就是从人的情感出发,甚至从人的身体出发,来具体地描述那段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状态,这让我想起作家和历史学家各自的任务非常明确。
  L我特别欣赏莫言先生的作品的一点是,他有一种喜剧化的能力,他的幽默能够把比较沉重的悲剧的东西转化成一种非常喜剧化的寓言式的东西。比如他有一部作品讲轮回,里面有一个坏警察,后来发现自己变成动物,这是一种对权力的嘲讽,同时用轻松的口吻说出来,让我想起《动物庄园》,文学家通过故事来写寓言折射历史。
  在法国,有人把莫言比喻成拉伯雷。拉伯雷可以说是法国文学的石柱一样的人物,这样的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可以看到拉伯雷作品中民间元素的大量运用,甚至语言上粗俗化,这样可以更好地体验民间生活的快乐。莫言的作品比如说《丰乳肥臀》,就能看出在贫穷的生活中生命的力量和快乐。
  M谢谢勒·克莱齐奥教授这么认真地读了我的书。滑稽、荒诞、幽默这是民间生活当中本来就有的,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我不过就是把生活中有的东西特别地强调了一下。
  L生活中充满了这些东西,但是有时候生活也没有那么可爱,没有那么好笑。我认为真正的文化的东西确实需要一种民族的根,如果没有民族的根的话,这种文化就会失去意义,会变得非常抽象,毫无疑义。所以我一再读你的作品,就是喜欢高密。我很可惜自己没有像高密这样一个故乡,但是读你的作品,高密也成了我故乡的一部分。而且我希望大家都记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农民的后代。
  M非常感谢勒-克莱齐奥关于故乡、关于高密的这样一些评价,我都非常认可,实际上作家所谓的故乡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概念,故乡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可能真的会写自己的个人经历,家庭里面的故事,但是这样的资源很快就会用完。用完了以后,只好向外部去索取,通过阅读,通过旅游,通过别人的讲述,你会进一步开阔你的眼界,激活你原有的一些故事资源。总之,我想一个作家的故乡是开放的,所以刚才勒·克莱齐奥先生说高密也是他的故乡,我是完全认同的。当然,我也可以说法国、非洲也都可以变成我的故事来源。
  M如果要讲文学的未来的话,应该让刘慈欣来,刘慈欣是非常好的作家。将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谁也不可预料,现在我们的创作群体多层次,数量非常大。年龄老的像我们这样的也在写,年轻的90后、00后也都在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所以每个人写出来的作品都不一样。我想中国文学的未来肯定是形形色色,各种东西都会有,但是科幻在未来的文学写作当中会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L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文学也好,文化也好,面临一种专业化趋势——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不再能够称为大众文化、幻想所有的人都能够接触到的文化,不管是通过戏剧、电影等等,事实证明都不太可能。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就是真正的文化人、有教养的人和大众看到的东西不太一样,对于大众来说,真正的文化还有点遥远——远处的光遥不可及。这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如何处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文学或者文化创作和民众的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他文献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7日,在红场胜利大阅兵之前,俄羅斯士兵在阿拉比诺靶场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日阅兵举行联合彩排。1923年5月1日苏联首次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也是苏联首次5 1国际劳动节阅兵。二战后,苏联确立了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日,并决定把阅兵的日期改在这一天。2019年5月9日,俄罗斯将举行阅兵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4周年。  据悉,此次参加阅兵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在进行紧张的训练和彩排。在排练场
期刊
在五月悄悄来临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有人说,春天就是读诗的季节。正如海子写的那句诗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三十多年前的空谷回音,依然流淌着青春炽热的气息。但这样的诗句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  诗人海子已經离开我们三十年,他诗句中的怅惘、悲伤、迷茫、甜蜜,依然能带给我们感动和希望,还有那些关于爱情,关于理想的美妙回忆。诗歌之外,海子也会画画。他留下的几幅画墨香浓郁
期刊
什么是“精神DNA”?这一概念作为叶锦添艺术发想的核心,融汇于《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中。“我经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东西出现的瞬间,当它还没出现确定的形状的时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层次的种种,产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绘图,这些暂时没有意义的图像,只出现在脑子里,还是现实中?脑筋接通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记忆从何而来,从何开始。”叶锦添如是说。  此次,叶锦添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
期刊
你的护肤课堂  实现真正的“水感雾面肌”,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Step1认识自己不完美的肌肤  不完美的肌肤,是干燥的:如果你的肌肤很容易觉得干燥、紧绷,动辄干纹就会浮现在脸上,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干燥型的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是“浮油”的: 如果你的肌肤厚厚地涂了一层面霜,往往觉得很“浮油”,照照镜子,表面是油状不吸收的,干纹、毛孔照样看得见,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油性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还
期刊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馆内  2019年是香港携手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七个年头。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塞尔”作为国际老牌的顶级艺术博览会品牌,与香港这座城市结缘正好七年。人们常说“七年之痒”,厌倦与懈怠是人之常情,但巴塞尔与香港的“七年之恋”,不仅不“痒”,还孕育了一个越发蓬勃的艺术生态,让人们在熙熙攘攘的这座都市,炙热地感受着艺术的浓度与热度。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吸引了88000
期刊
珍妮·特艾克曼作品:“1.26”  Q:这个装置的灵感与意义是什么?  A:2010年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大约1.26微秒。作品的名字“1.26”指的就是地球自转快了的时间,单位是微秒。这个装置表明了物质世界的许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我希望它能引发关于连接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的系统性对话,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都是相连的。  Q:这个装置在香
期刊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是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在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展览。布尔乔亚被公认为20世纪、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深度的心理学思考和极高的形式创新。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一生中众多代表作品,包括20世纪40年代晚期的“人物”雕塑系列,20世纪90年代的“牢笼”装置系列,其生命最后10年的“织物”系列,以及巨大的蜘蛛雕塑——《妈妈》。  《永恒的丝线》展览对布尔
期刊
珍珠母贝——珍珠的母亲  珍珠,相信很多人都被它的温润和典雅所吸引。可以孕育出珍珠的贝类就是珍珠母贝。简单点讲,珍珠母贝就是珍珠的妈妈。珍珠母贝受到外来异物的侵入而感到刺激时,就会分泌出—种叫珍珠质的物质,这种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珍珠母贝的内部也被这种奇特的物质润化得各具特色,异常美丽。然而,人们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珍珠上,经常忽略了珍珠母贝这个同样神奇美妙的材质。  在东西方文化的悠久历史中,珍珠母
期刊
计时器定格于“1小时59分40秒”,三五年前还曾被认为遥不可及的马拉松两小时大关就此打破,一切正如基普乔格所言:“就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北京时间10月12日,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奥运冠军和现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完成了“159”挑战,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将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运动员。  由于这是一项由赞助商发起、专门为基普乔格挑战极限的活动,赞助商为其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
期刊
01  4月16日,由丝路文化传播、新鼎明影视投资出品,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资深电影创作者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带—路”电影《共同命运》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在电影市场举办了国内首场推介会。电影主创代表策划雷建军,导演曲江涛、邓斐,编剧邹磊,剪辑指导朱琳现场分享历时两年创作中的收获与感动。现场反响热烈,对这部讲述全球视野下,普通人面对困境、挫折,依然追寻梦想、创造明天的共同情感和理念的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