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文精读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克利斯朵夫遭遇人生中第一次欺凌的经历。虽然彼时的他还是个腼腆的孩子,但面对阶级压迫时不畏强权、维护自我尊严的表现,已经预示了这位“平民英雄”未来不寻常的人生之路。
  选段精批
  那天,母亲替他穿了最干净的衣服,那是人家布施的旧衣衫,由鲁意莎很巧妙很耐性地改过了的。依着她的吩咐,他到她工作的人家去接她。他一想要自个儿进去,不免有点儿胆小。一个当差在门洞下面闲荡,拦住了孩子用长辈的口气问他来意。克利斯朵夫红着脸,照母亲嘱咐的话,嘟囔着说要找“克拉夫脱太太”。
  “克拉夫脱太太?找她干吗,克拉夫脱太太?”当差很俏皮地把“太太”两个字念得特别重,“她是你母亲吗?鲁意莎在厨房里,你从那边上去,厨房在走廊尽头”。
  他朝着那个方向走过去,脸越来越红了;听见人家叫出母亲的小名,觉得很难为情,他窘极了,恨不得马上逃到可爱的河边,去躲在树底下,他平常自言自语编故事的地方。
  一到厨房,他又被别的仆人包围,他们叫叫嚷嚷的招呼他。在里面靠近炉灶的地方,母亲对他笑着,又温柔又有些不好意思。他跑过去扑在她的腿中间。她戴着一条白围裙,手里拿着一支大木匙。她抬起他的下巴,让大家看到他的脸,叫他给在场的每个人去握手请安,这一下他可更加慌了。他不愿意那么做,扭转身子朝着墙壁,把手蒙着脸。可是,慢慢地他胆子大了些,在手指缝里露出一只亮晶晶、笑眯眯的眼睛,给人家一瞧又立刻躲起来。他偷偷地打量屋子里的人。母亲那种大事在身的忙碌的神气,他从来没见过;她在每只锅子里尝尝味道,发表意见,用肯定的口气说明烹调的诀窍,原来在那个人家当差的厨娘恭而敬之地听着。屋子非常漂亮,摆着耀眼的铜器;母亲在这等地方受人佩服,当那种角色,孩子看了心里很骄傲。
  大家的谈话突然停止。厨房的门打开了,进来一位太太,拖着硬邦邦的衣服窸窣作响,不大放心地对四周看了看。她年纪已经不轻,可还穿着件袖子宽大的浅色衣衫;她手里提着衣摆,怕碰到什么东西。可是她仍旧走到灶前看看菜,甚至还尝尝味道。当她微微举起手臂的时候,袖子一滑,把肘子部分的胳膊都露了出来:克利斯朵夫认为怪难看,非常不雅。她对鲁意莎说话的口气多么刺耳,多么威严!而鲁意莎回答她又多么恭敬!克利斯朵夫看着愣住了。他躲在屋角想不给人家发现;可是没用。太太查问这个男孩子的来历,鲁意莎便过来拉他,要他去见太太,抓住了他的手不让他再把脸蒙起来。克利斯朵夫虽然想挣扎逃跑,可是莫名其妙地觉得,这一回是无论如何不能抗拒得了。太太望着孩子吓昏了的脸,先很和气地对他笑了笑,但马上又拿出长辈的神气,查问他的品行、宗教的功课等。他只是一言不答。她也查看衣服怎么样;鲁意莎立刻说好极了,随手整了整他的上衣;克利斯朵夫觉得身上一紧,几乎要叫起来;他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要向那位太太道谢。
  太太拉着他的手,说要带他到她的孩子那边去。克利斯朵夫求救似的望着母亲;可是她对女主人那种巴结的神气使他感到没有希望,只得跟着太太走,像一头被牵入屠场的羔羊。
  他们到了一个园子里,那儿有两个孩子沉着脸,一男一女,和克利斯朵夫差不多年纪,好像正在生气。克利斯朵夫一来,倒是给他们解了围。两人走拢来打量这新来的孩子。克利斯朵夫被太太丢在那儿,呆呆地站在一条小道上,低着眼睛。那两个在几步之外,把他从头到脚地瞧着,彼此碰着肘子,指手画脚地笑。终于他们打定了主意,问他是谁,从哪儿来的,他父亲是做什么的。克利斯朵夫愣头愣脑的一声不出,窘得几乎哭出来;那个拖着淡黄辫子,穿着短裙,光着两腿的小姑娘,尤其使他害臊。
  他们玩起来了。正当克利斯朵夫心神略定的时候,那位小少爷突然在他面前站住,扯着他的衣服说:“唷!这是我的!”
  克利斯朵夫莫名其妙。听说他的衣服是别人的,他觉得非常气愤,拼命地摇头否认。
  “我还认得出呢!”那个男孩子说,“是我的旧蓝上装:这儿还有块污迹。”
  他用手指点在上面。随后他又细细看下去,打量克利斯朵夫的脚,问他那双满是补丁的鞋头是用什么补的。克利斯朵夫的脸涨得通红。小姑娘噘着嘴轻轻地和她的兄弟说:“他是个穷小子。”這一下克利斯朵夫可想出话来了。他嗄着嗓子结结巴巴地说,他是曼希沃·克拉夫脱的儿子,母亲是当厨娘的鲁意莎,——他以为这个头衔和别的头衔一样好听,而且自己是很有理由的;也以为这样一说,他们那种瞧不起人的偏见就给驳倒了。但那两个孩子,虽然给这个新闻引动了兴味,可并不因此瞧得起他。相反,他们倒拿出老气横秋的口气,问他将来当什么差使,厨子还是马夫。克利斯朵夫又不作声了,仿佛有块冰直刺到他的心里。
  两个有钱的孩子,突然对穷小子起了一种儿童的、残忍的、莫名其妙的反感,看他默不作声更大胆了,想用什么好玩的方法折磨他。小姑娘尤其不放松。她看出克利斯朵夫穿着紧窄的衣服不能跑,便灵机一动,要他做跳栏的游戏。他们用小凳堆起来做栅栏,叫克利斯朵夫跳过去。可怜的孩子不敢说出不能跳的理由,便迸足气力往前一冲,马上倒在地下,只听见周围哈哈大笑。他们要他再来过。他眼泪汪汪的,拼了一下命,居然跳过了。可是那些刽子手还不满意,认为栅栏不够高,又把别的东西加上去,堆成了一座小山。克利斯朵夫试着反抗,说不跳了。小姑娘便叫他胆怯鬼,说他害怕。克利斯朵夫听着受不住,明知非跌不可,也就跳了,跌了。他的脚碰到了障碍物,所有的东西都跟着他一齐倒下。他擦破了手,差点儿砸破脑袋;而最倒霉的是,他的衣服在膝盖部分和旁的地方都撕裂了。他又羞又恼,只听见两个孩子高兴地在周围跳舞;他心里难过死了,觉得他们瞧不起他,恨他:为什么?为什么?他宁可死了!——最难受的痛苦就是儿童第一次发现别人的凶恶:他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在迫害他,没有一点儿倚傍;真是什么都完了,完了!……克利斯朵夫想爬起来;男孩子把他一推又跌倒了;小姑娘还要踢他。他重新再爬;两个孩子却一齐扑在他身上,坐在他背上,把他的脸揿在土里。于是他心头火起;一桩又一桩的磨折怎么受得了!手疼得发烧,又撕破了美丽的衣衫,——那真是大难临头了!——羞愧,悲伤,对强暴的愤懑,一下子来的多少灾难,统统变成一股疯狂的怒气。他把手和膝盖撑在地下,撅起身子,像狗一样抖擞了一下,把两个敌人摔开了,等到他们再扑上来,他便低着头直撞过去,给了小姑娘一个嘴巴,又是一拳把男孩子打倒在花坛中间。   于是一阵叫嚷,孩子们尖声喊着逃进屋子去了。然后只听见砰砰訇訇的开门,怒气冲冲的啰唣。太太出现了,拖着长裙,尽量地奔。克利斯朵夫看见她来并不想逃,他对自己所做的事吓坏了:这是闯了大祸,犯了大罪;但他一点不后悔。他等着。他完了。管它!他已经绝望了。
  太太向他直扑过来。他觉得挨了打,听见她狂叫怒吼,说了许多话,一句也听不出。两个小冤家又来了,看着他受辱,一边还咭咭呱呱地直着嗓子叫。仆人们也都到场,七嘴八舌地嚷成一片。又为了彻底收拾他,鲁意莎也给叫了来;她非但不保护他,反而不问情由就是几个嘴巴,还要他赔礼。他愤愤地拒绝了。母亲更用力推他的身子,拉他到太太跟孩子前面,要他下跪,可是他跺脚,大叫,咬着母亲的手,终于在仆人们的哄笑声中逃跑了。
  他走了,伤心得不得了,又气愤,又挨了顿巴掌,脸上火辣辣地发烧。他竭力不去想它,急急忙忙搬着脚步,因为不愿意在街上哭。他恨不得马上到家,用眼泪来发泄一下,喉咙塞住了,血都跑到了头里,他差不多要爆裂了。
  终于到了家,他奔上黑魆魆的楼梯,奔到他睡觉的地方,临着河,在一个窗洞底下。他气吁吁地倒在床上,眼泪像洪水似的决了口。他不大明白为什么要哭,但非哭不可;第一阵的巨潮快完了,他接着又哭,因为抱着一肚子的恨,他要哭,要教自己难过,好似他责罚了自己,同时也就责罚了别人。后来,想到父亲快回家,母亲要把事情全盘说出来,他觉得苦难还没有完呢。他决心逃了,不管上哪儿,只要能从此不回来。
  不料他下楼的时候,正碰到父亲回家。
  “你干吗,孩子?往哪儿去?”曼希沃问他。
  他不回答。
  “大概闯了祸吧,你做了什么事啊?”
  克利斯朵夫一味地不作声。
  “你做了什么事?回答我呀!”
  孩子哭起来了,曼希沃嚷起来了,两人的声音越来越高,临了鲁意莎也急急忙忙上楼了。她还像刚才一样地神魂不定,一进来就大骂,又加上几个嘴巴,曼希沃听明白了,也帮着揍他(或许没有明白之前已经动手了),那股狠劲差不多可以打死一条牛。他们俩叫着嚷着。孩子嚎着。结果父母吵架了,火气都一样的大。曼希沃一边揍着孩子一边说孩子并没错,说这是侍候别人的好处,他们仗着有钱,肆无忌惮。鲁意莎一边揍着孩子一边骂丈夫野蛮,说她不答应他碰孩子,把他打伤了。的确,克利斯朵夫流了些鼻血,他自己并不在乎;母亲粗手粗脚地把湿布堵住他鼻子,他也并不感激,因为她还在骂他。末了,他们把他推在一间黑房里,不给他吃晚饭。
  他听见他们对叫对嚷;他不知道更恨哪一个,似乎是母亲,他从来想不到她会这样凶的。一天的苦难一齐压在他心上:所有的委屈,两个孩子的强凶霸道,那太太的强凶霸道,父母的强凶霸道,——还有他虽然不大明白,可是像剧烈的伤口一般使他感觉到的,是他引以自傲的父母居然会向那些卑鄙的恶人低头。这种卑躬屈膝的态度,他第一次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认为简直是无耻。他心中一切都动摇了:对父母的尊敬与钦佩,对人生的信心,希望爱人家、同时也受到人家的爱那种天真的需要,盲目而绝对的道德信仰,一股脑儿都给推翻了。


  当差看出了克利斯朵夫的局促不安,因此用俏皮的语气跟他说话,这其实是一种善意。然而,当差打趣“太太”这个称呼时,无意之中流露出了对克利斯朵夫和他母亲的轻蔑,这表明等级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意识里,即使是被压迫的底层人民也不自觉地在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克利斯朵夫此刻并未意识到贫富差距,只单纯地为母亲受人佩服感到自豪。然而,此刻越是天真欢喜,与下文“一肚子的恨”就越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细细体味其中的差别,就能对克利斯朵夫的遭遇更加感同身受。
  克利斯朵夫原本以为母亲在厨房很有地位,但突然进来一位陌生的太太,既嫌恶厨房,又到处指手画脚,打破了克利斯朵夫的这种幻想,因而他对太太抱有敌意,觉得她难看、不雅、声音刺耳。
  此处可结合太太之前的言行來对照阅读。前文所描写的太太是“和气”的,会送衣服给克利斯朵夫,甚至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但克利斯朵夫却认为太太“怪难看,非常不雅”,这两种描述就互相矛盾。而此处,两个孩子对克利斯朵夫颐指气使的态度,恰恰印证了克利斯朵夫对太太的评价是正确的。
  当差的俏皮话、太太的威严、两个孩子的无礼,这些经历堆积在一起,让克利斯朵夫对厨娘的地位产生了怀疑,还是孩子的他初次接触到非常现实的阶级差异。回答得“结结巴巴”既是他不自信、心虚的表现,又表明他的内心受到了伤害。
  两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恶意?作者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是金钱的作用。再进一步思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环境的影响,这两个小孩已如此邪恶,其父母和成长环境之污浊可想而知。
  与当差、母亲等不同的是,还未被阶级观念所同化的小克利斯朵夫,面对外在的压迫,他敢于反抗。这与他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自小祖父对他的英雄主义教育有关。同时,这也预示着克利斯朵夫将来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小说发展到这里,太太伪善的面纱被彻底扯掉了,一个自私、野蛮、霸道的上层阶级妇人的形象出现了。这与克利斯朵夫所描述的太太完全吻合。
  曼希沃在看到满脸委屈的克利斯朵夫时,第一反应不是儿子是否被人欺负了,而是责备他闯了祸。这说明曼希沃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他一点也不关心克利斯朵夫。
  平时温顺的母亲竟变成怒气冲冲、对孩子暴力相加的失魂妇人,这给克利斯朵夫造成的伤害比在主人家受到的侮辱还要大。而母亲对太太深深的畏惧,既反映出阶级固化和金钱对人的深远影响,也反衬出克利斯朵夫的勇敢和强大。
  对底层人民来说,生活是极为艰难的,只能小心卑微地活着。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的精神一定会受到影响。大多数人往往逃避现实以保护自己,而克利斯朵夫闯的“祸”却让曼希沃和鲁意莎不得不面对他们身份卑微、软弱无能的现实处境。两人之间的吵架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对方无能的怨恨。明知小克利斯朵夫毫无过错,却仍旧打他、惩罚他,则是两人的迁怒。
其他文献
什么是雨?《说文解字》中记载:“雨,水从云下也。”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描摹四季皆有。比如,唐代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场桃花雨,营造出春夜的蓬勃生机。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炎炎夏日一场大雨,短促而欢快。再如,清代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秋雨“费尽思量”,掩饰了词人的满腹心事。南
期刊
十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饶恕。  在史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赦天下”的说法,即古代新皇帝登基、皇家有重大喜事或国家遭遇重大灾难时,朝廷会颁布赦令,免除或减轻一批罪犯的刑罚,同时又规定有“十恶”是不能赦免的。那么,“十恶”具体是指哪十种罪行?它们为什么不能被赦免呢?  “十恶”制度起源于西汉,经过发展演变,至隋唐时有了相对固定的说法,后世也继续沿用。下面,根据《唐律疏议》中的记载,我们具体来
期刊
留仙裙是古代一種有褶皱的裙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百褶裙,它的来历和一位汉代美人分不开。  据汉代伶玄的《赵飞燕外传》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一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赵飞燕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同时口中说着:“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忘怀乎?”汉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众人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裙子因此
期刊
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如同山洞一般。书架上却堆满了书。他从局里低头独步的回来,关上门,摘下帽子,便坐在书桌旁边,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偶然觉得疲倦了,
期刊
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城隍庙,那么,城隍庙是怎么来的,里面供的又是什么神呢?这还要从古代的城市建设说起。  古人建城,会在城墙外挖护城河,挖好之后蓄上水,叫作“池”,“城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而没有蓄水的护城河则叫“隍”,因此有了“城隍”这个词。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的保佑,那么自然也有一个神在守护着城市的安全,它便是城隍神,也有的地方称之为城隍爷。既然是神,就要建庙来供奉它,城
期刊
缠足,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发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缠足”一条,记述了李后主让嫔妃窅(yǎo)娘用帛纏绕双脚,使脚显得纤小,向上屈成弓形,如新月一般,跳起舞来更加优美。后来窅娘就开始裹脚,宫廷风尚传到民间之后,人人效仿。  到了宋朝,缠足已经成为贵族女子的时尚,苏轼《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便是一首咏足词。后世甚至形成了专门的“学问”,来研究女性的脚和鞋,如清朝方绚便著有《香莲品藻》一书
期刊
1926年,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受邀前往剑桥大学开设一系列关于小说的讲座。他很得意,因为这个讲座级别很高,有很多厉害的人曾经应邀开讲;同时他也很惶恐,因为他必须要精心准备讲座的内容,才能让剑桥的专业听众挑不出毛病。为此,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读了许多英国当时的优秀小说,他甚至给某些作者写信询问他们最优秀的作品的书单……  一年之后,他来到剑桥。第一场讲座,他诚惶诚恐、谦虚谨慎,谁知道听者众多,且大家看起
期刊
尽管这样做毫无道理,但在本书如一颗轻盈的子弹透过我的头颅的时候,我已打定决心不去知晓任何有关该书作者的信息。此外,“纯洁性”是我努力拼凑出的短词,意在表达作品超脱叙事直击主旨的纯粹简洁。  ——小记  《沙之书》既作为本书的书名出现,又以本书末章的章回名独立存在,在博尔赫斯的精心安排下,最为直观地概括了本书的特点——无穷无尽的“沙之书”。引博尔赫斯在后记中的语句为证:“‘沙之书’是一部有无穷无尽页
期刊
如果要形容一个人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我们会用“字斟句酌”這个成语。不过,很多人应该想不到,这个词其实和中国古代的酒文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斟,作名词时指羹勺,作动词时指用勺从酒樽里舀酒入杯。古人喝酒比较讲究,一般要准备盛酒器和饮酒器,用盛酒器来装酒,再用勺把酒舀到饮酒器里,然后才能喝,于是就需要“斟”。酌,广义上和斟同义。区别是:斟表示程度浅,不满一勺;酌表示程度深,满满一
期刊
关注娱乐新闻的人常会看到“某某戏杀青”“某某演员杀青”之类的说法,表示这部戏拍摄完成、这个演员的戏份拍完,但是,为什么会用“杀青”这样一个看起来和拍戏没什么关系的词呢?这就要追溯到古代的书写方式了。  在人们需要用竹简写书的时代,为了避免竹简朽烂遭虫蛀,需要先将竹简放在火上烘干,使其中的水分蒸发出来,烘干后的竹简颜色由青变黄。用火烘干竹简这一方法,“陈楚间谓之汗……吴越曰杀”(《风俗通义》),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