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因趣而起,让感悟留痕
有人认为,数学就是“枯燥乏味”“冰冷美丽”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因为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欠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复杂的数学知识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潜心挖掘,注重为学生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因为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源泉,能让现实生活写抽象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同时,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收集信息,提炼出数学问题,感到数学知识不再是陌生的,而是有趣的、熟悉的、鮮活的。
例如,在教学探索规律“简单的周期”时,笔者课前请学生以12盆花为例,画出自己的设计,让学生给作品分类。有的学生画的盆花是有规律的同一颜色依次重复m现。然后笔者提问:“其实,大部分同学都是像这样排列的,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么排列呢?这么排列有什么好处呢?”随后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学生听后,非常积极,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游戏中被点燃,教师趁势展示不同水平学生的作品,提问:“表示的是哪一幅图,你是怎么知道的?”问题出示后,学生自然会想到“排列的顺序是一样的”。这样的有趣教学,自然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冲动。
上述环节,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自己设计作品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燃起获取新知的渴望,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初步感悟探索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有所感悟,尝试创造出个性化的周期规律现象,为后续学习增添信心和力量。
二、因知而行,让体验留痕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要知道规律,首先要观察规律、分析规律,即先要研读题目,把握规律的要领,也就是对周期规律进行表征。学生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取决于他们能否对题意做出准确的表征。表征准确,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反之,学生会难以理出思绪,形成思维障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逐层提出问题,要引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考,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征能力,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上述问题出示后,教师没有讲解,而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为学生的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让后续的学习有了思路。
师:不同的方式都能表示出这些排列,仔细观察它们有共同点吗?
生1:这一些排列都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生2:并且每一组的顺序都是一样的。
师(再次追问):像我们这样表示出的排列中,是怎样体现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的?
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排列有周期现象,就是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
上述环节,教师让学生捕获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把握题目中规律的要领,体验规律的特征,为后面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并留下痕迹。如此课堂,生成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是成功的喜悦、情感的融合,让学生后面的学习能有的放矢,真切地感受到探索规律必须要有策略的渗入。
三、因探而定,让内化留痕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思考并探索感性经验后面的数学问题,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在感性的层面上,而应上升为理性经验,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的学习更理性,思考更深入,将探索规律内化为能力。
例如,在确立了探索的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在学习单上记录自己的想法,然后说一说为什么第19盆花是蓝色的。
对照学习单,不难发现,有的学生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学生是用符号来表示花盆,有的学生则是用除法算式计算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表征方式是不一样的。通过学生的自己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总结分析,很快发现除法算式又快有对,结合周期现象,就容易判断第几个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教师进行了小结,让学生实现了探索周期规律的内化。
上述环节,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有了可学的材料,让学生留下观察、操作、画图的痕迹,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归纳探索的过程,掌握了有序思考的方法,领悟了探索规律的优越性、有效性。另外,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实现了拔节、提升,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留下了内化的学习历程,学习才能真正地发生。
四、因用而创,让思维留痕
数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不在学生是否掌握了规律,而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现象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索和表达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实践和思维的经验,感受数学归纳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探索规律的策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发展,强化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感悟所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探索周期规律后,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环节,“创造”规律:你能用△、口和O这三种图形表示彩旗设计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规律吗?想一想,想好了就摆摆手。如果要求:第25个是△,你想怎样设计?先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再拿给你的同桌看一看,检验一下。这样的问题,以生活中的事例为原型抽象为数学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探索规律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想到了不同的方法:方法1方法2方法3
虽然学生想到的方法不同,但这几种方法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的相同之处是先用除法算式,判断几个图形为一组,然后进行有序排列,确保第25个是△。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周期规律的本质,深化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学规律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这样就灵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从而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上述环节,教师设计规律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在解答的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对周期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又需要他们联系已有经验有条理地、灵活地展开想象和思考。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一类问题,而是为了获取一种思维方式,即使同一规律,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
总之,探索规律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点睛术”,也是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素,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为突破口,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探索意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留下“痕迹”,针对学生留下“痕迹”的作品,发现学生真思维的过程,从而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