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涛:为红色四明印务树碑立传黄承漳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f8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雪涛是余姚三七市的一名企业家,虽年过古稀,仍健步如飞,精神饱满,壮心不已。他说:“我人老心不老,退而不休,总想为社会干点有意义的事。”他从2003年至2015年慷慨捐资为四明红色印务树碑立传。去年会同有关人士搜集整理了三七市的抗日斗争史,联合余姚三七市镇委、镇政府和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组织编写了《烽火三七市》一书,已在近日问世。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和舆论宣传关系到国内影响和国际声誉,关键时刻可胜过千军万马。重庆的《新华日报》因周恩来写的十六字诗文揭露了皖南事变。四明山三五支队编的报刊同样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年谭启龙政委说:“要把《新浙东报》成为全军的耳目、喉舌和扫盲识字的‘教科书’。”
  2003年,杨雪涛90岁的父亲杨庆林弥留时,嘱咐他为印刷厂和《新浙东报》树碑立传。杨父曾被聘为三五支队的印刷厂技工两年有余。讲述战斗故事、英烈事迹的书刊比比皆是,独缺一册有关红色印务的传记。从此他千方百計寻找知情人。2003年年初杨雪涛终于在慈溪浒山找到正在开会的原省委副秘书长乐子型同志。通过他的介绍,杨雪涛结识了一大批老同志和重视新四军历史研究的人士。杨雪涛不辞劳累自费先后拜访何平、周斯民、陈永林三个当时任过厂长的老同志。又先后去了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地,拜访了鲁明、洪绿、董大栋、何远芳、丁良、宋尧仙等老革命。时间不等人,几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三五支队老战士健在的越来越少,至今干过印务的只剩下何平、鲁明两位了。因此,杨雪涛马不停蹄,赶时间抢救革命口述史。2004年他为印刷厂立碑征求乐子型同志意见,乐子型觉得还是为《新浙东报》立碑更好。接着杨雪涛又碾转找到原省委书记薛驹同志,薛书记得知杨的来意后,高兴地表示,这是为根据地做好事,给媒体树碑很有意义,欣然为此碑题词,且要求省党史办在碑反面撰写碑文。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杨雪涛先后出资20万元,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于陆埠撞钟山树纪念碑、建纪念亭、造纪念桥。现撞钟山已经成了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还搜集资料约5万字,走访陆埠、三七市印刷厂旧址,在众位老同志及其子女和市新四军研究会帮助下,于2005年编缉出版了《新浙东报纪念文集》一书。
  2010年杨雪涛加入了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他和笔者三次爬上茅山,寻访隐蔽在茂盛柴草、藤条中的印刷厂、被服厂旧址。有一处旧址,厂房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向山体内深挖近二米,篱笆为墙,茅草为顶,外缠野藤。杨雪涛为采访拍照必到实地体验,不管山高路险脚下打滑,任由刺藤刮破了皮肤和衣服,也要体验当年印刷工人在阴暗潮湿的泥地上艰辛工作的环境。《新浙东报》印刷厂在这里整整七个月,同志们夜以继日,与蛇虫为伍,许多人生满疥疮。
  我们又先后在叶家湾、二六市相岙和慈溪浒山等地访问有关人士,翻阅查找档案、报刊。在相岙,一位躺在床上的“三老”人员李老硬撑着病体叙述那段峥嵘岁月。原来三七市石步设有发行总站,下有17个分站,办印刷厂不但要千辛万苦印好报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当地百姓将报刊藏在茶叶里或柴担上冒险送达联络站,再分到各城市、乡村、学校和三五支队战士的手中。
  杨雪涛可谓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又是慷慨资助、搜集整理四明红色印务的热心人。老有所为,精神可赞。 (本栏目责任编辑 党亚惠)
其他文献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焦港村,位于焦港河边的王石路两侧,是2000年由原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当时村级债务70多万元。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3500亩耕地,总人口3100人,总户数10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6户,其中低保户24户,低收入户22户。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带头发展村级经济,领办合作社、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坚持走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后,日军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扶植了伪中央政府。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与巢穴。  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与排兵布阵  当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与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在陕北延安的中共中央,始终对之密切关注,在深刻揭露与批判日本侵华战争“特殊的野蛮性”的同时,对
期刊
一个镇武装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有多大?转业军人、蔡桥镇武装部部长刘铁军,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出了回答。从事武装工作6年来,蔡桥镇先后获得“民兵整组”“征兵工作”“先进武装部”等荣誉称号。刘铁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和盐城军分区联合表彰为“十佳专武干部”。  依依难舍军旅情  1972年10月,刘铁军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三河镇石鼓村一个普通农家,拮据的农家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刘铁军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期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们一行在舟山市住建局陈处长的陪同下,从定海驱车向西,到位于毛峙的海丰码头转乘快艇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鱼山岛。  我曾十余次到过大鱼山岛,那个宁静、形如条大鱼的小岛让我记忆犹新。但这次上岛,映入眼中的码头已不在原址了,人们正排着队有序地通过安检门进岛,人来车往好不热闹!当我们乘车又徒步登上当年的主战场大岙岗时,一眼望去原先的南水头等一座座小山坡不见了,昔日的战斗阵地湖庄头不见了
期刊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广大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祖国建设的强大后备军,是一项长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浦东新四军研究工作者的一贯追求和期待。  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多年来,研究会坚持“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服务现实,奉献关爱”的发展理念,以一颗拳拳责任之心、服务之心和关爱之心,深入挖掘、研究、留存、传承革命历史,发挥自身优势,寻找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七师和含支队在白渡区成立了游击队(武工队),他们与乡民兵中队紧密配合,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人员熟、地形熟、敌情熟,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灵活机智地打击日伪军,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  智夺日军枪  白渡区游击队和乡民兵中队刚建立时,武器很少,大多靠用大刀长矛作武器与日伪军战斗。为了尽快地武装自己,大家把目光瞄准了敌人。1939年夏的一天,区游击队长郭正道和游击
期刊
闻名苏中的“草鞋司令”陈玉生,其脚蹬草鞋、打着绑腿的革命军人形象深深地留在家乡人民的脑海中。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在苏中地区深得百姓爱戴。因而,百姓们也亲切地称呼他“瓦嘎司令”。“瓦嘎”是泰兴方言的音译,意思是“我们家的”或“我们的”,百姓对他的爱戴可见一斑。而他传奇的革命生涯也在当地广为流传。  革命意识初觉醒  1900年,陈玉生出生在泰兴县南沙乡陈家
期刊
1941年底,日军将战火引向太平洋。血雨腥风间,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和北婆罗洲的杨光泩、卓还来、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卢秉枢、王恭玮等9位外交使节身陷异域绝境,他们在日军屠刀下拒不屈服,在备受酷刑和凌辱后,于1942年4月17日惨遭杀害(卓还来烈士于1942年7月殉难)。外交官遭集体杀害,世所罕见,震惊国际。  被害的外交官中,有的幼秉家学、出国留洋,博学多才。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优秀
期刊
本刊訊 9月26日至27日,纪念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举行。本次理论研讨会以“坚定执著跟党走,依靠群众求胜利”为主题,深入研究和交流了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新四军组建历史,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革命元勋项英、陈毅、陈丕显、邓子恢、傅秋涛、张云逸、段焕竞等后代代表、党史军史专家学者、
期刊
國军西遁远,迎敌我朝东。  河口先埋伏,芦丛忽引弓。  土枪非吃素,洋鬼倒栽葱。  棋开赢首战,小胜震华中。  杨发勇 笔名心远,别署遐堂,迩庐,云岭居士。硕士,《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编辑。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印社社员。  窦 鸿(1965.12—) 陕西西安人。擅长油画。1982年参军,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作品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