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纳粹德国大肆扩张的岁月里,大批美国人确实对遥远欧洲内部的争斗明确表示置身事外,采取孤立主义的态度,坚决反对美国武力干涉。这一历史现状如此特殊,甚至2004年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菲利普·罗斯特别写了《反美阴谋》一书,书中虚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罗斯福在总统选战上败于支持孤立主义的美国航空英雄林白(查理斯·林德伯格)之手的故事,并成为2004年美国的畅销书。在书中,林白实际上是纳粹的傀儡。
实际上,这种孤立主义态度在美国一直甚嚣尘上,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才得以彻底转变。而在此之前,只能依靠一场悄悄而又有效地改变美国民众孤立主义态度的“战斗”,这就是罗斯福总统退出“四大自由”理念公关。
“四大自由”公关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危机
1941年6月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在他自己继任美国第77届总统的任职演讲上提出:人有四种自由,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四大自由是人生存的基础,必须捍卫。提到免于恐惧的自由时,罗斯福特别强调需要控制世界的军备竞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任何地点的任何国家都可以免受邻国带来的恐惧。
3个月后,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表示共同反法西斯。这一行动是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后续和加强。美国扩大对英国等同盟国一方提供军事物资,自己也大发其财。
罗斯福总统创造“四大自由”理念,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如果美国民众响应“四大自由”,加入同盟国作战,肯定会牺牲巨大。为了获得人们稳固的支持,必须建立美国人民和这次战争之间的可靠情感关联。而通过引导公众去认识战争的神秘,了解外交或者国际法,没有多大作用,信息很难传递到民众之中。罗斯福总统感到他所领导的事业必须需要“四大自由”理念贯彻到美国民众之中,这样美国人才会支持身边人不惜牺牲,为反法西斯而奋斗。
美国战争情报署公关不力,“推销”不动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自由”,美国战争情报署(或翻译为战争信息局OWI)是美国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公共关系组织,负责人是一名在当时名声很响的新闻记者艾莫尔,戴维斯。该组织的成立借鉴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信息委员会的经验,那时的公共信息委员会监管美国战争期间的宣传交流工作,著名的公共人物爱德华·伯奈斯都曾经和这个机构合作过。1942年,美国战争情报署精心印制了_一本宣传册子,名为《美国为人类利益的“四大自由”而奋斗》。册子的文字匠心独运,简单扼要、充满活力、富有激情,每一部分都是精心创作,以迎合民众最深沉的感情,激发人们的热情。
然而,这个宣传“四大自由”的册子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很少有人读它。1942年美国战争情报署的一个调查显示,仅仅有约1/3的美国人知道一点“四大自由”的相关内容,甚至不到2%的美国人能够清楚判定“四大自由”具体是什么。
为了加强宣传册子的效果,美国战争情报署想了很多办法。如登载一系列“四大自由”的广告,拍摄一些宣传“四大自由”的电影,但都徒劳无功。作为被授权全权处理公共宣传和公共关系的美国战争情报署,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失败的。这个失败也是有原因的,如美国战争情报署里面很多成员并非公共关系专家,大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充斥其中,但是有时候他们在里面并不适宜,他们特立独行的思考方式和实际行为,和公共关系从业者存在很多不同。美国战争情报署的这种内在异质性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个时候诺曼,洛克威尔出现了,出于一腔爱国热情,他决定帮他们走出困境。
诺曼·洛克威尔热情创造《四大自由》
1942年,洛克威尔正处在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可视化,这样美国公众就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蕴含的信息。洛克威尔不像20世纪的很多小众化的艺术家,他为《周六晚报》、《童子军年历》以及其他大量的报刊画了很多封面、插画,他的作品有着成功的剧场效应——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被赋予富有功能性的作用,彼此融合,共同营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这些作品适销对路,很受欢迎,也使得他在民间广为人知。
洛克威尔清醒地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建构起人们简要清晰的情感联系,同时减少美国战争情报署制造传递出来的那种不必要的复杂性。洛克威尔认为,要把“四大自由”从庄重的正式声明中抽离出来,生动地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情景中去。与纽约闹哄哄的大城市生活相比,洛克威尔居住的阿灵顿小镇的生活是简单纯粹的,居住于此的人们平凡可亲,他们的特点被洛克威尔认为是美国社会优点的完美化身。激发洛克威尔将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转化为图画的灵感,就源自于这个小镇一幕真实的场景。
有一天,小镇一个叫做吉姆,埃杰顿的人在一次镇里集会上大谈自己的一个看法,虽然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大相径庭,人们却能够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这一幕触动了洛克威尔的灵感,他感到可以通过这一幕画面来展现人们丰富情感之中的那种可贵的价值观,于是创作了《四大自由》这一系列画作。
构成《四大自由》画作的图像简单,实际上却包含着大量让人捉摸不尽的内容。实际上,简单只是表面上的,传递信息的图像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四大自由》画作主要聚焦在积极的价值观上,在不谴责敌人的同时,赞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所有的中心集中在说服、劝导效果上。最终的目标,就是将美国人的注意力引导支持战争上,即使这个支持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洛克威尔的天才尤其体现在众多的细节之中,通过这些微妙之处,他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了记叙文一般的潜质。如在《四大自由》之一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是唯一一幅人们可以从中直接感受到战争已经临近的图画。画面中家庭的父亲,在和两个孩子深情地默默表示“晚安”的时候,手里正持有一份报纸,报纸要闻一栏显示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城镇正在被轰炸。在这里,报纸是一个暗喻,代表着受过教育、有文化,进一步延伸,可以指文明世界。通过这一幅图画,洛克威尔诉说道:文明世界正在遭受危险,这种危险来自于一种新的野蛮力量,足以彻底毁灭《四大自由》系列画作所代表的价值观。家庭在这幅画作里,不是代表自然情况下的幸福和庆祝之意,而是代表着安全感的最后一块阵地。这份安全感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散落在地板上的玩具,清晰表达出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睡着了,这和焦虑的父母的样子形成显著的对比。观看图画的人们看到这里,也会感到担心,因为图画中的孩子们享受的安全生活,与图画中报纸上报道的城镇的孩子们面临空袭的恐怖生活,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四大自由》有效地达到了公关目的
洛克威尔说服自己的一个同行米德·谢弗一起去了华盛顿,跟美国战争情报署说明自己想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没有人拒绝他们的主意,但是,主管者并不愿意将他们的面用在宣传工作上,这也是为什么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首次出现在《周六晚报》上的原因。《周六晚报》是一个私营的报纸,主编本希布斯多年来经常用洛克威尔的插画,了解他的实力,看到《四大自由》系列画作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作品。于是《周六晚报》在1943年的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3月13日,连续使用重要版面予以连载,并且冠以“第某号图画系列之我们为之奋斗的‘四大自由’”。
在每一期的图画上,还附有一个文采飞扬、非同凡响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部分的作者在美国名头也很响,分别是作家威尔·杜兰特、小说家兼剧作家布斯·塔金顿、菲律宾裔作家卡洛斯·布洛桑、小说家兼诗人斯蒂芬_文森特贝内。希布斯特别推荐说,《四大自由》图画的整体和细节描绘了这个敏感时代的特点:“它们恰当呈现了这样一个时代——威胁我们的战争正从硝烟弥漫的前线逼近我们,美国人需要《四大自由》所传递的如此有力、优美的信息来鼓舞自己。”
因为有了报纸宣传的良好影响,希布斯还成功说服美国财政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周六晚报》一起发起一项售卖战争债券、募集资金的巡回展览活动。“让自由之火燃烧不息”成为这次巡回展览的名称。从1943年的4月28日开始,到1944年的3月8日结束,在这特殊的一年,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成为这次展览的核心作品,在美国的16个主要大城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些城市都围绕着洛克威尔《四大自由》的画作和罗斯福“四大自由”的理念,组织了集会、游行、抽彩券、演出、展览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多为当地的娱乐业名流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们,很多战争英雄也被邀请参与其中。
战争债券售卖活动产生了良好效果,截至巡展结束,共有超过120万人现场参观了《四大自由》展览。为了满足人们海量的需求,每天超过2000幅《四大自由》复制品被卖出,最终美国战争情报署一共印制了400万份《四大自由》。同时,超过122万人购买了战争债券,最终的募款额达到了惊人的1.33亿美元!考虑到当时1944年美元的坚挺购买力,这实在是一笔十分惊人的巨款。
无线电广播有效地促进了巡回展览的成功。有超过90次电台节目专门帮助巡回展览,有些还是庆祝洛克威尔画作到达的现场直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有关这次巡展共有19425条新闻被播报,超过3100万美国家庭收听了这些消息。这次巡展还成为诸多新的新闻的温床,数以百计的趣闻、事件和个人经历被写作报道出来,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文字,播报给世界。因此《四大自由》又称为美国在国际开展公关的先锋。关于这次巡展的新闻纪录片在15000个以上的电影院中放映。
洛克威尔本人以及画作更加广为人知。好似一夜之间,在教堂、出租车、奶瓶上、银行网点,甚至储气罐上,都出现了《四大自由》画作。洛克威尔本人也成为了美国公共文化的一个偶像。他在赫独特百货公司为他的《四大自由》再版签售时,粉丝们热情的场面让他自己也感到万分惊讶,“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有的女性竟然晕倒了,一个女士站在他面前的时候的,衣服的衬裙被挤得从她膝上滑落,竟然都毫无知觉。”
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有效的达到了罗斯福总统梦寐以求的目的。罗斯福总统本人也十分认可洛克威尔的贡献,在一封他特意写给洛克威尔的信中,他写道:“你已经做了一项卓越的工作,把‘四大自由’理念传达得如此平实,每一天人们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它,每一天源自‘四大自由’的真理都能传播开来。”
实际上,这种孤立主义态度在美国一直甚嚣尘上,直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才得以彻底转变。而在此之前,只能依靠一场悄悄而又有效地改变美国民众孤立主义态度的“战斗”,这就是罗斯福总统退出“四大自由”理念公关。
“四大自由”公关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危机
1941年6月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在他自己继任美国第77届总统的任职演讲上提出:人有四种自由,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四大自由是人生存的基础,必须捍卫。提到免于恐惧的自由时,罗斯福特别强调需要控制世界的军备竞赛,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使任何地点的任何国家都可以免受邻国带来的恐惧。
3个月后,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表示共同反法西斯。这一行动是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的后续和加强。美国扩大对英国等同盟国一方提供军事物资,自己也大发其财。
罗斯福总统创造“四大自由”理念,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如果美国民众响应“四大自由”,加入同盟国作战,肯定会牺牲巨大。为了获得人们稳固的支持,必须建立美国人民和这次战争之间的可靠情感关联。而通过引导公众去认识战争的神秘,了解外交或者国际法,没有多大作用,信息很难传递到民众之中。罗斯福总统感到他所领导的事业必须需要“四大自由”理念贯彻到美国民众之中,这样美国人才会支持身边人不惜牺牲,为反法西斯而奋斗。
美国战争情报署公关不力,“推销”不动宣传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自由”,美国战争情报署(或翻译为战争信息局OWI)是美国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公共关系组织,负责人是一名在当时名声很响的新闻记者艾莫尔,戴维斯。该组织的成立借鉴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公共信息委员会的经验,那时的公共信息委员会监管美国战争期间的宣传交流工作,著名的公共人物爱德华·伯奈斯都曾经和这个机构合作过。1942年,美国战争情报署精心印制了_一本宣传册子,名为《美国为人类利益的“四大自由”而奋斗》。册子的文字匠心独运,简单扼要、充满活力、富有激情,每一部分都是精心创作,以迎合民众最深沉的感情,激发人们的热情。
然而,这个宣传“四大自由”的册子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很少有人读它。1942年美国战争情报署的一个调查显示,仅仅有约1/3的美国人知道一点“四大自由”的相关内容,甚至不到2%的美国人能够清楚判定“四大自由”具体是什么。
为了加强宣传册子的效果,美国战争情报署想了很多办法。如登载一系列“四大自由”的广告,拍摄一些宣传“四大自由”的电影,但都徒劳无功。作为被授权全权处理公共宣传和公共关系的美国战争情报署,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失败的。这个失败也是有原因的,如美国战争情报署里面很多成员并非公共关系专家,大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充斥其中,但是有时候他们在里面并不适宜,他们特立独行的思考方式和实际行为,和公共关系从业者存在很多不同。美国战争情报署的这种内在异质性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这个时候诺曼,洛克威尔出现了,出于一腔爱国热情,他决定帮他们走出困境。
诺曼·洛克威尔热情创造《四大自由》
1942年,洛克威尔正处在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把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可视化,这样美国公众就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其中蕴含的信息。洛克威尔不像20世纪的很多小众化的艺术家,他为《周六晚报》、《童子军年历》以及其他大量的报刊画了很多封面、插画,他的作品有着成功的剧场效应——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被赋予富有功能性的作用,彼此融合,共同营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这些作品适销对路,很受欢迎,也使得他在民间广为人知。
洛克威尔清醒地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建构起人们简要清晰的情感联系,同时减少美国战争情报署制造传递出来的那种不必要的复杂性。洛克威尔认为,要把“四大自由”从庄重的正式声明中抽离出来,生动地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理解的情景中去。与纽约闹哄哄的大城市生活相比,洛克威尔居住的阿灵顿小镇的生活是简单纯粹的,居住于此的人们平凡可亲,他们的特点被洛克威尔认为是美国社会优点的完美化身。激发洛克威尔将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转化为图画的灵感,就源自于这个小镇一幕真实的场景。
有一天,小镇一个叫做吉姆,埃杰顿的人在一次镇里集会上大谈自己的一个看法,虽然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大相径庭,人们却能够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这一幕触动了洛克威尔的灵感,他感到可以通过这一幕画面来展现人们丰富情感之中的那种可贵的价值观,于是创作了《四大自由》这一系列画作。
构成《四大自由》画作的图像简单,实际上却包含着大量让人捉摸不尽的内容。实际上,简单只是表面上的,传递信息的图像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四大自由》画作主要聚焦在积极的价值观上,在不谴责敌人的同时,赞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所有的中心集中在说服、劝导效果上。最终的目标,就是将美国人的注意力引导支持战争上,即使这个支持意味着奉献和牺牲。
洛克威尔的天才尤其体现在众多的细节之中,通过这些微妙之处,他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了记叙文一般的潜质。如在《四大自由》之一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是唯一一幅人们可以从中直接感受到战争已经临近的图画。画面中家庭的父亲,在和两个孩子深情地默默表示“晚安”的时候,手里正持有一份报纸,报纸要闻一栏显示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城镇正在被轰炸。在这里,报纸是一个暗喻,代表着受过教育、有文化,进一步延伸,可以指文明世界。通过这一幅图画,洛克威尔诉说道:文明世界正在遭受危险,这种危险来自于一种新的野蛮力量,足以彻底毁灭《四大自由》系列画作所代表的价值观。家庭在这幅画作里,不是代表自然情况下的幸福和庆祝之意,而是代表着安全感的最后一块阵地。这份安全感对孩子们尤为重要。散落在地板上的玩具,清晰表达出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睡着了,这和焦虑的父母的样子形成显著的对比。观看图画的人们看到这里,也会感到担心,因为图画中的孩子们享受的安全生活,与图画中报纸上报道的城镇的孩子们面临空袭的恐怖生活,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四大自由》有效地达到了公关目的
洛克威尔说服自己的一个同行米德·谢弗一起去了华盛顿,跟美国战争情报署说明自己想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没有人拒绝他们的主意,但是,主管者并不愿意将他们的面用在宣传工作上,这也是为什么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首次出现在《周六晚报》上的原因。《周六晚报》是一个私营的报纸,主编本希布斯多年来经常用洛克威尔的插画,了解他的实力,看到《四大自由》系列画作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作品。于是《周六晚报》在1943年的2月20日、2月27日、3月6日、3月13日,连续使用重要版面予以连载,并且冠以“第某号图画系列之我们为之奋斗的‘四大自由’”。
在每一期的图画上,还附有一个文采飞扬、非同凡响的文字说明。这些文字说明部分的作者在美国名头也很响,分别是作家威尔·杜兰特、小说家兼剧作家布斯·塔金顿、菲律宾裔作家卡洛斯·布洛桑、小说家兼诗人斯蒂芬_文森特贝内。希布斯特别推荐说,《四大自由》图画的整体和细节描绘了这个敏感时代的特点:“它们恰当呈现了这样一个时代——威胁我们的战争正从硝烟弥漫的前线逼近我们,美国人需要《四大自由》所传递的如此有力、优美的信息来鼓舞自己。”
因为有了报纸宣传的良好影响,希布斯还成功说服美国财政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周六晚报》一起发起一项售卖战争债券、募集资金的巡回展览活动。“让自由之火燃烧不息”成为这次巡回展览的名称。从1943年的4月28日开始,到1944年的3月8日结束,在这特殊的一年,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成为这次展览的核心作品,在美国的16个主要大城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些城市都围绕着洛克威尔《四大自由》的画作和罗斯福“四大自由”的理念,组织了集会、游行、抽彩券、演出、展览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多为当地的娱乐业名流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们,很多战争英雄也被邀请参与其中。
战争债券售卖活动产生了良好效果,截至巡展结束,共有超过120万人现场参观了《四大自由》展览。为了满足人们海量的需求,每天超过2000幅《四大自由》复制品被卖出,最终美国战争情报署一共印制了400万份《四大自由》。同时,超过122万人购买了战争债券,最终的募款额达到了惊人的1.33亿美元!考虑到当时1944年美元的坚挺购买力,这实在是一笔十分惊人的巨款。
无线电广播有效地促进了巡回展览的成功。有超过90次电台节目专门帮助巡回展览,有些还是庆祝洛克威尔画作到达的现场直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有关这次巡展共有19425条新闻被播报,超过3100万美国家庭收听了这些消息。这次巡展还成为诸多新的新闻的温床,数以百计的趣闻、事件和个人经历被写作报道出来,翻译成了30多种语言文字,播报给世界。因此《四大自由》又称为美国在国际开展公关的先锋。关于这次巡展的新闻纪录片在15000个以上的电影院中放映。
洛克威尔本人以及画作更加广为人知。好似一夜之间,在教堂、出租车、奶瓶上、银行网点,甚至储气罐上,都出现了《四大自由》画作。洛克威尔本人也成为了美国公共文化的一个偶像。他在赫独特百货公司为他的《四大自由》再版签售时,粉丝们热情的场面让他自己也感到万分惊讶,“在拥挤的人群之中,有的女性竟然晕倒了,一个女士站在他面前的时候的,衣服的衬裙被挤得从她膝上滑落,竟然都毫无知觉。”
洛克威尔的《四大自由》有效的达到了罗斯福总统梦寐以求的目的。罗斯福总统本人也十分认可洛克威尔的贡献,在一封他特意写给洛克威尔的信中,他写道:“你已经做了一项卓越的工作,把‘四大自由’理念传达得如此平实,每一天人们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它,每一天源自‘四大自由’的真理都能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