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语文课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色彩的学科。然而,我们许多学生却不爱学语文,甚至讨厌学语文。仔细分析,语文课缺乏生机活力是原因之一。把语文课上得“好玩”一些,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下面的几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融入角色 移情体验
  【案例一】《会走路的树》一文讲述了小鸟认识了一棵会走路的“树”,“小树”陪小鸟玩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后来小鸟知道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的一家。故事清新优美,表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下面是这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播放动画课件)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小草醒来了,小花张开了笑脸,鸟儿们唱起了欢快的歌。金色的小树也早早走出家门,呼吸着树林里的新鲜空气。啊,空气里还飘散着花草的香味呢!
  (生聚精会神地看着画面,兴致颇高)
  师:一只小鸟看见了这棵金色的小树,可好奇了!(注视着学生)小鸟,小鸟,你想问什么?
  生:你叫什么?你怎么会走路的?
  生:你能带我去玩吗?
  生:我能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
  师:(扮演小驯鹿)当然可以。来吧!我带你到那边去玩一会儿,好吗?
  (播放课件:驯鹿带着小鸟在森林玩耍的情景)
  师:会走路的小树带你去了哪里?你都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
  生:他带我在森林里采各种各样的野果子吃。
  生:他带我去森林深处和猴子、大象、斑马他们做游戏。
  生:他带我去了田野,我看到了黄澄澄、沉甸甸的稻子和许多不认识的蔬菜。
  师:真羡慕你们,居然跟着会走路的“小树”去了这么多地方,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哪只小鸟愿意把自己这份快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有感情地朗读1~3小节)
  【简析】课堂上,学生一直在轻松愉悦的自然状态下学习,他们就是小鸟,就是驯鹿,在大森林里玩耍,嬉戏。教者充分利用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努力创设美妙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发掘文本的含义和感情,把学习语文与学生生活实际、情感经验和想象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走进文本,与小鸟、驯鹿对话。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读懂美丽的童话,还能品味优美的语言,更能体验合作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在这样好玩、有趣的课堂中,孩子们是快乐的,幸福的。
  置身场景 情动辞发
  【案例二】作文课上,老师拎着一个大布袋神秘地走进教室。学生的脸上呈现出惊讶的神色。
  老师将布袋藏于讲桌下,微笑着:“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了些什么?”
  “今天,老师拎着一个布袋来上课,样子还很神秘。我很纳闷,难道老师要给我们变魔术?”
  “这布袋鼓鼓囊囊的,里面有什么呢?”
  老师听了,双手举起布袋:“想知道我这袋里装的是什么吗?”
  “想!”学生异口同声。老师捧着布袋走到学生中间。
  “我闻到苹果味了!”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
  “不对!是橘子!”一个女孩立刻反驳道。
  老师走到女孩面前,示意她用手摸摸布袋。女孩仔细摸着,继而肯定地说:“是橘子!”
  老师点了点头,捧着布袋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回到了讲台前。然后,她请上了那个男孩,与他耳语了几句,让他从布袋里取“水果”。没想到,男孩从袋里取出的竟是一个一个的垒球。
  教室里一阵哗然,学生开始七嘴八舌。
  “怎么会是垒球呢?我明明闻到苹果味的呀?”
  “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啊?”
  这时,老师微笑着示意男孩再从布袋里拿东西。这回,男孩从袋里取出了一些苹果皮和橘子皮,还有一个柚子。这下,大家恍然大悟。
  “噢,原来是柚子!”
  “老师真逗,用橘子皮、苹果皮来骗我们上当。”
  “嘿嘿,真好玩!”
  看着学生兴致勃勃的样子,老师笑呵呵地说:“这柚子我不带回去了,现在就让你们吃掉它,怎么样?”
  “太好了!老师,我想吃!”几个小调皮高兴得手舞足蹈。
  老师摆摆手,故弄玄虚地说:“不过,吃柚子也得吃出个水平来,吃之前,要仔细看看柚子的样子,剖开后,还要看看它的肉与其他水果有什么不同,尝一尝,再说说柚子的味道。”
  接下来,老师请上几名学生(都是一些写作后进生)剖柚子,切柚子,分柚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柚子、柚子肉的外观,细细品尝后再说说嘴巴的享受。
  学生在有滋有味地品尝柚子美味的同时,饶有兴趣地描述了柚子的样子、味道及自己的感受。
  “柚子青中带黄,像个圆圆的大皮球。它的表皮上还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小孔,看起来很新鲜,水分很充足。”
  “剥了皮的柚子就像脱了衣服的柚子宝宝,再想到那甜中带酸的味道,我的口水都要下来了。”
  “柚子肉一粒一粒的,晶莹透亮,就像一颗颗小珍珠。捏了几粒,放入口中,酸酸的,甜甜的,丝丝清凉从嘴里升起。再塞进几粒,越吃越好吃,越吃越想吃。”
  【简析】少年儿童天真烂漫,这节作文课正是顺应了他们的这种天性,充满了情趣。在课堂上吃东西,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人咬狗”的趣事。教师以魔术般的喜剧刺激,展示水果,则更能唤起童心,激起童趣,创造素材,激发儿童表达的欲望。
  说拉弹唱 真情演绎
  【案例三】一段时间的经典诗文诵读教学实践后,新的困惑不断凸显:《论语》《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中华传统经典,学生因年幼、缺乏理解的知识背景,渐渐地对经典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就在老师们一筹莫展之际,王老师指导的“走进《弟子规》”一课,让大家拨云见日。
  王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诵读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各小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小组的四名同学信心百倍地走上讲台,他们展示的是一幅清秀隽永的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弟子规》第一部分“孝”的内容。举着作品的两名同学从容地背一句,另两名则对应着进行流利地解说……
  第二小组的同学手执快板大步上台,合着轻松明快的节奏有板有眼地背起了《弟子规》……
  第三小组的同学带着铃鼓、三角铁、沙球、木鱼上了场,在美妙和谐的乐声中,四名同学如数家珍,陶醉其中……
  第四小组的同学则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唱起了《弟子规》……
  不知不觉地,教室里所有的学生都和着美妙的旋律尽情唱了起来……
  接下来的汇报形式还有围绕《弟子规》的小品、绘画、故事……
  《弟子规》就这样被学生演绎得有声有色,妙不可言!
  【简析】听完课,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引人入胜的事情的。”王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沉浸在这美好、愉悦的情境中时,思维异常活跃,记忆就会变得易如反掌。更有价值的是,这样的学习活动给那些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其他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以上三个课例,教师都在用自己对教育的爱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一种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主体参与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教师给予学生的是尊重、爱护和引导,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迷恋的有情有趣的活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怀德苑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似乎是“语文”最为通行和标准化的解释。将“语”解释为口头的语言或言语,这在理解上似无争议;但何谓“文”,则争议颇多,“文字”说、“文学”说、“文章”说、“文化”说,不一而足。“文学”边界的划定,实际是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话语在起主导作用。  在古典文论的语境中,“文”“文学”“文章”的含义并无清晰的界限。清桐城派文人认为“六经”为圣人之“文”,也是后
期刊
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一般从简要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无论哪一层次,都要做到这“三要素”,即顺序、具体、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经常开展复述作品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
期刊
当前阅读课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困惑,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师生在课堂里忙活,但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这在语文阅读课上是常有的现象,恐怕也是语文课所特有的现象。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首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适合,而适合的教学内容更应该紧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接下来我就以自己执教的《变色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为例,谈一谈阅读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
期刊
第一板块: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板书)  生:(齐读)窗前的气球。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吧?窗前的气球主要写谁?他怎么了?最后怎么样了?  师: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式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科利亚得了__,同学们不能__,用__问候他。)  第二板块:互助合作,品悟“高兴”  师:是呀,就是因为有了同学这种特殊的问候,科利亚最后高兴地笑了。
期刊
语文教学有两个观点是不可缺失的:一是课程目标的表述和达成要有整体性;二是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与课程改革同步。教师课程意识的薄弱,课程整合能力的低下已成为课程改革前进途中的瓶颈。  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其区别于教学意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课程意识更加关注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课程意识关注的
期刊
五年级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经典之作《呼兰河传》,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与魏星都曾执教过这篇课文。对描写“祖父的园子”的段落,薛法根老师是这么教的。  师: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读这两段,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生:自由的,活的。  生:快乐美丽,生机勃勃,多姿多彩。  师:她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生: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  师:
期刊
教学目标:通过品味鹬蚌形象的语言,走进鹬蚌内心世界,领悟寓意,初步培养学生寓言文体感悟能力与写作能力。  教学对象:六(下)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是深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文体。苏教版12册教材,编者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寓言故事教学。它短小精悍,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寓言教学理应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些常态的寓言教学,教师往往只抓住寓意来教学
期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打破单一追求语文知识教育的陈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一、 课前预习需自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着
期刊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课标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修改,将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锁定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笔者在听课中有几点随想。  一、 及时更正,规范语言表达  【案例再现】《珍珠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  师:学完第一节课,你知道珍珠鸟是什么样子
期刊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如何用好《灰椋鸟》这个例子为“阅读”和“表达”服务,从而达成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两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并期待方家指正。  【片段一】  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灰掠鸟的外形?  生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