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荷马是欧洲和世界文化之父,他的两部伟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文学的基石,带给艺术与文化永恒的灵感。这位盲歌手留下的普遍性的讯息,建立的丰碑,都不会为千百年的时光所磨灭。这位伟大创造者的幻想具有火焰的力量,引燃了从古至今的无数想象。为表彰各国艺术家们创造的伟大遗产,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选机构设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奖项评委包括来自美国、比利时、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巴西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马是欧洲和世界文化之父,他的两部伟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文学的基石,带给艺术与文化永恒的灵感。这位盲歌手留下的普遍性的讯息,建立的丰碑,都不会为千百年的时光所磨灭。这位伟大创造者的幻想具有火焰的力量,引燃了从古至今的无数想象。为表彰各国艺术家们创造的伟大遗产,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评选机构设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奖项评委包括来自美国、比利时、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保加利亚、巴西和摩洛哥的作家艺术家们。
欧洲诗歌与艺术“荷马奖”将颁给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优秀的创造者。那些作品简洁优美、向世界发出普遍的讯息、贴近古代范式的艺术家们,将获得评审团颁发的这一奖项。艺术水准与传播力量是最为重要的范畴,后来的获奖者们将会丰富他们精神之父荷马的万神殿。
评奖机构
评委会主席: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波兰)
副主席:斯坦利·巴尔坎(美国)
成员:阿沙纳斯·凡切夫·德·萨拉西(法国),瓦尼亚·安杰洛娃(保加利亚),马尔科·斯卡拉布里诺(意大利西西里), 古拉拉·努利(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奥林匹亚·拉科夫(罗马尼亚),芭芭拉·奥尔沃夫斯基(德国-巴西),安杰利卡·克雷特(比利时),贾拉尔·希克茂维(摩洛哥),加吉克·达夫江(亚美尼亚),伊萨克·戈尔登贝格(秘鲁-美国),哈桑·阿卜杜拉(美国-孟加拉国),威廉·沃拉克(美国),郡山直(日本),彼得·萨比特·琼斯(威尔士),李成一(音译)(韩国),海伦·巴列夫(以色列)
其他文献
在诗人箫风、冷雪的微信上,我看到了周庆荣的散文诗《诗魂——大地上空的剧场》。周庆荣这名字我知道,还知道他是“我们——北土城散文诗群”主要发起人,隐隐觉得他是一个有着顽固个性的人。 首先我被他的散文诗结构所吸引,有布景,有道具,有人物,一幕幕开启,共十一幕。在散文诗中展现这些历史人物与诗的关系和他们的思想。据我所知,在当代散文诗创作中,有许淇的词牌散文诗,有钟声扬的小说体散文诗,还有遭到诟病的报告
继舒婷之后,福建再次走向全国诗坛并有一定影响的女诗人,该是闽东诗人叶玉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叶玉琳开始发表诗作,1993年,她与大解、马永波等诗人,一起参与了诗刊社第十一届“青春诗会”。至今为止,叶玉琳共出版了四部诗集《大地的女儿》(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永远的花篮》(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那些美好的事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海边书》(昆仑出版社2012)。在诗人圈中,叶玉琳并非
赵目珍诗歌的意味,来自某种古典的抒情,他立足真相,直白其心,下笔总有一种干脆和力道,将见闻、思想皆纳入其语言创造中,以心感受,以魂靠近,在具体的个人体验中寻求诗的生动与神秘。这是我对赵目珍诗歌的基本印象,而他近年来的诗歌写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我的判断,其对日常经验的转化,并非要作刻意的升华,这种自然的接受,全在于某种独特的人生领悟。他近年所写的组诗《有所思》,在我看来,就是他在融合了自己的古典学
当一个女孩不能用撒娇的口吻诉说心中深藏的痛苦时,她就注定了有成为一个诗人的潜质。 我们无法揣测梅依然儿时曾遭遇过何种深重伤害。她也只是在诗集《女人的声音》的后记里隐约提起,并郑重强调“现在,我是不愿说出来”。因此,我们只能透过文字触摸出这次伤害把她幼年的生命劈开过一道深不可测的裂谷。用她的话说,“它们已成为了我黑暗的源头”(《神秘与忧郁》)。但可以推断,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伤害造成的痛苦与孤独催生
时间与生命是永恒的母题。凡夫肉体,均会经历同样的生老病死,但具体到每个个体,其间所迸发出的切肤感受,又可谓各不相同。因此,时间具有永恒的魅力。诗人相遇了时间,切割下某一刹那的体验,我们相遇了他们的诗,在不同的美感中逡巡,也尽是岁月刹那的赠予了。在此刻,我们读到了三首美感不同的诗,时间与生命,也便展现了属于当下的多棱。 《变老的时候》仿佛一张切片,完整而无可挑剔地塑形出理想的老年姿态。尽管题目为“
《五颗黄豆》出自80后诗人巫小茶之笔,诗人年轻,诗句却相当老练,常有惊人之笔。黄豆,本是生活中最不起眼的物什,却被用以表现生命觉醒的过程,可见诗歌的日常生活转向与精神喻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诗从戏剧性的撒下五颗黄豆开始,将黄豆从孕育、生长到成熟的过程展现得颇为精巧。黄豆成熟形态的比喻生动贴切,细致入微,形象地描摹出黄豆成熟时的喜悦,但这与“我”何干?随着诗句的延展,读者才发现黄豆虽不爱“我”,却
诗人宋琳在《精灵的名字》一文中这样概括张枣的写作:“善于运用古老的韵府,并从中配制出一行行新奇的文字”。或许正是在“配置”这个动词的牵引下,张枣把“梅花”、“灯芯绒”、“鹤”、“天鹅”、“何斯人”、“娟娟”……这些带有距离感的名词调和在一起,纵向搭建了诗歌中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的良性互动。因此,读张枣的诗不得不凝视梅花、鹤、楚王这些颇具古典意味的字眼,诗人总会在自己的诗歌中纳入这些古典元素,并由此激
我想我的好运气 终有一天会来临 我将被我终生想象着的 寥若星辰的那么几个佼佼者 阅读,并且喜爱 ——张枣《云天》 一、“传统”的新写作点 新诗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大学校园都是一个孵化诗人与探索发展诗歌的重要阵地。在号称诗歌的“黄金年代”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一样,很多当代重要的诗人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接触诗歌与走上诗歌写作的道路,并在后来的人生持续写作中取得成就。因为大学校园在诗歌演化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诗歌摒弃之前“大词”操练带来的虚空和浮华,展现出亲近生活的“及物”姿态,这种姿态纠正了诗歌与现实的疏离态度,重新为诗行注入生活的光泽,诗歌由此重获坚实的艺术生命。“及物”写作以其辉煌实绩证明——关注芸芸众生的生存现实,才是诗歌发展的真正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对“及物”写作的单纯强调也为诗歌带来诸多问题:诗歌沦为单纯的情绪的发泄;形态过度琐碎和具体,因而远离深度,削弱了诗歌的表现
一、现代社会的友谊 人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孤独类似于饥饿,无论制造多少食物都不能满足饥饿,无论拥有多少亲情、爱情、友情都不能消除孤独。在古代,诗人大多居官,是统治阶级集体中的一员,受君臣秩序约束,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可以给其成员带来相对稳定的归宿感。他们的孤独往往产生于脱离官方秩序或不能进入官方秩序的时刻。如不甘事权贵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战乱年代与官方秩序失去联系的杜甫“飘飘何所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