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52-01
经常和一些语文同仁谈语文教学,大家都抱怨如今的语文课太难教:各种教研成果、教学新理念琳琅满目,使人无所适从;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不会学也不想学。经过调查,方才知道,他们已经走入了语文学习的误区。
误区之一:必要的记诵等于死记硬背,只有笨人才去背诵。
误区之二:用字用词并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很随便的。出版物、电视媒体上就是这么做的;咬文嚼字是孔乙己,等于穷酸。
误区之三:书写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写好字是书法家们的事,与我无关,写字将来我用电脑。
误区之四:老师应该直接教我们考试题答案,不用上那么多课文,浪费时间。
误区之五:语文太琐碎太复杂,太浪费时间了,认真学习了未必考得很好,不认真对待未必考得太差。
语文教学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就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改方向和思路,研究影响语文学习的消极因素,找出应对的策略。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是为了使学生收获值最大化。但如果方向不正确或对语文自身规律认识不清、掌握不够,教改的负面效应就会突现出来。改革是时代主旋律,不可否认,但任何改革如果违反了规律,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闹剧,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尊重语文教育规律。为什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影响那么深远,首先他是个诚实的人,魏书生教学的成功,在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什么花架子,就象学语文那样去学: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传统得很,这说明他很懂语文,他把自己学习经验最精华的部分给了学生。很多教改明星为什么会如昙花一现?原因很简单,不懂语文,急于事功,闭门造车,忽悠人。关键是缺乏学术良知,更重要的是缺乏做人的良知,要带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戒浮躁,淡功利
语文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量的积累十分必要,读篇目、识字、解词,尝试运用,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窝,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比如小学语文,一年级就教拼音,这是不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小小年纪没认几个字就学拼音符号,这不是给人下马威杀威棒吗?按认识规律是先教说话,后教识字、书写,到中年级再教拼音,因为这时学生有了识更多字的欲望,这就叫因势利导,这个意见我已在《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成人化的思考》中作了专文论述。现在的语文课要么容量大得惊人,专业人士听课时也感应接不暇,学生如何受得了?要么成了脱离文本的一无所得的游戏课、闲扯课,前者急于求成,后者让人怀疑职业道德。教什么怎样教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语文教育规律说了算,怎样学,有前人的经验在。现在有一种流行做法,从高一对接高考,叫与高考零距离,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其结果欲速而不达。
二、重积累,激兴趣,重过程,轻结果
语文学得好不好,关键看积累。因为任何质变都是以量的累积为前提的,你读了大量文章,识了很多字,积累了很多词汇,会写会解会用,而且你把语文与生活融为了一体,你就不能自拔地爱上了语文,正确的路子大致是这样。这其中教者的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你确定学习内容、阶段性目标,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点拨和示范,在内容上给你解疑答难,特别是过程和方法。为什么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学习过程即知识的生成与掌握的过程,为什么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这个原因。只要见得真切,才能理解得深刻。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预定目标。语文学习规律之一就是“厚积薄发”。你想腹中空空提升语文水平,甚至创造创新,只能是一种空想;对语文不感兴趣,你想学好它,也是不现实的。现在为了应付考试,教者大都看重标准答案,这是很不明智的。语文是一种思想,你教会了他思想方法,使他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用思想指导思维,你就完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还怕思维结果背离标准答案吗?学习过程不仅使人知其然而且使人知其所以然。
三、重感悟,轻练习
语文学习,练习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现在学生的练习量实在是太大了,各种配套练习作业应接不暇,令人眼花缭乱,穷于应付,没有时间思考,根本收不到什么效果,洋思的经验告诉我们练习不在量大而在于精,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做好这个“一”就行了,少了是事半功倍,多了就是事倍功半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在自个身上就不明白了呢?
感悟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语文学习就是联系生活体味语言,感受情境,参悟事理,通晓意义,这因事悟理是一悟,这咬文嚼字也是一悟。所谓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都是对失败教训的最恰当的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受用终生
如果你淡了那份功利心,学习只为那份爱,就一定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坦率地说,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
重理轻文的,比如学校分科,高分学理,低分学文,就业、薪水也是偏爱理科生,其实这是社会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伟大哲学的民族充其量是一个生物之群,是没有希望的。不仅作为人文科学之首的哲学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作为人文科学基础的语文更是影响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虽然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它们都得以人文科学为依托,人文科学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不可太功利,太功利了就会近视,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把健康的语文教育称为“绿色语文”,可喜的是近年的教材在回归传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我们的理论建设还没有紧跟上去,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只要我们大家不懈地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走出语文教育教学的误区,让语文教学发展越来越健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语文”。让我们的教者教得塌实,学者学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经常和一些语文同仁谈语文教学,大家都抱怨如今的语文课太难教:各种教研成果、教学新理念琳琅满目,使人无所适从;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不会学也不想学。经过调查,方才知道,他们已经走入了语文学习的误区。
误区之一:必要的记诵等于死记硬背,只有笨人才去背诵。
误区之二:用字用词并不是什么严肃的事情,很随便的。出版物、电视媒体上就是这么做的;咬文嚼字是孔乙己,等于穷酸。
误区之三:书写是一门非常古老的艺术,写好字是书法家们的事,与我无关,写字将来我用电脑。
误区之四:老师应该直接教我们考试题答案,不用上那么多课文,浪费时间。
误区之五:语文太琐碎太复杂,太浪费时间了,认真学习了未必考得很好,不认真对待未必考得太差。
语文教学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就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改方向和思路,研究影响语文学习的消极因素,找出应对的策略。
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是为了使学生收获值最大化。但如果方向不正确或对语文自身规律认识不清、掌握不够,教改的负面效应就会突现出来。改革是时代主旋律,不可否认,但任何改革如果违反了规律,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闹剧,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语文教学改革,也应尊重语文教育规律。为什么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影响那么深远,首先他是个诚实的人,魏书生教学的成功,在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什么花架子,就象学语文那样去学: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传统得很,这说明他很懂语文,他把自己学习经验最精华的部分给了学生。很多教改明星为什么会如昙花一现?原因很简单,不懂语文,急于事功,闭门造车,忽悠人。关键是缺乏学术良知,更重要的是缺乏做人的良知,要带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误区,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工作。
一、戒浮躁,淡功利
语文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量的积累十分必要,读篇目、识字、解词,尝试运用,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窝,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比如小学语文,一年级就教拼音,这是不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小小年纪没认几个字就学拼音符号,这不是给人下马威杀威棒吗?按认识规律是先教说话,后教识字、书写,到中年级再教拼音,因为这时学生有了识更多字的欲望,这就叫因势利导,这个意见我已在《关于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成人化的思考》中作了专文论述。现在的语文课要么容量大得惊人,专业人士听课时也感应接不暇,学生如何受得了?要么成了脱离文本的一无所得的游戏课、闲扯课,前者急于求成,后者让人怀疑职业道德。教什么怎样教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语文教育规律说了算,怎样学,有前人的经验在。现在有一种流行做法,从高一对接高考,叫与高考零距离,这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其结果欲速而不达。
二、重积累,激兴趣,重过程,轻结果
语文学得好不好,关键看积累。因为任何质变都是以量的累积为前提的,你读了大量文章,识了很多字,积累了很多词汇,会写会解会用,而且你把语文与生活融为了一体,你就不能自拔地爱上了语文,正确的路子大致是这样。这其中教者的作用是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你确定学习内容、阶段性目标,在学习方法上给予点拨和示范,在内容上给你解疑答难,特别是过程和方法。为什么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学习过程即知识的生成与掌握的过程,为什么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是这个原因。只要见得真切,才能理解得深刻。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预定目标。语文学习规律之一就是“厚积薄发”。你想腹中空空提升语文水平,甚至创造创新,只能是一种空想;对语文不感兴趣,你想学好它,也是不现实的。现在为了应付考试,教者大都看重标准答案,这是很不明智的。语文是一种思想,你教会了他思想方法,使他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用思想指导思维,你就完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还怕思维结果背离标准答案吗?学习过程不仅使人知其然而且使人知其所以然。
三、重感悟,轻练习
语文学习,练习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现在学生的练习量实在是太大了,各种配套练习作业应接不暇,令人眼花缭乱,穷于应付,没有时间思考,根本收不到什么效果,洋思的经验告诉我们练习不在量大而在于精,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做好这个“一”就行了,少了是事半功倍,多了就是事倍功半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在自个身上就不明白了呢?
感悟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语文学习就是联系生活体味语言,感受情境,参悟事理,通晓意义,这因事悟理是一悟,这咬文嚼字也是一悟。所谓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都是对失败教训的最恰当的总结。
四、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受用终生
如果你淡了那份功利心,学习只为那份爱,就一定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坦率地说,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是
重理轻文的,比如学校分科,高分学理,低分学文,就业、薪水也是偏爱理科生,其实这是社会不成熟、不理性的表现。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伟大哲学的民族充其量是一个生物之群,是没有希望的。不仅作为人文科学之首的哲学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作为人文科学基础的语文更是影响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虽然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它们都得以人文科学为依托,人文科学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人不可太功利,太功利了就会近视,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把健康的语文教育称为“绿色语文”,可喜的是近年的教材在回归传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我们的理论建设还没有紧跟上去,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只要我们大家不懈地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走出语文教育教学的误区,让语文教学发展越来越健康,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语文”。让我们的教者教得塌实,学者学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