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偶遇张爱玲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间,笔者脑海里总闪现出这样一个镜头:一天,留着一字胡的鲁迅走到一个留着刘海的小姑娘(最好十四五岁的样子)身边,用很浓重的江浙口音问:“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小姑娘抬眼一望,又低下头说:“我叫张爱玲。”
  想想看,观众们看到这个镜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曾多次想过,这个场景应出现在白渡桥。在那里,一个思想特别、见地非一般的小女孩引起了鲁迅叔叔的兴趣。鲁迅与张爱玲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而他交往更多的则是如今在许鞍华新作《黄金时代》里出现的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丁玲、梅志、白朗、聂绀弩等一批那个时代的精英。
  张爱玲最好偶尔在这一群精英的某个聚会上出现过,并引起人们与鲁迅一样的兴趣。时间上,1934年可能最合适——张爱玲那时才十四岁嘛!十四五岁,朦胧的年代,朦胧的思想和满脑子的好奇心,既可童言无忌,也可偶闪灵光。想想看,如果哪部影片里出现这样精彩的场景,极有可能成为热议的话题,甚至会吸引到80后和90后的年轻观众。
  但这个故事没能继续下去,甚至连动笔的意愿也没有——在二十多年前,哪个傻瓜会投资这样一部描写“那个时代”社会精英的影片?何况那时候的张爱玲,普通观众认识她的不多,甚至算不上影片的“卖点”。
  当然,这样的故事只能靠“虚构”,更何况当时的张爱玲未必晓得像鲁迅那样一批时代先锋,究竟对当时的国民有何影响,也未必了解当时的文艺青年对他们如何着迷。但对于特立独行的张爱玲,完全可以这样去虚构。如果这种虚构真能够引起争论,那岂不更妙更有趣?但如果非要较真,要考证,说年少的张爱玲与鲁迅之间有什么交集,那才是“纯属虚构”。但就“虚构”了,又能怎样呢?电影本来就是建立在想象之上的,要不然观众怎么能在《让子弹飞》里看到马拉着火车狂奔?
  二十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人们发现,在那个年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真有个叫做张爱玲的女作家,曾以怎样的笔触描绘那个时代的男男女女。许鞍华刚杀青的《黄金时代》,如果有这样的想象力,一定非常有意思。为什么不呢?许鞍华三十年前就与张爱玲“相遇”过——她1984年执导的《倾城之恋》(张爱玲同名小说)尽管算不上成功,但三十年后再一次向张爱玲致敬,让小才女张爱玲的手被一代文豪鲁迅牵着:“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张爱玲。”
  哇塞,这样的场面,远比白马拉火车有意思得多,甚至堪称神来之笔。
  《黄金时代》有足够的理由让鲁迅与张爱玲有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偶遇——也不妨出现年轻时的胡兰成。这样的虚构对影片并没有什么损害,毕竟主角不是他们,而是那个火热的时代,即便那个时代的先锋们,也如同《黄金时代》里鲁迅的背影一样,亦真亦幻,近乎虚构。笔者尚未看过《黄金时代》,不知道为何只让观众看到鲁迅的背影,而不让他与观众打照面。也许如此设置是影片的需要。但张爱玲这样的少女是可以出现的,或开头那个偶遇场景中的张爱玲换成萧红,这总可以吧。
其他文献
8月28-29日,中国·北京第十一届数字电影论坛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等各界领导和业界资深人士莅临现场。  作为中国广播影视设备展(BIRTV)的重要板块之一,历经十余年发展的数字电影论坛已成为促进国内外数字电影专业人士技术交流、探讨前沿科技的年度集会,并向业界传递着国际数字电影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今年的论坛不仅汇集了科技委专家、工
期刊
学生时代看过无数令人记忆犹新的电影,最难忘的有两部:一部是哈·克尔瓦瓦茨执导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一部是热拉尔·乌里执导的法国片《虎口脱险》。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下简称《瓦尔特》)之所以记得久,是因为第一次看时是在冬天的一个深夜,大约23:40左右(那个年代的影院能营业这么晚,可真叫“为人民服务”),影院附近的马路两边,还全都站着裹了厚厚军大衣、等退票的观众。那阵势我
期刊
中国与美国的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正紧张地进行。美方一再抱怨中方的“负面清单”太长,施压中国更多地让步、更多地按照美国的意志行事。这次谈判的意义甚于WTO,对于中国而言,以确立自身核心利益为主轴的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正在成为整个谈判的基本方略。同时,有见地的中国战略专家们主张用全球战略思维,积极进取,求新求变,而非被动地构筑防御工事。  中国电影是这轮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最终结果将对中国电影的产业政策
期刊
“动画如何电影”包含两个角度的思考。  首先,动画电影该是什么样的“电影”。是电视动画和网络形象的影院版,还是以动画为镜头语言和主叙事手段的电影?  其次,国内动画电影的现时发展,核心命题、方向在哪里?  本期特别策划《动画如何电影》提出这一问题,希望通过案例、意见采集、行业数据等,思考这些问题。  去年,国内参与动画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的企业近百家,制作完成取得公映许可的共29部,其中26部登上
期刊
罪案片不啻是现时韩国的商业类型片中产量颇丰,品质可观的一个品种。这类影片大多以犯罪事件(而且很多具有现实原型)为叙述中心或情节楔子,个中翘楚如《杀人回忆》(奉俊昊,2003年)、《老男孩》(朴赞郁,2003年)、《追击者》(罗宏镇,2008年)、《黄海》(罗宏镇,2010年)等。  《素媛》同样以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为故事由头展开叙事。名叫素媛的小女孩某个雨天独自上学,却在学校附近遭一猥琐大叔性侵,身
期刊
今年4月,西好莱坞一栋住宅楼内,一名罪犯持刀袭击他人,警察赶到时错把一名试图救护遇袭者的30岁男子当成嫌疑犯击毙。该男子叫约翰,6个月前从西雅图搬到西好莱坞追求他的电影梦想,去世前他在一个电视节目的剧组里当制片助理。  每年都有很多像约翰一样的、年龄背景各异的人来到洛杉矶追梦。  在洛杉矶,最美的人是服务行业的人,这里真的是帅哥美女云集——餐馆和酒吧的服务生、酒保甚至擦桌子收拾碗筷的保洁员,高档公
期刊
从近两个月开始,国产剧里的婆媳战争逐渐偃旗息鼓,反倒是一大波都市男女婚恋题材剧集陆续来袭。《大丈夫》《一仆二主》《我爱男闺蜜》,三部热播剧毫无例外都瞄准了再婚男女的那点事儿。以“男闺蜜”为代表的国产生活剧,不再以风花雪月和婆婆妈妈为主题了,开始淡定直面都市男女的困境。在我眼里,至少熟男熟女们的婚恋比裸婚一族、“小爸爸”们更有生活质感,其所能承载的社会话题也更多,普世价值也更大。  光看《我爱男闺蜜
期刊
尽管初听陌生,但西维亚·乔迈是个大有来头的导演。他产量极少,仅有一部动画短片和两部动画长片,此外还有《巴黎,我爱你》里面一段五分钟的小短片。  乔迈作品一般不依赖对白甚至缺少对白,深受默片风格以及哑剧的影响,无论作品风格、动画形式还是腔调味道,他在法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里都称得上自成一家。  作为乔迈的第一部真人剧情长片,《声梦奇遇》也不例外。这部电影依然灵动,依然是音乐致胜,最重要的是,依然有一颗
期刊
赵宝刚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是《触不可及》。  虽然“从小时候起就有了拍电影的念头”,但入行三十年却从未碰触,从翻砂工人到剧务、再到电视剧导演的赵宝刚对电影一直怀着一份既热爱又敬畏的心情。二十多年前在拍摄《编辑部的故事》时,他和“小伙伴”冯小刚常常在一起畅想未来拍电影的情形。当时两人就约定:如果将来拍电影,一要好看,二要好玩。这两点后来也一直被赵宝刚在创作中奉为圭臬,只不过是用在电视剧当中。  “言情剧
期刊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一般要接受4年的系统学习和无固定期限的实习。平面媒体的采编有点类似“个体户”,而电视媒体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合作共建。不过,电视编导这活儿,说简单也简单,在我看来,编导的最大功力,就是要面对一堆芜杂的视频素材,学会做“减法”。  节目录制之前、之中,其实是以做加法为主的,灯光、舞美、造型、环节设计……编导要尽可能添加元素,呈现最完美的形态。这个加法,考验的是平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