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现代家庭教育常见的几大问题及策略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笔者对现代家庭教育问题有过不少接触、探究和实践。由于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或独胎多生子女,其身份和地位自然成为家庭的中心,大多数家长也是这样定格的。又由于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家长自身素质和认识上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有不同,故使得在现代家庭教育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惑,并已成为困扰现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和难题。
  一.困扰现代家庭教育常见的几大问题
  1.多数家长往往将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的位置,过分宠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大部分家庭均把孩子当成这个家庭里的中心。整个家庭成员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椐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从经济上看,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而在孩子身上的月支出就在500元至1500元不等。多数孩子消费额均占家庭总收入的二分之一以上。一个家庭经济收入的二分之一之多用在孩子身上,充分体现了孩子在家庭的中心位置,这实质是一种过分宠爱方式,直接助长了孩子“我行我素”和“贪欲”性格的形成,养成摆阔气、讲排场的“脾性”,使孩子从小步入歧途,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或留下阴影。
  2.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打不成才”,将“打”作为“教”的法宝。在现代家庭里,由于各种原因,孩子挨家长的打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才”……。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文化层次和素质不高的家庭中尤为突出。据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往往集中表现在“暴力型”的家庭中,被打得越多的孩子在外就惹事越多,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所导致的恶果。
  3.母宠父严不统一,致使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宽严度不一,导致父母你“严”我“宽”,一方管、一方宠。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大家族的家庭及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家庭里。在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有相当部分孩子感到父母言行不一。而也有部分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与老人产生分歧和矛盾,并且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来,这难免被孩子钻空子,孩子究竟听谁的?!
  4.冷漠与强制的填鸭式教育,使孩子产生压抑和压力。在现代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对待,有的家长一个星期甚至十几天都不与孩子说话,形成对峙和僵持的局面。这种现象往往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据调查,有35%左右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不理睬的态度。15%左右的孩子认为与父母存在代沟;20%左右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主动与其沟通;30%左右的孩子希望家长应该与子女沟通。
  有的家长只凭自己的感受和某种期望,将并无多少爱好的孩子送到“舞蹈班”、“绘画班”、“武术班”等所谓的“特长班”以及“英语班”、“补习班”去学习,在当下的家庭中确为屡见不鲜。家长为了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提高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和身份地位。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压力重,学生就业难,将来孩子的生存更是问题。若有一技之长,也许会好一些,故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然而,若不因人而异,一味地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或不利去做的事,并不一定是好事。笔者曾经对百户家庭的孩子做过调查,有20%左右的孩子厌烦家长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40%左右的孩子认为家长的期望给其造成了很大压力,这其中最小的孩子才8岁,最大的孩子也仅仅18岁;40%左右的孩子希望家长给自己多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可见,冷漠和强制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应该立即被现代家庭教育所摈弃。
  5.包办虚荣心强与百般袒护犯错多的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和惰性,不能明辨是非美丑。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只要你学习外”事事都给予包办。有的家长恨不得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这样孩子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其实不然。大多中学生有同感:“父母最希望的是自己整个星期天都呆在房间里好好学习”。致使许多孩子上了高中也不会洗衣服,即便这样,家长仍理直气壮地包办代替。有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你是小孩,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好好学习是你唯一的任务”;多数家长对孩子身体保护过多,精神关注过少。本人在调研中发现,主动干家务或有自我服务意识的孩子仅占小部分;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活都不干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也许这是出于“爱”的原因,致使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为孩子开脱。面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家长从不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他们都可以谅解,这是典型的、过分的、“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应该学文化,长大才学做人,相信“树大自然直”,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懂事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将来太软弱容易吃亏,于是便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这实质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是严重的误导,将会有意无意地助长孩子自私、尖刻的恶习和陋习的形成,并且是非不辨美丑难分。
  二.困扰现代家庭教育常见的几大问题的策略
  1.将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看成是家庭的一员,使孩子与家长身份平等。家庭都是由一些分子或成员组成的。作为组成家庭集体的一员,他们身份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应该人为地去抬高某一个人,并把他(她)视为中心,他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部分。明确了这一点,给孩子以恰当而正确的定位,孩子的中心地位就会淡化。其“小皇帝”“小公主”“小心肝”“小宝贝”的身份就不复存在。家庭中享受权利和义务者都是同等的,不搞特殊化,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责任感,就会平等地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孩子的活动的权利也会得到充分利用,能力也会得到充分训练和提高,从而为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对孩子的教育就比较容易。
  2.变“不打不成才”为“不教不成人”。“打”不等于“教”,但“打”可以是一种“教”的方式,但必须恰当运用。“打”是一种惩戒,是一种不得法而为之之法,而这种办法在过去的家庭教育中确实有一定的奏效,但用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已经过时。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由于孩子多为独生子,其地位自然成为家庭的中心,故孤独、倔强、自私基本成为其共有的性格特征。又由于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打”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家庭教育,应该摈弃。因为这种方式还会导致孩子性格更加扭曲,孩子会将自己在父母身上受到的惩戒和委曲释放在同伴的身上,无端地把同伴作为“出气同”,从而获得自我满足、慰藉和成就感,同时,也会特别沉迷于暴力的网络游戏,并将其中的情节用在生活中,将同伴作为“试验品”,处处惹是生非,屡生事端,给家长和家庭带来诸多麻烦,使得道德丢失,人品变坏,其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应该惩戒有度,多在“教”字上下功夫,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3.父母应该统一口径,注意相互协调和引导教育。在现代具体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的意见不一定统一,会使共同的初衷异变,使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出现尴尬。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之前,父母首先应该达成共识,指向和目的应该一致,观点必须统一,并且应该把握适度,要让孩子能够接受。如果父母的口径不统一,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成功,孩子究竟应该听谁的?!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宽严尺度要一致。而这一教育过程,对孩子的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孩子的面前发生不统一口径的时候,就应该正面应对。可以与孩子讲清楚,把思想统一起来,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明白为什么?知道怎么做!家长在孩子的面前应该注重言行的规范性,不要有超越孩子不该入目的举动,父母的不妥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和导向,为此,家长应该反思,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言行为自己说话,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现代家庭教育收到实效。
  4、冷漠让孩子压抑,热情细心的引导会使孩子振作而成才,应以引导为主,强制填鸭式为辅。由于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付出多,而收效甚微,大多采取“破罐子破摔”顺其自然不负责任的逃避方式,这自然不是可取的办法。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家长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是个人的喜好可有可无。家庭教育并不是没有有效的办法可寻,只是需要寻求和细心实践罢了。笔者认为:家长要放下架子,多多与孩子交心,与孩子亲密,但不能过分。要细心地了解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不能冷漠地对待孩子,要充分地相信孩子,孩子一定会在家长热情细心的引导下振作起来。但如果这种方式不奏效时, 便可以使用强制填鸭的方式,因为,必要的强制有时是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必须恰倒好处地使用。
  5.孩子的事情自己办,变代办为引办,变百般袒护犯错为引导改正错误。孩子的事情自己办,不要剥夺孩子自我实践的权利。当然,这是有前提的,是在孩子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提出的,一但孩子自己的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引导孩子或协助孩子去解决,而绝不是包办代替。做好引导的工作,便达到“孩子的事情自己办”的目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绝不能袒护,更不能怂恿,而家长必须面对。要鼓励孩子大胆认错,要诚实守信、坦言、积极面对,并积极引导孩子知错、认错和改错。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小做诚实的、道德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才会面对现实,明辨是非美丑,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事件的能力。
  总之,现代家庭教育问题虽仍然是值得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然而其效果仍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探究和发现,并且善于应对、分析、研究和实践,无疑会找到解决这些困扰现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办法,并取得新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004年12月25日 版
  2.《教育社会学》 鲁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贵州教育》2002年第5期 《尊重子女循循善诱 着意点拨》 方洪江
  (作者通联:551800贵州省金沙县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作文“贫困生”是指边远地区的孩子,他们缺少资料,缺少素材,生活色彩对他们来说是出奇的平淡,作文时自我感觉没什么“大事、要事、趣事、秘事……”可写。一谈到作文只有“握笔兴叹”,完全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面对作文“没啥可写”之困和材料“平庸”的尴尬,如何写出成功感人之作文,这是从教的语文教师共同经历的困惑。  一.常见的种种尴尬的境地  只要打开平庸材料之门,不仅可以开阔作文选材的视野,而且可以燃
期刊
长长的午睡醒来正是“秋半天”。气候凉爽,风轻云淡,闲步街头,东逛西看,一时恍惚,以为走在“清明上河图”里了。  “是你?!”碰巧遇见一个人,几乎同时发出惊叹。  儿时玩伴今显老,时光匆匆不留情。不忍卒读他满脸的沧桑,人到中年如负重爬坡,不用问不必问,也看得出他过得很不好。  于人来人往的街头,闲扯几句家常,互道了珍重,行将告别之际,他那里突然又冒出一段话来,差点让我落泪。他说:你终于苦尽甘来,真不
期刊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就浓,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要靠老师的正确诱导和教法的改进。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掌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七年了,为使学生写作水平获得提高,尝试过让学生互批、小组共批。这些方法一轮一轮试过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写作兴趣也很高涨,在为学生互评感到高兴的同时,我看到了他们期待的眼光,学生最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评语,就好像要从老师这里得到信心似的,他们将其所思所想寄予在字里行间,让老师共同分享心灵的成长。他们希望老师不仅仅从作文的形式给予评价,更希望老师为其注入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  好的
期刊
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未入学前,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父母及家庭的生活方式对儿童的性格成长影响很大。由于儿童的认识能力很幼稚,他们的性格特征是靠模仿成人而来的。儿童性格的形成来源于家教内容与家教方式,如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参加轻微的劳动,在孩子身上就会形成爱劳动的幼芽;如父母不
期刊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教育者的威信对于受教育者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动力,一种无形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能。  德育工作者说话灵不灵,效果好不好,威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威信的德育工作者,学生对他的劝说会言听计从。缺乏威信的德育工作者讲同样的话,学生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效果截然不同。威信在德育工作中可以使学生相信教育者的宣传、主张或劝说是真实的、正确的,从而达到
期刊
自上个世纪后半叶,随着殖民主义退出历史舞台,有关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的问题在各国史学界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曾就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等问题进行过讨论 [1]。因此,在多数今人看来,有关殖民主义的问题似乎已经不合时宜了,笔者今天之所以重提殖民主义“双重使命”问题,主要是有感于当前的中日关系。本文将试用马克思这一理论透视当前中日关系,文中观点谨代表笔者个人看法
期刊
利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的革新,这样教学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图、文、声并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而网络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突破了多媒体教学的“瓶颈”是多媒体教学的提升与飞跃,它既具有多媒体的长处,又比多媒体有更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多的优势。  其一:可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共享  网络教育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可实现教学资源的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素质 教育 教学教师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在农村中学任教的语文教师,我深
期刊
现代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输的强大载体,也正在起着其独特而高效的教育作用。利用网络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品德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网络德育的特点  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