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q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GranulomaTelangiectaticum),是一种后天性、良性结节状增生,为无菌性肉芽肿,好发于面部、头皮、手、足等部位。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CO2激光、铜蒸汽激光、VP532激光等单独或联合治疗以及微波、电离、冷冻等方法。治疗原理多基于组织凝固或气化,疗效肯定,但治疗术中出血量大、治疗时间长且有组织损伤,部分患者可出现瘢痕。2005年7月~2006年6月,我们采用无创性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27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化脓性肉芽肿患者27例,其中男14例,女性13例。年龄11~71岁,平均为(37.48±17.74)岁。皮损部位:面部5例,头皮3例,颈部5例,手部9例,足部4例,前胸1例。皮损大小不一,直径约3~10mm,质软、红色、边界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其中3例患者皮损有出血,创面轻压痛,无明显感染,压迫出血部位至无血液溢出后进行治疗。
  
  1.2 仪器与参数:采用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仪(Lumeni s-one)。波长1 064nm,脉冲方式、脉宽和脉冲延迟均可调,脉冲方式:单/双/三脉冲,脉宽2~20ms,脉冲延迟5~100ms,能量密度10~225J/cm2,光斑大小为6mm、9mm。
  
  2 治疗方法
  
  使用长脉宽Nd:YAG 1 064nm激光治疗头(6mm2光斑),脉冲方式采用单或双脉冲,单脉冲治疗者21例,双脉冲者9例,单脉冲脉宽8.0~13.5ms,平均为(12.83±1.79)ms,能量密度70~120J/cm2,平均为(91.14±11.68)J/cm2;双脉冲多选用脉宽7.5ms,脉冲延迟25ms,能量均选用120J/cm2。局部消毒后涂以冷凝胶,治疗头轻触皮损表面,不施以压力,从皮损各个方向进行治疗,同一部位重复治疗不超过3次,至皮损表面变为灰白色或暗紫色为准。治疗后皮损无需外用药物,注意避免搓擦,3周后复诊。
  
  3 结果
  
  仅1例患者因足跟部皮损较大(直径约10mm)、病变较深,术前有出血,术中边止血边治疗,患者不能耐受停止治疗,3周后行第二次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均一次治疗痊愈,一次治疗治愈率为96.3%,总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观察3~13个月,无复发。
  
  4 典型病例
  
  女,43岁,左手内侧皮疹半年。无明显外伤史,曾2次出现多量出血,治疗前3天间歇性出血,出血量较多,压迫后可止血,但反复出血,外用止血、消炎药物无效。皮损大小约5mm×5mm,色红、质软,皮损大部分位于表皮下,略突出,出血位于顶端,轻压痛。采用6mm光斑,双脉冲,脉宽7.5ms,脉冲延迟为25ms,能量密度120J/cm2,治疗1次,3周皮损痊愈。
  
  5 讨论
  
  化脓性肉芽肿并非真正的肉芽肿,而是新生毛细血管组成的良性肿物,病理上多数区域形成腔隙,其内充血,血管无收缩性,因而一旦表皮破溃出血量较大,不易止血,皮损难以自行消退。
  化脓性肉芽肿中的含氧血红蛋白可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激光光能,其吸收峰值为418nm、542nm和577nm,但这些波长激光的穿透深度太浅,不足以对体积较大的化脓性肉芽肿的深部血管产生治疗作用,治疗后容易复发,因而需要穿透力更强的激光对其进行治疗。在800~1100nm之间含氧血红蛋白还有一个吸收的峰值即1064nm,虽含氧血红蛋白对其吸收远不如前面三个波峰,但其穿透力却可深达皮下5~6mm,并对表皮的安全性好。血红蛋白吸收长脉宽Nd:YAG 1064nm的激光光能后转化为热能,使血红蛋白变性、凝固,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闭塞退化。对周围正常组织来说,由于其对该波长的激光吸收较少而不受影响。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是可调脉宽及光斑的设计,在治疗中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部位,采用较大的光斑和较宽的脉宽,从而既保证治疗的深度,也减少激光的散射,更好地保护了周围的正常组织。综上所述,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是安全、有效、无创、简便、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配制不同增稠载体及浓度的过氧化脲(carbamide pcroxide,CP)漂白剂。方法:以卡波姆(carbopo1)、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泊洛沙姆(Poloxamer)作为漂白剂的增稠载体,分别配制含有10%、15%和20%cP的漂白凝胶,并通过0.02mol/LKMnO4标准溶液对其所含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P)含量进行标定。结果:以Carbop
期刊
皮肤弹性无创性评价把皮肤弹性的研究加以量化,使皮肤弹性的评价有了客观的标准。近年来国外采用无创方法分析皮肤弹性,并以此作为整形手术、皮肤激光治疗及保湿抗皱化妆品疗效的重要指标。近十年来,皮肤弹性测量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对皮肤弹性无创性评价的方法、原理和在皮肤科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回顾。    1 常用方法    1.1吸力法:20世纪80年代就有此研究,基于吸力原理的测试仪使用较广泛。这类测试仪的探
期刊
脂肪颗粒移植隆乳国内外多有报道,但由于每次注射量较少(通常60~80ml),需反复、多次进行,在临床应用时只被少数有耐心的患者所接受,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为解决这一问题,减少手术次数,探索每次、每侧最大移植量,提高每次手术效果,我科自1998年2月起采用超量的脂肪颗粒注射移植隆乳1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女性11人,年龄2l~41岁,平均29.1岁;腹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方法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联合术后快速正畸建(牙合)共矫治43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结果:43例患者通过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退下颌骨,联合术后快速正畸3~7个月,基本建立良好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6个月~3年,效果稳定。
期刊
整形美容    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瘢痕疙瘩是创伤愈合后可能出现的种很麻烦的病变。没有单一的学说能解释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也很多。本文将复习瘢痕疙瘩的历史,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差异,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 历史  1806年,Alibert借取希腊“蟹足肿”(crabclaw)的形象创建了“瘢痕疙瘩”(keloid)这个名词。Cosman等
期刊
色素增加性疾病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碍容性皮肤病。色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内在色素,如黑色素、胆色素等;另一类是外在色素,如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药物和重金属。其中尤以黑素细胞合成的黑素过多或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各类色斑最为常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甲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当前各类美白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合成黑素发挥作用,而表皮黑素单位为一多细胞结构功能单位。它由1个黑素细胞和大约36个相邻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观呈三鼻孔样先天性鼻畸形的分类与诊断,以期为临床提供较为规范的诊断标准。方法:总结我国自1 994年以来公开发表且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外观呈三鼻孔样先天性鼻畸形文献14篇共26例病例,从外科情况、辅助检查、合并畸形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其相同点及不同点,从胚胎学角度探讨其发生机理。结果:根据异常鼻孔部位不同,分为鼻孔位于鼻尖部和位于鼻翼一侧,并有三个不同的诊断。结论
期刊
同种异体面部复合组织移植是把自愿捐献者的面部组织包括鼻子、眼睑、耳朵等器官通过手术移植到严重毁容的患者面部,使其继续成活的方法。由于面部是人体重要的美学器官,烧伤、创伤、于术等造成的面部缺损畸形,常给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创伤。目前的外科技术仅能对较轻的缺损和畸形达到相对满意的效果,对严重毁容者效果欠佳。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免疫抑制剂的改进,器官移植得到了飞速发展,肾、心、肺等异体组织和器官移植近乎成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分析2005年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3家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将2005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的皮肤科门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以《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等7项化妆品皮肤病诊断国家标准(GB 17149.1~7-1997)为参考判断标准,调查收集化妆品皮肤病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相关信息,汇总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微囊-VEGF复合体转染对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以VEGF为目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VEGF165,纳米微囊包裹后作用于兔耳慢性创面,于术后14天通过创面观察以及组织学染色、显微测量,观察其对创面的影响。结果:转基因组创面肉芽生长及上皮爬行速度明显快于慢性创面组;HE染色转基因组肉芽组织中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微血管数量增多;新生上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