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话剧表演从诞生以来,便将“斯氏体系”作为主要发展依据,二者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概述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围绕内在支持、外在动力两方面探究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斯氏体系”对于话剧表演的影响,进而定位“斯氏体系”实质精神,为中国话剧表演积累理论要素。
【关键词】 中国话剧;话剧表演;“斯氏体系”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74-03
“斯氏体系”全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于我国话剧表演事业影响较大,是目前中国话剧表演艺术主要依据。因此,若想促进我国话剧表演领域的发展,需要明确其与“斯氏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斯氏体系”与话剧表演的艺术构成,对相关艺术命题进行深层次、系列性、全方面的研究。
一、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概述
(一)历史渊源
“斯氏体系”实际上是前苏联导演及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命名的戏剧体系,该体系与我国“梅式体系”、德国“布式体系”合称为三大演剧体系,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斯氏体系”与我国话剧表演形式之间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我国许多戏剧家已经开始介绍并翻译相关“斯氏体系”的著作。章泯导演最先借助“斯氏体系”艺术体系导演《北京人》《娜拉》等话剧作品,进而在我国话剧表演体系内引入“斯氏体系”理论。因此,“斯氏体系”与我国话剧表演的历史渊源深厚,相辅相成。
(二)斯氏体系理论体系
当前全球戏剧发展史中包含较多理论体系,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理论实践艺术家。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十分伟大的话剧大师,其将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实现了汇集和结合,侧重表演的真实性,发挥演员内心深刻的情感真实性。斯氏体系的实际理论特点如下:在早期将心理现实当作基础,属于体验式艺术;后期发展阶段主要将科学主义当作核心,创新动作、形体表演方式,并创作出有机天性的概念。斯氏体系实践核心是演员,该群体是话剧表演的关键创作力量,因此通过约束演员自我炫耀、单纯模仿的行为,将话剧表演的重点放置在角色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斯氏体系的关键是真实感,其中舞台表现真实感包含三个层面:1)结合生活的真实性。2)创新表演方法和心理深度。3)树立真实信念和真实感。而落实这些要素的方式需要体验艺术,围绕心理技巧和体验角色等方面进行实践,因此斯氏体系理论又被称为体验派理论。
(三)话剧表演内容
中國话剧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洪深将其命名为“话剧”,包含唱、念、做、打的方式,但与我国戏曲艺术相互区分。我国现代话剧主要源于西方现代话剧相关理论,形成了属于自身特色的传统艺术。近代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其打破了现实主义生活形态,在表演中结合斯氏体系中强调的“内心体验”原则,对表演着提供“心象”指导,提升其表演技巧,实现外在动作、心理体验、情感状态的融合,为近代话剧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基于斯氏体系的话剧演员修养基础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传播舞台艺术。斯氏体系中强调,舞台艺术能体现精神生活。因此,话剧演员在表演阶段需围绕该内容创作,在此基础上完成心理活动、形体动作,实现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的充分融合。第二,动作和活动的统一。二者属于话剧的基础元素,斯氏体系中对于演员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十分重视。话剧演员在表演中切勿出现“为动作而动作”的问题,需要真实、自然地完成动作,将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借助相同舞台场景实现融合。第三,情感逼真性。斯氏体系中强调在规定情境内明确事件、地点、时间、环境等内容。而在话剧表演中,可以借助音响照明、服装道具、舞美布景等方面为演员艺术创作提供支撑,为观众相信角色的真实性和内在精神提供空间。
二、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话剧表演是“斯氏体系”的内在支持
1.话剧表演来源于“斯氏体系”理论
在我国话剧表演理论中“斯氏体系”已经作为十分健全的理论体系,实现表演形体和心理的统一、动作与任务的结合、外部体现和内部体验的兼顾。同时,角色在自我塑造方面主要源于生活,明确“表演艺术”属于行动艺术,需要加强话剧舞台生活中“第一自我”“第二自我”的充分融合,进而实现话剧表演的科学化、完整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当前我国话剧在排戏阶段仍会强调“深入生活”的原则,注重“挪借感情”“情感体验”。
新时期话剧表演艺术已经融入了“斯氏体系”内现实主义演剧体系内容。因此,我国话剧表演发展过程中,系统、全面地引入“斯氏体系”理论,将作品价值完成升华:充分体现话剧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现实。在话剧作品中引入“斯氏体系”的内容如下:1)从自我出发,角色源于生活。2)形体和心理的有机统一。3)表演艺术是动作和行动艺术。4)舞台生活双重特点等内容。
2.话剧表演能定位“斯氏体系”核心
我国话剧演员在学习“斯氏体系”时,关键是定位其核心内容,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其一,真实感。“斯氏体系”中真实性又被称为其精神艺术的真实,实际上是将精神世界追求和艺术真实性追求充分结合,进而为斯氏体系提供美学基础。“斯氏体系”中将“排除虚假”“与虚假作斗争”作为艺术口号。该理论可以提醒话剧演员在舞台创作过程中切勿做作、过分表现,而是有效、真实、恰当地进行表演,做到“没有表演的表演”。其二,忘我性。“斯氏体系”中强调表演需要针对有机天性完成下意识的创作,其中下意识是某种状态,而“有机天性”源于动力。当话剧演员将两种要素充分融合后,可以突出演员忘我性,实现人我合一、沉醉其中的效果。其三,情感性。“斯氏体系”中关键是体验角色情感,因此可以提出相关理论:创造新事物需要将角色和演员变为实体,以演员自我角度创造情感,实现演员和角色的有机连接。 因此,中国话剧表演能够精准定位“斯氏体系”的核心,具体表现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人我合一、沉浸角色。话剧演员可以借助“斯氏体系”理论,加强对角色本身的情感体验,将自我融入角色中,最终处于忘我的状态。在“斯氏体系”中将情感体验成为“基于天性下意识创作”。例如,在表演莎士比亚《奥赛罗》时,某位表演阿古的演员由于完全沉浸角色,其塑造的角色得到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厌恶。第二,话剧演员自身表演基本功需扎实过硬,充分完善与人交流、台词、动作、内心视像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表演的自然真实。
3.话剧表演彰显“斯氏体系”的艺术精神
中国话剧表演在发展阶段引入了许多“斯氏体系”的理论,如“表演艺术属于动作艺术”“形象的种子”“舞台生活双重性”等内容,帮助话剧演员重视内心的体验感,将表演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塑造出动作灵活、情感真挚、形象逼真、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角色。因此,中国话剧表演可以彰显“斯氏体系”的艺术精神。“斯氏体系”艺术精神实际上是基于体验派艺术的写实主义理论。余秋雨先生(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曾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表演理论中追求的体验感包含精神世界与艺术真实性追求。若想使两种要素充分结合,建议突出表演艺术精神的真实性。因此,二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理论体系内的美学要素。“斯氏体系”曾在《戏剧理论史稿》中强调:若演员表演具有感染力,观众会感觉到演员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和精神的真实性,相信在舞台上表演的内容。话剧演员能够借助“斯氏体系”理论深入生活,完成情感体验,为今后塑造角色奠定基础。因此,“斯氏体系”中人我合一、假戏真做的原则可以优化话剧演员的心理表演技术。
(二)“斯氏体系”是话剧表演的外在动力
1.“斯氏体系”可提升話剧表演表现力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指出,话剧表演的关键是真诚回答问题:“人物角色、地点、事件、时间、发生原因”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演员需要信服舞台表演发生的行为,并使观众和对手演员认可其角色的塑造,使受众感受到演员在舞台上创作过程中表现的情感也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宝岛一村》中,话剧一开始便讲述誊村的人物、地点、时间背景,带领观众进入真实与虚幻交加的神秘世界。当话剧第二幕开始后,舞台上的誊村房屋会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相信话剧创设的艺术环境,带领其进入话剧真实世界中。当前我国许多话剧将房屋等道具设置在舞台上,充分借助物品为叙事抒情提供支持,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沉浸在誊村背景中,和故事里的角色一同成长、经历,进而满足“斯氏体系”中对于舞台表演原则的要求:将日常生活作为基础,表现生活的价值、意义、思想以及人物性格。使观众与舞台上的老朱、老赵、老周一同欢笑和落泪。该话剧的表现形式和“斯氏体系”强调的表演原则相契合,借助日常真实的生活升华故事价值,加强观众的感受和体验感。
2.借助“斯氏体系”加强话剧表演交流感
我国话剧表演中存在互动式表演模式,演员可以与现场观众完成适当的交流。当前,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能力十分必要。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过程是随机的,无法提前安排,对于其临场表演和应对能力考验较大。因此,观众的欣赏和观看是对演员表演的认可。同时,观众也是话剧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能够借助演员的表演感受其情感,并将自己的观后体验向其反馈。舞台交流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演员利用台词和对手演员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其二是演员自我交流,在此过程中若想提升演员自身角色塑造能力,需要反复训练,结合“斯氏体系”突出话剧表演的真实感,此时可以借助交流,接收对手演员以及观众的信号,提升话剧表演的质量。
三、斯氏体系对中国话剧表演的影响
(一)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影响
“斯氏体系”在中国话剧表演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对话剧表演起到深刻、广泛的艺术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话剧就已经掀起一场引入、学习、应用“斯氏体系”的热潮。例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邀请“斯氏体系”专家,如古里也夫、库里涅夫等。分阶段组织表演训练班、导演训练班等,培养“斯氏体系”的专家学者,为当前中国话剧表演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
“斯氏体系”发展时间超过100年,在实践、总结过程中逐渐完善,满足我国社会和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具备进步性和时代感,因此对于中国话剧表演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斯氏体系”可以避免刻板艺术思想内容的约束,使话剧表演作品更加开放地结合人们的真情实感以及世俗生活完成创作,体现出当前社会思想和主体。借助“斯氏体系”中表现现实的方式,提升艺术真实性,确保话剧作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话剧表现形式分析,基于“斯氏体系”理论可以使人物角色更加生活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实现台词和服装服饰的创新。因此,“斯氏体系”不仅能够为现代话剧表演提供规律和指导,还可以结合时代发展背景,突出话剧表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扩大中国话剧表演影响力。
(二)“斯氏体系”可以彰显话剧表演内涵
以赖声川导演的话剧作品《宝岛一村》为例,在该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十分固定,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完美刻画人物形象。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伴随着角色“老周”的调侃:“哎,戴笠”而吸引注意。当角色“老朱”回到家,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喊道:我对不起你啊!使观众明确每位演员的自身形象,加深对演员角色的理解,增加话剧演员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斯氏体系”中强调:演员若可以深入角色,愈能体会到人物形象,发挥体验形象的积极作用,使受众信服舞台角色,思考角色和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斯氏体系”理论强调将思想借助情势完成自然流露,将其融入至话剧表演体系的整个环节中,摒弃宣讲模式。
话剧导演可以借助“斯氏体系”表现自身思想,例如,当大牛和大毛深夜在海边因无法企及的未来而争吵、背井离乡的年轻人遇到的生活困境时,彰显了“斯氏体系”中的表演内核:演员的感觉、思维融入角色,结合生活实际,使观众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加强表演的真实性,突出话剧表演表现力。因此,“斯氏体系”在中国话剧的引入可以满足国人对于话剧表演的需求,契合其传统的欣赏习惯。话剧演员通过角色塑造能够自然进入情境,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三)促进中国话剧表演体系系统化发展
“斯氏体系”能够与中国话剧表演领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实践相结合,为话剧体系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斯氏体系”发展中国话剧表演体系可以提升导演的道德修养,明确其创作规律,确保话剧艺术创作阶段的有序性。该体系中突出的表演创作规律无须质疑,话剧演员需要在此体系内结合角色创作要求、演员自我修养等理论优化表演技巧,树立话剧思想观念,进而为当前话剧表演创作、学习与推广提供帮助。若话剧表演无法突出生动性,将很难彰显表演的意义和思想情感,容易使观众产生排他心理。因此,“斯氏体系”为话剧表演模式提供新思路,鼓励话剧表演过程打破外在自然形式的创作模式,侧重突出角色内心情感,使有机话剧模式代替固定话剧表演形式,提升话剧表演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四)帮助中国话剧表演打破局限
任何艺术表演模式在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局限问题,在戏剧认识与观念方面受限,影響演员创作的行为和精神发展。借助“斯氏体系”中对于现代审美新体系和当代艺术创作风格的理论,可以克服话剧表演的局限。将关注精神生活和角色形象相互结合,并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完成二次创作。由于话剧中演员创作是关键,其表演形式和技巧十分重要,因此在话剧表演时通过“斯氏体系”中新式艺术创作原则,指导其摒弃排他思想,避免一味否定相关表演要素,突出话剧艺术创作的融合性,不仅能发挥表演写实优势,还可以融入多种表现话剧意图的创作模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斯氏体系”戏剧精神的本质属于写实类戏剧精神,该模块是表演领域的理论精髓。因此“斯氏体系”对于我国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力较大,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较强。当前我国话剧种类较多,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应吸纳“斯氏体系”优点,结合受众兴趣,创作在思想和观赏层面具有价值的话剧作品。
参考文献:
[1]郑雪来.再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若干相关历史与理论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4).
[2]维尼阿民·菲尔金斯基,伏伟峰.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什么—— “小品方法”的起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01).
[3]维尼阿民·菲尔金斯基,伏伟峰.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什么—— “形体行动方法”与“行动分析方法”的起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04).
[4]郑雪来.欧洲电影界关于斯氏体系的若干论述和评价[J].电影评介.2008,(03).
[5]郑雪来.我国艺术界关于斯氏体系问题的几次论争及探讨[J].电影评介,2008,(02).
[6]许晓丹.由斯氏体系引发的——关于当下电影表演教学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5).
[7]程慰世.表演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话剧表演专业学生深入生活漫议[J].齐鲁艺苑,1984.(00).
[8]师文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现状与创新改进[J].戏剧之家,2020,(09).
[9]苏永豪.论戏剧表演教学中观察人物练习的方法[J].戏剧之家,2020,(13).
作者简介:
杨志伟,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教育电视台记者,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新闻学、传播学。
【关键词】 中国话剧;话剧表演;“斯氏体系”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74-03
“斯氏体系”全称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于我国话剧表演事业影响较大,是目前中国话剧表演艺术主要依据。因此,若想促进我国话剧表演领域的发展,需要明确其与“斯氏体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确“斯氏体系”与话剧表演的艺术构成,对相关艺术命题进行深层次、系列性、全方面的研究。
一、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概述
(一)历史渊源
“斯氏体系”实际上是前苏联导演及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命名的戏剧体系,该体系与我国“梅式体系”、德国“布式体系”合称为三大演剧体系,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斯氏体系”与我国话剧表演形式之间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我国许多戏剧家已经开始介绍并翻译相关“斯氏体系”的著作。章泯导演最先借助“斯氏体系”艺术体系导演《北京人》《娜拉》等话剧作品,进而在我国话剧表演体系内引入“斯氏体系”理论。因此,“斯氏体系”与我国话剧表演的历史渊源深厚,相辅相成。
(二)斯氏体系理论体系
当前全球戏剧发展史中包含较多理论体系,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理论实践艺术家。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十分伟大的话剧大师,其将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实现了汇集和结合,侧重表演的真实性,发挥演员内心深刻的情感真实性。斯氏体系的实际理论特点如下:在早期将心理现实当作基础,属于体验式艺术;后期发展阶段主要将科学主义当作核心,创新动作、形体表演方式,并创作出有机天性的概念。斯氏体系实践核心是演员,该群体是话剧表演的关键创作力量,因此通过约束演员自我炫耀、单纯模仿的行为,将话剧表演的重点放置在角色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斯氏体系的关键是真实感,其中舞台表现真实感包含三个层面:1)结合生活的真实性。2)创新表演方法和心理深度。3)树立真实信念和真实感。而落实这些要素的方式需要体验艺术,围绕心理技巧和体验角色等方面进行实践,因此斯氏体系理论又被称为体验派理论。
(三)话剧表演内容
中國话剧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期,由洪深将其命名为“话剧”,包含唱、念、做、打的方式,但与我国戏曲艺术相互区分。我国现代话剧主要源于西方现代话剧相关理论,形成了属于自身特色的传统艺术。近代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其打破了现实主义生活形态,在表演中结合斯氏体系中强调的“内心体验”原则,对表演着提供“心象”指导,提升其表演技巧,实现外在动作、心理体验、情感状态的融合,为近代话剧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基于斯氏体系的话剧演员修养基础包含以下内容:第一,传播舞台艺术。斯氏体系中强调,舞台艺术能体现精神生活。因此,话剧演员在表演阶段需围绕该内容创作,在此基础上完成心理活动、形体动作,实现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的充分融合。第二,动作和活动的统一。二者属于话剧的基础元素,斯氏体系中对于演员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十分重视。话剧演员在表演中切勿出现“为动作而动作”的问题,需要真实、自然地完成动作,将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借助相同舞台场景实现融合。第三,情感逼真性。斯氏体系中强调在规定情境内明确事件、地点、时间、环境等内容。而在话剧表演中,可以借助音响照明、服装道具、舞美布景等方面为演员艺术创作提供支撑,为观众相信角色的真实性和内在精神提供空间。
二、话剧表演和“斯氏体系”之间的联系
(一)话剧表演是“斯氏体系”的内在支持
1.话剧表演来源于“斯氏体系”理论
在我国话剧表演理论中“斯氏体系”已经作为十分健全的理论体系,实现表演形体和心理的统一、动作与任务的结合、外部体现和内部体验的兼顾。同时,角色在自我塑造方面主要源于生活,明确“表演艺术”属于行动艺术,需要加强话剧舞台生活中“第一自我”“第二自我”的充分融合,进而实现话剧表演的科学化、完整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当前我国话剧在排戏阶段仍会强调“深入生活”的原则,注重“挪借感情”“情感体验”。
新时期话剧表演艺术已经融入了“斯氏体系”内现实主义演剧体系内容。因此,我国话剧表演发展过程中,系统、全面地引入“斯氏体系”理论,将作品价值完成升华:充分体现话剧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现实。在话剧作品中引入“斯氏体系”的内容如下:1)从自我出发,角色源于生活。2)形体和心理的有机统一。3)表演艺术是动作和行动艺术。4)舞台生活双重特点等内容。
2.话剧表演能定位“斯氏体系”核心
我国话剧演员在学习“斯氏体系”时,关键是定位其核心内容,具体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其一,真实感。“斯氏体系”中真实性又被称为其精神艺术的真实,实际上是将精神世界追求和艺术真实性追求充分结合,进而为斯氏体系提供美学基础。“斯氏体系”中将“排除虚假”“与虚假作斗争”作为艺术口号。该理论可以提醒话剧演员在舞台创作过程中切勿做作、过分表现,而是有效、真实、恰当地进行表演,做到“没有表演的表演”。其二,忘我性。“斯氏体系”中强调表演需要针对有机天性完成下意识的创作,其中下意识是某种状态,而“有机天性”源于动力。当话剧演员将两种要素充分融合后,可以突出演员忘我性,实现人我合一、沉醉其中的效果。其三,情感性。“斯氏体系”中关键是体验角色情感,因此可以提出相关理论:创造新事物需要将角色和演员变为实体,以演员自我角度创造情感,实现演员和角色的有机连接。 因此,中国话剧表演能够精准定位“斯氏体系”的核心,具体表现包含以下两方面:第一,人我合一、沉浸角色。话剧演员可以借助“斯氏体系”理论,加强对角色本身的情感体验,将自我融入角色中,最终处于忘我的状态。在“斯氏体系”中将情感体验成为“基于天性下意识创作”。例如,在表演莎士比亚《奥赛罗》时,某位表演阿古的演员由于完全沉浸角色,其塑造的角色得到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厌恶。第二,话剧演员自身表演基本功需扎实过硬,充分完善与人交流、台词、动作、内心视像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表演的自然真实。
3.话剧表演彰显“斯氏体系”的艺术精神
中国话剧表演在发展阶段引入了许多“斯氏体系”的理论,如“表演艺术属于动作艺术”“形象的种子”“舞台生活双重性”等内容,帮助话剧演员重视内心的体验感,将表演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塑造出动作灵活、情感真挚、形象逼真、具有生活气息的人物角色。因此,中国话剧表演可以彰显“斯氏体系”的艺术精神。“斯氏体系”艺术精神实际上是基于体验派艺术的写实主义理论。余秋雨先生(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曾指出:斯坦尼斯拉夫斯表演理论中追求的体验感包含精神世界与艺术真实性追求。若想使两种要素充分结合,建议突出表演艺术精神的真实性。因此,二者是斯坦尼斯拉夫斯理论体系内的美学要素。“斯氏体系”曾在《戏剧理论史稿》中强调:若演员表演具有感染力,观众会感觉到演员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和精神的真实性,相信在舞台上表演的内容。话剧演员能够借助“斯氏体系”理论深入生活,完成情感体验,为今后塑造角色奠定基础。因此,“斯氏体系”中人我合一、假戏真做的原则可以优化话剧演员的心理表演技术。
(二)“斯氏体系”是话剧表演的外在动力
1.“斯氏体系”可提升話剧表演表现力
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指出,话剧表演的关键是真诚回答问题:“人物角色、地点、事件、时间、发生原因”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演员需要信服舞台表演发生的行为,并使观众和对手演员认可其角色的塑造,使受众感受到演员在舞台上创作过程中表现的情感也会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宝岛一村》中,话剧一开始便讲述誊村的人物、地点、时间背景,带领观众进入真实与虚幻交加的神秘世界。当话剧第二幕开始后,舞台上的誊村房屋会吸引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相信话剧创设的艺术环境,带领其进入话剧真实世界中。当前我国许多话剧将房屋等道具设置在舞台上,充分借助物品为叙事抒情提供支持,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沉浸在誊村背景中,和故事里的角色一同成长、经历,进而满足“斯氏体系”中对于舞台表演原则的要求:将日常生活作为基础,表现生活的价值、意义、思想以及人物性格。使观众与舞台上的老朱、老赵、老周一同欢笑和落泪。该话剧的表现形式和“斯氏体系”强调的表演原则相契合,借助日常真实的生活升华故事价值,加强观众的感受和体验感。
2.借助“斯氏体系”加强话剧表演交流感
我国话剧表演中存在互动式表演模式,演员可以与现场观众完成适当的交流。当前,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能力十分必要。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过程是随机的,无法提前安排,对于其临场表演和应对能力考验较大。因此,观众的欣赏和观看是对演员表演的认可。同时,观众也是话剧表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其能够借助演员的表演感受其情感,并将自己的观后体验向其反馈。舞台交流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演员利用台词和对手演员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其二是演员自我交流,在此过程中若想提升演员自身角色塑造能力,需要反复训练,结合“斯氏体系”突出话剧表演的真实感,此时可以借助交流,接收对手演员以及观众的信号,提升话剧表演的质量。
三、斯氏体系对中国话剧表演的影响
(一)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影响
“斯氏体系”在中国话剧表演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对话剧表演起到深刻、广泛的艺术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话剧就已经掀起一场引入、学习、应用“斯氏体系”的热潮。例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邀请“斯氏体系”专家,如古里也夫、库里涅夫等。分阶段组织表演训练班、导演训练班等,培养“斯氏体系”的专家学者,为当前中国话剧表演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
“斯氏体系”发展时间超过100年,在实践、总结过程中逐渐完善,满足我国社会和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具备进步性和时代感,因此对于中国话剧表演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斯氏体系”可以避免刻板艺术思想内容的约束,使话剧表演作品更加开放地结合人们的真情实感以及世俗生活完成创作,体现出当前社会思想和主体。借助“斯氏体系”中表现现实的方式,提升艺术真实性,确保话剧作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话剧表现形式分析,基于“斯氏体系”理论可以使人物角色更加生活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实现台词和服装服饰的创新。因此,“斯氏体系”不仅能够为现代话剧表演提供规律和指导,还可以结合时代发展背景,突出话剧表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扩大中国话剧表演影响力。
(二)“斯氏体系”可以彰显话剧表演内涵
以赖声川导演的话剧作品《宝岛一村》为例,在该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十分固定,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完美刻画人物形象。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伴随着角色“老周”的调侃:“哎,戴笠”而吸引注意。当角色“老朱”回到家,在门口撕心裂肺地喊道:我对不起你啊!使观众明确每位演员的自身形象,加深对演员角色的理解,增加话剧演员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斯氏体系”中强调:演员若可以深入角色,愈能体会到人物形象,发挥体验形象的积极作用,使受众信服舞台角色,思考角色和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斯氏体系”理论强调将思想借助情势完成自然流露,将其融入至话剧表演体系的整个环节中,摒弃宣讲模式。
话剧导演可以借助“斯氏体系”表现自身思想,例如,当大牛和大毛深夜在海边因无法企及的未来而争吵、背井离乡的年轻人遇到的生活困境时,彰显了“斯氏体系”中的表演内核:演员的感觉、思维融入角色,结合生活实际,使观众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加强表演的真实性,突出话剧表演表现力。因此,“斯氏体系”在中国话剧的引入可以满足国人对于话剧表演的需求,契合其传统的欣赏习惯。话剧演员通过角色塑造能够自然进入情境,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三)促进中国话剧表演体系系统化发展
“斯氏体系”能够与中国话剧表演领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实践相结合,为话剧体系的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基于“斯氏体系”发展中国话剧表演体系可以提升导演的道德修养,明确其创作规律,确保话剧艺术创作阶段的有序性。该体系中突出的表演创作规律无须质疑,话剧演员需要在此体系内结合角色创作要求、演员自我修养等理论优化表演技巧,树立话剧思想观念,进而为当前话剧表演创作、学习与推广提供帮助。若话剧表演无法突出生动性,将很难彰显表演的意义和思想情感,容易使观众产生排他心理。因此,“斯氏体系”为话剧表演模式提供新思路,鼓励话剧表演过程打破外在自然形式的创作模式,侧重突出角色内心情感,使有机话剧模式代替固定话剧表演形式,提升话剧表演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四)帮助中国话剧表演打破局限
任何艺术表演模式在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局限问题,在戏剧认识与观念方面受限,影響演员创作的行为和精神发展。借助“斯氏体系”中对于现代审美新体系和当代艺术创作风格的理论,可以克服话剧表演的局限。将关注精神生活和角色形象相互结合,并在话剧表演过程中完成二次创作。由于话剧中演员创作是关键,其表演形式和技巧十分重要,因此在话剧表演时通过“斯氏体系”中新式艺术创作原则,指导其摒弃排他思想,避免一味否定相关表演要素,突出话剧艺术创作的融合性,不仅能发挥表演写实优势,还可以融入多种表现话剧意图的创作模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斯氏体系”戏剧精神的本质属于写实类戏剧精神,该模块是表演领域的理论精髓。因此“斯氏体系”对于我国话剧表演艺术的影响力较大,其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较强。当前我国话剧种类较多,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应吸纳“斯氏体系”优点,结合受众兴趣,创作在思想和观赏层面具有价值的话剧作品。
参考文献:
[1]郑雪来.再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及若干相关历史与理论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3,(04).
[2]维尼阿民·菲尔金斯基,伏伟峰.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什么—— “小品方法”的起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01).
[3]维尼阿民·菲尔金斯基,伏伟峰.专业术语背后隐藏着什么—— “形体行动方法”与“行动分析方法”的起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04).
[4]郑雪来.欧洲电影界关于斯氏体系的若干论述和评价[J].电影评介.2008,(03).
[5]郑雪来.我国艺术界关于斯氏体系问题的几次论争及探讨[J].电影评介,2008,(02).
[6]许晓丹.由斯氏体系引发的——关于当下电影表演教学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5).
[7]程慰世.表演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话剧表演专业学生深入生活漫议[J].齐鲁艺苑,1984.(00).
[8]师文雯.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现状与创新改进[J].戏剧之家,2020,(09).
[9]苏永豪.论戏剧表演教学中观察人物练习的方法[J].戏剧之家,2020,(13).
作者简介:
杨志伟,男,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教育电视台记者,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新闻学、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