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必由之路——模仿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h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优孟的人,在朝延上模仿楚国死去的贤相孙叔敖。他穿上孙叔敖的衣服,戴上孙叔敖的帽子,学着孙叔敖的语言、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楚王一看,十分惊讶,以为是孙叔敖死而复生了。这件事提醒了楚王,使他感到不该忘掉贤相的后代,于是加封了孙叔敖的子孙。优孟模仿孙叔敖的故事,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剧的雏形。这个事例说明,戏剧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实,不光是戏剧,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应当说也是始于模仿的,甚至可以说,模仿是初学写作者必不可少的步骤。谁在学习写作时没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呢?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章,没有读过一篇文章,就让你写出好文章来,这可能吗?我们从小学起,老师就让背一些文章,模仿着写文章。先是模仿写简单的,写一件事、一个人、一次活动,继而写游记、参观记,写发表自己见解的议论性文章……在这个学学写写的过程中,就有个模仿的问题。
  提倡模仿,并不是主张生搬硬套。有些同学不是认真地学习写作,而只是背上几篇“范文”,记住一套做文章的“公式”,到时照背一篇,或者“穿靴戴帽”,拼凑成文。这是我们所反对的。这样的模仿,不仅没有好处,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来。古代曾经有人在科举考试前,先背熟了几篇祭祀时用的文章,到考试时,题目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有的人什么也没有背熟,临时打小抄,竟至于把草书的“昔贤”二字误抄为“廿一日上天”五字。考官见他可笑,在试卷上批道:“你既然想二十一日上天,我们就不敢留你了。”
  我们说的模仿,应当是“不敢亦取,虽师勿师。”即虽吸取它的长处,又不是完全照搬;虽以它为师,又不受它的局限。也就是说,要在模仿中求创新。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欧阳修学韩愈的文章,而他所作的文章全不像韩愈,这是他在唐宋八大家中所以能独树一帜的原因。他学韩愈的诗,而所作的诗很像韩愈的诗,这又是他在宋诗中之所以不能独成一家的原因。当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也是对“模仿”的精辟阐述。
  因此,所谓模仿,应当是从某篇文章的立意得到启示,去构思自己的文章。如从《松树的风格》联想到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或涓流成海的品格,你另写一篇《水的风格》;或者从某篇文章的构思布局得到启发,借用来写自己的文章,如学习《荔枝蜜》那通过赞颂蜜蜂来赞颂劳动人民的写法,自己去写《蜡烛颂》《秋叶颂》等。在这样的模仿当中实际上就有了一定成分的“创作”,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创作的思维过程,有了自己的劳动。所以说,模仿应当是边“仿”边“创”,“仿”中有“创”。最终目的还是要写出自己的创新的好文章来。
  要想做到在模仿中有创新,就要善于把别人的好东西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其他文献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语文学科,在同班之内的分层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织分层。学生的基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体验都有着不同的层次,通过课堂、课外以及作业、测验的表现和成绩,我将班级分为四个等级: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难教”、“作文教学效率低”几乎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苦恼。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怎样处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老师们往往比较重视作文指导和作文写作这两个环节,而恰恰忽略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
期刊
文言文是良金美玉,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尽管古诗文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背诵难度很大,但事实上还是有章可循,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  一、通过诵读,形成语感,加强背诵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
期刊
《蒲柳人家》是“神童作家”刘绍棠1980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共有十二节。其风格独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坛吹进一缕悠远、质朴的清风,深受读者的喜爱。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一、二节,是整篇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刻画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以及淘气顽皮、充满野性的儿童何满子三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环境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在此就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风格进行鉴赏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上课难,要上出一堂好课,上出一堂高水平的有效的课更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核心所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重要抓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教师把目光聚焦到了“教后反思”和“评课”上。“教后反思”作用自不必说,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课”环节可以将听课者课堂观察到的问题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来。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难闻读书声的现象有所改变,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时候往往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一块很大的空间,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教师的课堂引导、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来看,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巧设主问题为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一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那些辐射性开放性主问题的设计更是让阅读教学大异彩。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繁杂提问而言的,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
期刊
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感受到的往往是假、大、空,“情感伪化”:要么是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要么是“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全然不见少年的纯真和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还学生以真诚,还作文以真实,是作文教学的迫切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真挚感情呢?  一、捕捉
期刊
这学期,我有幸读了冯恩洪教授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感慨良多。书中提到升学率不是靠时间去堆出来的,而是缩短上课时间,阻止老师印试卷,禁止题海战术,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建平中学采用的是“合格+特长”的模式,上午上必修课,下午搞第二、三课堂,可见正课时间只有上午,然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升学率,高考成绩依然显赫。看来提高成绩并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打长时间的疲劳战术。那么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建平中
期刊
一、“Catch-22”——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局  “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  “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发疯,那就说明你没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所描写的困局,用在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上,很是合适。  何解?  ——我们语文老师都在教学生写模式化的考场作文。  ——因为中考阅卷时间太紧,老师来不及品味。你得用华丽的标题、开头、结尾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