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3496828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点一滴地渗透,日积月累才能逐渐看到效果。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078-0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是学习各学科的基础,它不但是一种学习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已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提倡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智慧,更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文化自信,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认识、领悟、把握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及重要目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代,泽被千秋,既是当务之急,更是百年大计。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部分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不足,仅把学校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学经典诵读”当成一项课外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课下自主诵读,然后课上简单抽查,没有履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把关人和推广人的职责,
  1.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认知不足
  因为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所以部分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更倾向于围绕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不太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推广。这样的语文课程更加偏重于工具性,而非人文性,没有发挥出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曾说过:“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因此,要想让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有效开展,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精准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
  2.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一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统文化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经典诵读篇目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花费心思去考量所选著作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学生阅读,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是否遵循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例如,有的语文教师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晦涩难懂、含有大量生僻字的狭义儒家经典子集,对于著作中抽象难懂的文字涵义、哲学道理等,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以至于他们在以后学习中遇到需要诵读的经典时,不论难易,都不愿意去接触,甚至产生惧怕心理而直接放弃。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上,语文教师要做好把关人,该发扬的发扬,该抛弃的抛弃。部分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经典诵读内容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书中内容照单全收。有些著作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会存在一些有悖时代发展的内容,对于这类著作,教师要把好关,先做出取舍,再要求学生诵读。例如,清代李毓秀所编纂的《弟子规》,因其易读易背,被很多语文教师选作经典诵读的启蒙读物。然而,在《弟子规》中,有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把人的思想给固化了。不允许人反抗和质疑,完全抹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诵读这部分内容,对于三观还不完善、辨识能力還不强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在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通常比较擅长记忆,背诵确实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背诵,不给学生详细讲解,不让学生充分理解所背诵内容的深刻涵义,这样的背诵完全是机械的、不灵活的、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通过反复地、机械地记忆,学生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所要背诵的经典内容暂时储存在记忆中,但是其并不理解这些经典所传达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也就无法把它们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更不可能上升到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修养的境界。
  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1.走进汉字文化,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汉字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甲骨文演变成今天的汉字,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其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汉字组合到一起会构成涵义不同的词语、句子、文章和著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着手点一定是关于汉字的教学,而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往往也是从汉字教学开始的。因此,要想让学生从汉字学习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之美,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汉字的时候,就必须要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美,领略到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讲授。首先,在字音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着从平平仄仄的声调变化中,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其次,在字形方面,教师可以从造字方法入手,对所教授汉字的笔顺和结构进行分析说明,不同的汉字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例如,教师在讲授象形字时,可以采用绘制简笔画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月”字,它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轮弯弯的明月,教师就可以通过绘制简笔画,一点点把一轮明月变成汉字“月”。教师在讲授形声字时,可以采用形旁和声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樱”字,它左边的木字旁说明它类属树木,右边的“婴”字则说明它的发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发音为“婴”的树木有哪些,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樱桃树”“樱花树”等。最后,从字义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法来理解所学汉字的具体含义。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词语让学生去造句,同一个词语造出的句子涵义可能就完全不同了。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领略到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之美。   2.讲解经典片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语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需要阅读的经典著作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具有阅读价值的国学经典。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还处在发展阶段,教师如果直接给他们布置课下阅读任务,那么阅读效果就很难保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精读精讲课本上节选的经典著作的片段,并拓展讲解相关事件及相关人物的其他故事情节,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整本经典著作产生阅读欲望。例如,在讲授《景阳岗》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它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主要描写的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武松打虎的一个小故事。其次,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对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尤其要对武松打死老虎的细节进行重点讲解,并对其中刻画老虎和武松动作的词语进行解析,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进而对武松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形象产生深刻印象。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叙述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或细节,从而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引起学生对整本著作阅读的兴趣。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情境教学方式。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不但容易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讲授经典名篇《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相关片段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以及故事涉及的人物和过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从而对这一经典名篇乃至整部经典著作产生兴趣。在讲授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一个同学扮演农夫,另一个同学扮演兔子,然后让他们把整个成语故事过程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含义,还会对其他成语故事产生好奇心理,引发阅读兴趣。
  4.重视国学诵读,理解经典深层含义
  诵读既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朗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领略不同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不同涵义。诵读并不是让学生不加思考,简单地用嘴巴把所要诵读的内容草草地过一遍,而是要求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目的等的前提下,在平平仄仄间理解作者的深意。比如在诵读古诗词时,学生要针对不同诗词的不同情境,带着诗人的情绪去诵读。在诵读文言文经典名篇时,学生要校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而在诵读古典小说时,学生要针对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特点读出语气的差别。例如,在讲授《石灰吟》这首古诗时,教师要先给学生讲解作者于谦的生平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并进行范读,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自主体会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追求磊落襟怀和崇高人格的深层含义。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寻传统文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有效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中积极思考、勇敢表达,从而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在讲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时,因三首古诗分别描写的是春节、清明、重阳三个不同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組讨论学习,让每组学生针对古诗中的节日,说一说相应的习俗,再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一些其他的传统节日。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新的知识,由此,学生不但能够学到大量的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也能够领略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核。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进而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周宇璇.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性内容的类型、目标指向及运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05).
  [3]王丽华,庞粟.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孔融让梨》为例[J].语文建设,2016(34).
  [4]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5]王昌波.民族精魂植根教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
  [6]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11).
  Research on the Penet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Ying Lu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ese teaching.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infiltr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and imperceptible process, which needs to penetrate bit by bit in daily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 can be seen gradually over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enetr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nfiltration; core compete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其他文献
摘 要:21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掌握全新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学校开始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展现教学主题,营造任务情境;注重思维导向,激活学生需求;巧设学习任务,实现概念内化;提供有效素材,培养运用能力;搭建生活桥梁,提高实践水平。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贯穿高职院校各科教育的主线,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文章简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从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效措施,希望以此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更好地培养高素
期刊
摘 要:联想意义是由特定民族文化所铸造的一种附加在词汇字面意义之上的隐含义,是各自民族文化的意象。文章立足于联想意义与意象,以红色、黑色、白色等汉英色彩词的联想意义为例,对汉英色彩词的联想对应、重合、冲突与空缺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文化对比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文化认知、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自主的文化反思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减少他们在未来跨文化交流中的语用失误。   关键词:英语教学;色彩
期刊
摘 要:福建省作为最早与台湾開展教育交流合作的省份,凭借着 “五缘”优势,十几年来,数以千计的教师在师资闽台联合培养项目中获益。文章结合新形势下中职教师的发展问题,探讨提升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对策:要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师训,打造“双师型”教师的生力军;加快骨干教师的精进成长,构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实现专兼职双向互利,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动力和后劲。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专业
期刊
摘 要:高职思政课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素质。CIPP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集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为一体,重視整个教育阶段质量的提升,对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述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遇到的问题,分析CIPP模式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机遇,并从几个方面探讨CIPP模式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CIPP模式;高职院校
期刊
摘 要:技能大赛是考试场,是展示台,更是加油站,不应只停留在比赛层面上。只有通过对竞赛成果的有效转化,才能推进专业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文章以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赛项竞赛为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作用和目标,重点论述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策略,并对技能大赛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技能大赛;智能家居;教学资源;成果转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培养的重要力量,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应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高校辅导员角度,总结学科竞赛的积极意义,分析辅导员在学科竞赛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对高校辅导员如何推动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和切实有效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进行探索和思考,旨在为高校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科竞赛;科研实践能力;能力
期刊
摘 要:2021年初,疫情再次出现,部分省市又一次启动线上学习,学校在线教学持续升温。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疫情期间学生在线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疫情期间小学生在线数学学习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基于调查结果,笔者从学生、教师和家长等三个方面分析疫情期间学生在线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并对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对今后数学教学的启示进行探讨。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文章简述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探讨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要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文章简述数学教学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分析数学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资源,并探讨数学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路径。要注重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日常教学不断融入数学史知识,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