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大众阅读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y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在2006年“世界读书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近三年来,这项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大众阅读的一些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国民阅读总体状况并不乐观,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还需各相关机构改进工作,推动大众阅读。
  
  一、大众阅读习惯的变化
  
  1.图书阅读率降多升少。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调查结果微升0.1%,这是自1999年此项调查开展以来图书阅读率首次上升。在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进行的前四次调查中,这一数字分别是60.4%、54.2%、51.7%和48.7%,呈连年下滑趋势。虽然近三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读书的倡导与推动力度不小,阅读率微涨,但从2005年到2007年,超过半数的人连1本书都没读过,形势仍不容乐观。
  2.网上阅读率大幅上升。调查还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2007年达到44.9%。网络在线阅读成了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择比例高达79.7%,其次为下载阅读,49.6%。据估算,目前,全国固定阅读手机报的人约为251万,固定阅读电子杂志的人约为227万。网络阅读比例逐年递增和电子读物的读者越来越多,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3.“浅阅读”成主流方式。调查指出,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居首位,杂志以58.4%的阅读率排第二位。在这一调查中,报纸、杂志、网络浏览等传统意义上的“浅阅读”模式占很大部分。与讲求思考性的深层阅读相对,研究者将“浅阅读”总结为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愉悦,但是缺乏纵深的思考,弱化了思维能力,而这种阅读方式显然正成为国民阅读的主流。
  4.阅读时间逐渐减少。新浪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包括电子阅读的情况下,有31.9%的网民每天读书时间少于1小时,还有9.6%的网民每天几乎不读书,每天读书在3小时以上的人不足10%。即使在阅读率最高的在校学生群体中,近几年来阅读时间也在逐渐减少。《中华读书报》对中小学暑期阅读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城区中小学生中,每周读书3~5小时者占45.1%,1~2小时者占25%,6小时以上者占20.6%,基本不读书者占9.3%。2007年4月,《广州日报》记者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九成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足1小时。另有资料显示,59.2%的大学生只用很少一部分时间阅读课外书籍,有6.2%的同学课外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同学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二、阅读习惯变化的原因
  
  1.大众媒体多元化挤占读书时间,分流了读书群体。传统图书受到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挑战,电视里播放的娱乐节目和连续剧消磨了人们的时光。而电脑、互联网普及率的成倍增长,吸引了大量读者的眼球。各媒体之间存在着争抢“眼球”的激烈竞争,数字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大众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人们对文本的选择倾向更趋于分散和多元化。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阅读功利性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热爱读书的人数也在减少。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基本是围绕升学的指挥棒在转,一切与升学无关的课外阅读,名义上是提倡,但实际上受到了限制。不要说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使他们难得有空余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就是家长和老师也总是强调要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少看或者不看没用的课外书。
  3.缺乏精品图书激发阅读兴趣,书价虚高使得读者分流。近年我国出版图书精品太少,有创意、吸引读者眼球的图书可谓凤毛麟角。在图书市场上,由于市场化运作,出版者盲目选题跟风,模仿现象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编辑和出版人不是想让人读书而卖书,而是为了挣钞票而卖书。再加上盗版书充斥,都极大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对图书的预期值。读者对书籍的文本内容产生失望情绪,导致他们转向其他媒介获取知识。
  书价虚高也是影响读者读书的原因。据有关方面调查,现在有80%以上的读者认为书价太高,其中25%的读者认为书价已经高到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步。现在每本书的平均价格已达30多元,10元以下的书很少,有些精装书、套书达上千元,老百姓买书成为了奢侈享受。
  4.图书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和图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目前全国每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占有率不足1册,尽管许多城市有市或县图书馆,但没有区图书馆的城市更多。许多图书馆面临生存压力,县级图书馆很大一部分规模小、条件差,多年没有经费投入,极大地削弱了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据统计,我国700多个县级图书馆因经费短缺,全年无购书费,只维持职工最低工资。因此,导致许多图书馆服务能力不高,为维持“惨淡经营”而无奈开展有偿服务,即使经费尚可的图书馆,亦以“创收”改善职工生活。一些图书馆可以在其他业务建设上花大钱,就是不愿为读者花点小钱,还想尽办法从读者身上捞取好处。这种状况,很难保障公民的借阅需要。
  
  三、推动全民阅读的措施
  
  要改善目前的阅读状况,营造全民族的读书氛围,应该从点到面,充分发挥各组织机构在推动全民阅读中所起的作用。
  1.政府应将阅读列为社会发展计划,加强政策指导。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已经举办过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缺乏权威机构进行有效组织,活动范围窄,形不成全民阅读的规模效应。亟须全面规划部署,整合各种资源,使全民阅读活动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确定下来,每年进行规划部署并组织落实。
  2. 出版机构应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满足读者需求。各出版社应从思想上提高对全民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各项读书活动,应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首先,出版社应深入研究阅读活动的规律性,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阅读方式和阅读动向,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出版计划。提高出版质量,多出内容健康、内涵丰富的精品图书,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其次,要合理定价,推出一些价格合理、质优价低、人人都买得起的平民化图书。
  3.加强图书馆经费投入,提供便捷服务吸引读者。各级政府应该对图书馆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必须敞开大门、融入社会,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布局,方便公众。图书馆要走进社区,走向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建立图书流动服务网点,开展图书馆延伸服务。图书馆必须深化改革,切实做到免费服务,送书上门,延长服务时间,扩大借阅种数及期限,改善服务态度,开展知识服务及各类群众性阅读活动,以宽松、自由、便捷的服务吸引社会阅读,取信读者。
  4. 教育部门应当把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列入发展计划,建立阅读机制。人的一生中心智最活跃的时期是青少年时期,人生的最佳阅读时期恰好也在这一时期。因此,要建立早期阅读机制,并注意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图书馆
  (责编/赵哲)
其他文献
文风一直是一个备受世人关注的问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因为文风与党风关系十分紧密,而党的作风如何,又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今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要求: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努力养成并大力弘扬“短、实、新”的好文风。  文风问题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作为党员
民生问题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通俗文化勃兴,是20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奇观。在中国,通俗文化热是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伴随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通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弥漫和活跃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遍及全国长盛不衰的各种各样的舞会,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舞蹈比赛,到风靡全国、老少咸宜、男女共赏、群众性极强的“卡拉OK”;从层出不穷的气功养神、老年迪斯科、女子健美操,到全民大练呼啦圈;从
西方哲人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自从书籍诞生后,读书就成了一种能够对人这根“芦苇”的思想產生影响的重要方式。  关于读书对思想的启蒙作用,在中国近代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清末民初之际,民族危机毕现,如何唤醒民众,打破封建制度的枷锁,向西方学习,改变现状,就成了中国人首要解决的问题。开明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认定,书籍将在开启民智中发挥重大的作
“五点一线”中的“五点”是指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含盘锦船舶工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庄
目前。“流动性过剩”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语。人们纷纷惊呼:中国已进入“资本过剩时代”。日益扩大的银行存差.居高不下的储蓄余额,屡创新高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股市
早在1999年,世界银行在年度报告中就提出,国家把部分职能向下移交给自治地方与自治社区必然将成为21世纪的发展潮流。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则更为社区自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治理”理论强调将公共事物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从传统的政府垄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一个社会各单位共治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社区自治(这里主要指城市社区的自治)获得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空间。然而,我们在为社区自治获得快
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临之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全会认为,我国
自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以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
2009年2月28日,历时三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法》终于出台,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食品卫生法》届时同时废止。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我国的食品管理立法走了艰难的历程,其间伴随的是众多食品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这部法律的出台,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智慧与力量,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纵观整部法律,可谓亮点纷呈,许多长期困扰食品监管的老大难问题将由此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