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性思维角度浅谈消费文化下的雕塑艺术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将是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而在其中,“创新”一词排在第一位。
  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这些论述,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正如习近平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成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从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方艺术的交融,大众对艺术的审美的意识与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在当代艺术盛行的当下,人们更加关注艺术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也因此公共艺术更具市场价值。艺术家们致力于在更大环境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更大范围里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观看视角。
  雕塑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按照现代公共艺术功能需求,传统形式语言和创作理念已不能够全面担负和表达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意识的整体面貌。我们更应该思考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雕塑设计理念表达语汇构成,思考当代雕塑艺术与公共参与性艺术相关联的交叉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行之路。
  一、消费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审美
  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生活节奏也进一步加快,更多人对雕塑艺术的追求转向雕塑艺术作品本身所产生的视觉刺激,以及雕塑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体验性与参与性,以满足人们短时间内的审美愉悦。即使在这样的消费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不应该失去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只是一味追求表面,浅显的审美体验。
  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首先,在创作题材、材料运用、呈现方式等方面,突破传统,也更加“接地气”,更加被大众接受,观众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感知其艺术语言与审美价值。其次,当代雕塑作品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供少数人观赏的艺术品,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刺激下,艺术家更多时候是为大众而进行创作,反应大众生活和文化精神等。最后,消费文化的发展会在各个方面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这使得当代艺术家会非常注重与商业的方面的合作,借助商业曝光率及各方面的优惠条件来增加自身的价值。
  消费文化也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创新,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是当代被公认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深度的心理学思考和极高的形式创新。上世纪90年代末,布尔乔亚重新挖掘出“善良的母亲”这一概念,赋予编织者全新的形象,“蜘蛛”系列就是在此时产生。格罗威指出,布尔乔亚的母亲曾是一位编织者,能将磨损和毁坏的挂毯重新修复,布尔乔亚认为缝纫用的针拥有修复的力量,而她自己则是通过艺术来编织她的安全网,她早期作品以父亲为灵感,而晚期则是以母亲为灵感。路易斯-布尔乔亚从60岁后才赢得学术和商业的双重成功,即使晚年创作也是亲力親为。
  二、当代雕塑艺术的公共交互性与创新性思维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公共空间里与社会公众发生一定关系的方式,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形式,是时代性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大众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交互艺术作为一种参与性设计,其理念已成为设计创新的新趋势,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强调物质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体验。交互性功能雕塑具有技术性、艺术性与互动性,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并通过科技的手段达到互动体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在传统的雕塑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是单一而又单向的,是“被动的互动”,而交互性雕塑吸引审美客体的参与,作品形态、颜色等的转变由参与者决定,使接触作品变成极富乐趣的体验过程。而且在现代化城市公共艺术理论体系里,对交互性功能雕塑并没有系统的说明,只有少数单个具有交互性的雕塑作品存在。
  在当代雕塑艺术领域,无论是雕塑艺术从业者还是普通公众,都对雕塑艺术作品产生了先觉的期待和判断,人们接受雕塑艺术作品的方式往往与他们自身预期视野相关,特别是人们从雕塑艺术作品中获得的意义,因此当代雕塑艺术不在乎任何形式的表达和使用,它更注重对生命、生活的反思与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切实提高认识。
  著名的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他的雕塑作品从身体、粪便再到爱,直面生命的另一种美,他曾说过:“我希望作品的媒介来自人体身体的一个部分,‘血’是我们身体当中产生并且会不断产生的一种媒介,而且我们会不断地做血液的重生,这个血液又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身体会不断地重塑血液、重新循环血液。在这种方式当中,世界就通过血液的方式来重新的展现。”正是对当代公共雕塑艺术的诠释。
  今年三月他的个人展览“皮相之下”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些雕塑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通过重大整形来改变他们的生物特性及身体形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讨论了如何利用某人的身体作为一个艺术媒介,外貌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反之,皮相之下的存在也会被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他的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激情澎湃的表达“人”的特性、用身体的各个角度对于“后人类”时代不停断地进行试验与质疑的理念,展览中还策划系列跨界体验公共活动,使公众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做出自己生命特征的雕塑作品,这样的方式,引发公众充满想象地对“生命”无限延展的思考和探索。
  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胜利果实,都是创新智慧的结晶。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团队甚至一个人,大创新大成就,小创新小成就,不创新没成就。要进一步提高对创新和创新思维的认识,增强创新的紧迫感,立足自身岗位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和创新思维,关于创新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推动“创新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总体来看,在当代消费文化背景下,雕塑艺术与商业碰撞,彰显着更多的社会性、功能性,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现形式阐释着与公共艺术相交融的并行之路,也一定会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里为公众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
  王丹,女,汉族,籍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当代艺术媒介与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中外艺术史上,许多思想家、美术家和艺术家们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定义的迄今有上百种,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探讨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席勒的游戏说、泰勒的巫术说、克羅齐的表现说、希尔恩的劳动说......海德格尔的艺术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  关键词:艺术的本质;艺术;海德格尔 
期刊
摘要:《秦诏版》为秦代篆书刻版,以小篆文字刻于金属薄版上。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通过诏版这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字书写的范本。因此,在书法上,秦诏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秦朝;文字;秦诏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艺术以及视觉传达艺术的内容进行概括介绍,帮助明确在设计理念中表达产品特征的重点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引入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新媒体艺术落实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艺术的设计以及传播领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艺术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网
期刊
摘要: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开始重新拾起“乌铜走银”并成立了传习馆,迄今为止已有几千件作品。制作乌铜走银和乌铜走金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必须掌握冶炼合金、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和微雕等技艺,不同地域传承人在制作工艺上也不同。晋宁以袁昆林大师为代表,他的作品要历经化料、秘方练铜、锻片、錾刻、走银、成型、抛光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家居风格和元素有着相互结合的趋势,新中式家具是将如今的科学技术、设施、材质和工艺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对家具进行的再次创造。本文主要讲述了从传统中式家具的到当代新中式家具的变化历程和现代科技给新中式家具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当代中式家具;设计发展;科技创新  引言  可以表现中国文化的事物有很多,毫无疑问家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中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异国文化元素的加入,给我国的家具设计带了不小的压力。我国本土的家具设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出自我的独特性,就需要我们的家具设计者不断创新自我的思维模式,合理熟练的运用我国传统元素,把传统元素与家居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作品。  關键词:创新意识;传统元素;家具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的进步,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效课堂教学进行历史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也是高考试题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中我将以自己参加的同课异构人民版高中历史《美苏争锋》为例,谈谈如何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渗透。  关键词:新课改;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渗透;教学
期刊
摘要: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具有丰富的情感。现代的设计之所以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因为只有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在设计之中,这个设计才会被人们所接受、所采纳,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在的平面设计师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将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完美的表现出来。本文是以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情感理念;视觉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对于主题和观念的重视,恰恰启发了从主题和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并且重新探索被忽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马克·罗斯科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探索其艺术创作精神,传达精神性、交流性的体验。正如罗斯科所强调的:艺术家应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剧性的命运与超越的经验。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展示了艺术世家中的暗语“正面绘画”。他希望观者能够跳出形式主义的单视角模式,寻求在艺术家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