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张爱玲小说中的食物意象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爱玲在描写饮食男女生活中,穿插着诸多对食物及饮食场面的描写。本文从食物意象出发,探讨食物意象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作用。
  【关键词】食物意象;小说;作用
  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她凭借着对饮食男女俗世生活的描写“青云直上的坐上上海文坛金字塔的巅峰”①。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是一时的。八十年代夏志清推崇其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②张爱玲的“重要”和“优秀”突出表现为她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感官描写艺术。这样一种特殊的描写艺术如王德威先生所说是“极富讨论余地”③的,而其衍生出的感官意象也极具研究价值。在所有的感官意象中,食物意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究张爱玲作品食物意象在其作品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描写的中心。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常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例如在《雷峰塔》中,把国柱的姨太太形容为“油炸麻雀”,将琵琶父亲的姨太太比作“盐腌青蛙”;《金锁记》将长安形容为一棵“较嫩的盐腌过的雪里红”……除了擅长用食物的外观来描写人物的样貌之外,张爱玲还擅长用饮食的场景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生存状态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张爱玲以公寓对门邻居的阿妈“吃粥”这样的一个饮食场景刻画旁观者阿小的情绪、生活状态。公寓中对门邻居的阿妈带着孩子们在后阳台上吃粥,天太热,粥太烫,撮尖了嘴唇凋嗤凋嗤吹着,眉心紧皱,也不知是心疼自己的嘴唇还是心疼那雪白的粥。从表层看,阿小是深深地厌恶在炎热的天气,“眉心紧皱”凋嗤凋嗤吹着并吃着粥。但结合下文,从深层看,阿小实际上是在厌恶她不得不在烦闷的状态中,无奈地应对来自男性的重压以维系生存。通过对“吃粥”这样一个饮食场景的描写,作者在极为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阿小当天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为我们展示了阿小的生存状态与性格特征。综上,通过对食物意象的书写,张爱玲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外貌、心理、生存状态和性格特征。
  二、推动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生动性的集中体现。人物活在行动中,一连串的行动反映在小说中就是情节。情节是“人物之间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的历史”④。什克洛夫斯基曾经将小说叙事区分为“故事”(story)和“情节”(plot),前者是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对事件创造性的变形,即“陌生化”。根据法(Freytag’s Pyramid),情节由以下三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组成——第一个过程是攀升过程(Rising Action),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的计划遭遇障碍并引发冲突;第二个过程是高潮(Climax),在这个阶段各种线索汇合在一起,情节完成了转化;最后一个过程是回落过程(Falling Action)。
  图1 弗赖塔格塔式图
  通过对张爱玲的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食物意象在作品故事情节的推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殷宝滟送花楼会》为例,笔者将具体分析食物意象对情节的影响。《殷宝滟送花楼会》讲述的是“美丽”的女学生殷宝滟与有妇之夫罗潜之教授“相爱”的故事。宝滟常常应时按景给他们带点什么来,火腿、西瓜、代乳粉……有一天她给他们带了螃蟹来,亲自下厨房帮着他太太做了。晚饭的时候他喝了酒,吃了螃蟹之后又喝了姜汤。单她跟他一起,他突然凑近前来,发出桂花糖的气味。她虽没喝酒,也有点醉了,变得很小,很服从……现在他天天同太太闹,孩子们也遭殃。宝滟加倍地抚慰他们,带来了馄饨皮和她家特制的荠菜拌肉馅子,去厨房里忙出忙进。选文中三次送食物,推动了情节的“攀升”、“高潮”以及“回落”。第一次送食物,殷宝滟成功地介入到罗家关系中,并挑起夫妻的争吵。第二次送食物殷宝滟在厨房帮助罗太太做饭,实质上是取得了和罗太太平等的位置。“酒为色媒人”,借助于酒,殷宝滟与罗潜之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第三次送食物,殷宝滟彻底占据了罗家厨房,以女主人身份自居。透过三次送食物,张爱玲凸显了殷宝滟的伪善、自恋和控制欲。在这三个场面中,食物意象有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隐晦地揭示了文章的创作宗旨,意象虽小,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却意义巨大。
  三、渲染故事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场所,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土壤。以食物为媒介,张爱玲展示了故事发展的环境。美国人真会做广告……“四玫瑰”牌的威士忌,晶莹的黄酒,晶莹的玻璃杯搁在棕黄晶亮的桌上,旁边散置着几朵红玫瑰——一杯酒也弄得它那么典雅堂皇。(《鸿莺禧》)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刚回来,连着几天亲戚朋友的接风,很容易的就吃坏了肚子。(《金锁记》)士洪继续说下道:“他们华侨,中国人的坏处也有,外国人的坏处也有。跟外国人学会了怕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动不动就吃泻药,糖还是舍不得不吃的。你问她!你问她为什么吃这个,她一定是说,这两天有点小咳嗽,冰糖核桃治咳嗽最灵。”振保说道:“的确这是中国人的脾气,爱吃什么,就是什么最灵。(《红玫瑰与白玫瑰》)在以上三段选文中,食物的描写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又使得中西文化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是中西方审美文化融会的结果。从“洋食品” 的广告和童世舫的话语我们知道,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力压中国文化。但是,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王娇蕊就在是吸收西方文化(减少饭量)的同时还保留着对糖核桃(传统文化)的热衷。由此可见,当时沪港的“都市人”对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就像其对待饮食一样——经常处在这种矛盾之中。
  作为一位喜爱吃食、了解食物的专家,张爱玲把具体的食物赋予文化的涵义并加以艺术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描写风格。在她的作品中,食物被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形成了意蕴深远的食物意象。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些食物意象要么被用以刻画人物形象,要么被用以推动故事情节,要么被用以渲染故事环境。张爱玲对食物的书写超越了酸、甜、苦、辣等感官滋味形成了独特的食物意象,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注释:
  ①于青.张爱玲传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②夏志清,刘绍铭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③王德威.落地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④巴尔扎克.巴尔扎克论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美]朗格(Langer,S.K.)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美]勒内·韦勒克(Rene Wellek),[美]奥斯汀·沃伦(Austin Warren)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广告设计也在不停地发展着,广告的传播方式有许多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高级发展,人类的需求级别也在逐步提高。互动设计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互动设计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会带给广告设计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情景广告设计;互动;广告形式  人类社会经过百年发展走到今天,伴随着现代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社交范围、交际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际之间、事物之间
期刊
【摘 要】本篇论文立足山东省淄博市群众性舞蹈开展现状,分析其风格特点、编排规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阐述群众性舞蹈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众性舞蹈;舞蹈文化;全民健身  群众性舞蹈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得益于日益宽松、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民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健身需求,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大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群众性舞蹈都呈现出不同的时代
期刊
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声称:“画家缺乏了形式,就缺乏了一切!”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可直接诉诸于感官的外在形式的美,即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按照一定规律如均衡、对称、对比、和谐、整一、多样、统一等排列和组合的形式,并能唤起美感的审美特征。如音乐中的平衡,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和声形式,可以唤起人们的“音乐感”。  绘画色彩与线条合规律的排列组合,雕塑的形体韵律,建筑上的对称或变化整一,都可以作用于“感
期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文化改革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它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先进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把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机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如何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机
期刊
在一堆发黄的东北大鼓档案资料中,我最喜欢看的是“鼓界大王”刘问霞的照片。她一会儿是着黑色丝绒旗袍,素素淡淡、高贵大气;一会儿是着浅淡色旗袍,熨熨帖帖、典雅大方。但不知为何,我的眼睛总是定格在她那身着青布旗袍的照片上,脑海里抹不去的是她在戏台上一手拿鼓槌、一手拿简板的身形,回荡着的是她抑郁悲凉、缠绵委婉的唱腔。  柳暗花明,步入艺术圣殿  刘问霞一生都在追随东北大鼓,在上世纪20年代红极一时。她的唱
期刊
几天前,我在东北大鼓陈列厅翻阅资料,其中一盒CD光盘不由的让我眼前一亮,《刘兰芳东北大鼓》几个字吸引了我,仔细一看是刘兰芳东北大鼓作品长篇《王华买爹》短段《忆真妃》《刑场婚礼》,把光盘放在VCD播放“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两大口的唱腔,清脆悦耳。  婉转缠绵的唱腔在空中飘荡,把我带入了过往的回忆中……  人们都知道刘兰芳是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但是她
期刊
老子的“大象无形”独特思想,是中国审美观念艺术的总方略,是来制约有限之形和对无限之形的引领。  中国绘画“形”的艺术,是对自然天地之“象”的摹仿与临摹;但自然之象的美,是可以原封不动地被再现的,即便再准确的摹仿,也只是自然的一个“影子”,离“永恒理念”或“道”尚且远得很。临摹的真正意义,只能是师自然、师造化、师本真。“艺术的目的绝不是正确的模仿。”天才的摹品,即高级的艺术品,是胜过自然的,它不是自
期刊
欧阳巨波,1962年生于湖北省潜江市,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1999年研究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现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秘书长,湖北省教育厅高校美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设计委员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美术院特聘艺术家。  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水彩画大展,多次获奖或编
期刊
引言:2011年1月,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对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主要意义进行了阐述。作为县级文化馆,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职能,让老百姓在日益繁荣的文化活动和开放和谐的文化环境中感受美好生活,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能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增强市场竞
期刊
引言:在亳州发现的汉画像砖中,有一块奔马图像的,绘画艺术手法生动自然,时代特征明显,文章从绘画中分析了它的内涵,以这块稀有的汉画像砖为切入点,来阐述汉代绘画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  马,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它象征着威武、无畏的精神。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马是大自然的造物,现代家马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距今58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马的进化经历了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等发展阶段,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