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在生命的细节中流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当代伊朗电影,突破了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鲜明界限,在质朴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叙事、结构方式共同营造的强烈现实感中进行审美体验。当代伊朗的电影导演们无疑是一群富含诗人气质的故事叙述者,他们在对生活本质的精细提炼中,将涓涓流淌的诗意倾注于质朴、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在无尽的感怀中体味着生活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伊朗电影 叙事文本 结构 诗意
  
  “一个讲故事的人即是一个生活诗人,一个艺术家,将日常生活、内心生活和外在生活、梦想和现实转化为一首诗,一首以事件而不是以语言为韵律的诗——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比喻,告诉观众:生活就像这样!”当代伊朗的电影导演们无疑是一群富含诗人气质的故事叙述者,他们在对生活本质的精细提炼中,将涓涓流淌的诗意倾注于质朴、平凡的小事,让我们在无尽的感怀中体昧着生活真正的意义……
  


  伊朗电影的生命之树在几代人尽心的培护下,生根开花,茁壮成长。并在1988年后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屡获国际电影大奖的当代伊朗导演们很早就意识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电影,并不需要借助高额的资金投入、繁复的拍摄技巧和精密的后期制作,也不需要极尽煽情、跌宕的情节线索,而要如巴拉兹所说:“电影所需要的不是曲折离奇的而是简单朴素的故事。影片制作者的独特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要表现在细节的画面结构里,而不在于多弄些热闹的场面。”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创作理念,导演们大多选择了具有开放式的结局。几乎不运用倒叙、预叙、插叙等叙述方式,而多是在线性时间内顺叙故事。此种结构更利于作品诗意的流露和细节的烘托。因为,观众往往是带着对叙事形式本身所具特点的期待而观赏影片的。而当影片的叙事形式在观众看来太过单一、简约,出乎自己原本的期待时,他们也会在一定的失落中,去进一步思考创作者更深层的用意,更细致地品味简单故事背后所流露出的某种韵味,更留心关注影片中细节的显现。
  那么,伊朗导演们是如何赋予影片诗意的呢?一方面,归结于他们自身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一如歌德在《东西诗集》中的诗句:
  谁要真正理解诗歌,
  应当去诗国里徜徉。
  谁要真正理解诗人,
  应当前去诗人之邦。
  这里的“诗人之邦”,指的正是伊朗的旧称——波斯。当代的伊朗电影导演在对波斯古文化传承之中,也延续了那种由来已久的诗人气质,故而,作品中可以自然地荡涤着诗的气息。另一方面,伊朗导演在对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关注与关怀中,不约而同地确立了共同的创作母题——“寻找”。这一略带淡淡感伤又融入无限思考的母题,真正赋予了作品恬淡悠远的诗意。
  下面,我们将就“寻找”的母题,对于以下代表性作品文本进行比较:
  以上表格虽未能将当代伊朗电影悉数纳入,但已不难看出,“寻找”的母题贯穿于导演们构思之中,也反映在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与关怀之间。在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寻找”历程中,观众和剧中人一样,可能最终无法获得一个完满或明确的答案:来回奔波最终还是未能找到朋友的家:地震之中那两个小演员是否幸免遇难:橄榄树下的女子能否给青年一个明确的爱的答复:寻回了纸币的小女孩是否还能买到那尾小金鱼:拉提夫与巴伦能否拥有苦难中的爱情:阿勇拼死穿越了国境线是否真能延续哥哥短暂的生命:七点以前小男孩能否找到配玻璃的老人……一连串的不确定,一系列的疑问,并没能阻挡人们继续寻找、继续思索的脚步,也不能改变人们执著面对生活的态度。终于,我们在导演看似简约、质朴的叙事当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诗的蕴意。
  在《樱桃的滋味》一片中,当代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不着痕迹地调度出了一种诗意。“巴蒂先生的汽车游荡在一个开阔然而又是被限定的区域,路边的一棵小树是他将来坟墓的位置标志,汽车从那里出发最后又回到那儿。摄影机从车内拍摄向前延伸的道路威者是跟拍穿过旷野的汽车。旷野既荒凉又美丽。”当汽车围绕着一个循环且被限制的空间不停往复时,隐藏于历史与生活真实感中的诗意便显露无遗。巴蒂先生执著求索式的质问以及他者不同的思考、解答,从根本上超越了生死选择这一相对简单的问题。
  又如《巴伦》这部作品,我们很难想象导演马基德·麦吉迪竟然不给女主角设计一句台词。然而,就在这无声的背影之后,是拉提夫默默关爱的目光和一直埋藏于心底的爱的表白,两者自然地契合在一起,显现了导演极富诗意的艺术处理。
  我们可能还记得《黑板》中那个目不识丁的妇女海勒娜,她曾对仓促间成为自己丈夫的老师萨伊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心就是车站,每个人都可以上下车,但只有一个不下车的,就是我的儿子。”面对萨伊德写在黑板上一遍遍教授的“我爱你”三个字,海勒娜始终无动于衷,但她后来却能够说出那么富含诗意的话语,是相当令人惊诧的。然而,这恰恰是在恶劣生存环境下彰显的最真实的感情,是一种在生命原生状态中流露出的诗意……
  巴拉兹曾说过:“电影艺术的全新表现方法所描绘的不再是海上的飓风或火山的爆发,而可能是从人的眼角里慢慢流出的一滴寂寞的眼泪。”或许,正是这一充满诗意的流泪的细节,撑起了整部电影。
  纵观当下包括伊朗电影在内的亚洲影片,它们在世界各地畅行不衰成为世界影坛瞩目的焦点,“其原因只有一个:亚洲电影人能够讲述精彩的故事。非好莱坞电影人不应诿过于发行商,而应开阔眼界,向东方学习,因为那儿的艺术家们既有讲述故事的激情,又有将其美妙地讲出的手艺。”而作为善于讲故事的伊朗导演们,他们所具备的美妙手艺恰恰是把握住了能够流淌出诗意的生命中的真实细节,因为导演们懂得“细节的真实是达到整体真实的最可靠的途径。”
  “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曾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那么,将会是什么情景?”每每重温一次《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总会想起那朵不起眼却又牵动人心的小花。其实,小花于影片中总共出现过两次,都在极易被忽略的仓促之间,而阿巴斯对此细节的把握,足令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阿默德苦苦地寻找着朋友的家,终于遇到了一位热心但却于事无补的木匠老人。在光线暗淡的全景镜头中,老人从泉边摘了一朵小花交与阿默德。片之结尾,在老师的赞扬声中。夹在作业本中的小花于镜头前一闪而逝。两处关于小花的细节在不经意中相互应合,个中凝结了善良、仁义、坚韧不懈和对生活的珍爱,它给每一位观众都带了温暖而又震撼心灵的美感。
  与阿巴斯两次闪现小花的细节较为相似,马基德·麦吉迪在《后父》一片中,对少年那张全家合影也给予了两次细节描写。在漫漫的返家途中,莫罗拉不小心于溪边丢失了曾经的全家合影。如今。母亲嫁给了一位警察,少年对此充满了愤恨。后父努力地与莫罗拉进行沟通,试图接纳他。影片的结尾讲述了父子二人终于化解了干戈,但因为在沙漠中 长途的跋涉,双双倒下。醒来的少年好不容易将晕厥过去的后父拖到了潭边。导演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让一张全新的(莫罗拉、母亲和后父)照片,不经意地从似乎恢复了知觉的后父身上漂出,静静地漂到莫罗拉的身边,全片戛然而止。故事在合影的细节之中。讲述了亲情的可贵,也阐释了相互理解、真心付出才能换来真正幸福的道理。马基德·麦吉迪对于细节的刻画总给人一种细腻温馨的感觉,一如他在《孩子的天堂》中描写的那群默默添拭着阿里受伤的双脚的小鱼们。
  马基德·麦吉迪对于亲情之中蕴含的细节是一种暖意盈盈的表现,而对于爱情之中的细节刻画更显细腻感人。以《巴伦》为例,拉提夫在巴伦通常喂鸽子的天台上,偶尔捡到了她的一枚发卡,上有青丝一根,这里导演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临近影片结尾,巴伦一家将要返回阿富汗,拉提夫恋恋不舍地徘徊独坐。此时,镜头不厌其烦地对准了他头戴的一顶普通帽子,不惜运用近景、特写、大特写来接近这顶帽子。当观众几近视觉疲劳之时,却赫然发现帽沿边上的黑线,再仔细留意,原来正是那枚巴伦遗落的发卡。一时间,导演苦心渲染下的拉提夫那深邃绵长的爱意,着实令观众动容、折服。影片在拉提夫深情的注视中结尾,他所注视的是巴伦遗留在泥水中的脚印,那般清晰,任凭雨水不断冲刷,一点点蓄满。望着拉提夫注视时露出的淡淡微笑,我们仿佛亦被一首浓浓的爱之小诗萦绕心际,久时不去。
  相比较于阿巴斯不露痕迹的细节刻画和马基德·麦吉迪温情脉脉的细节描摹,贾法·帕纳希对于细节的把握则显得客观、冷静。在《谁能带我回家》中,导演在对米娜回家这一事件真实记录的同时,也不忘对其所处的现实环境进行细节的刻画:满街都是嘈杂的车水马龙,驾驶摩托车的人因为贪视球赛而出了车祸:公共汽车上,用显著的栏杆隔开前后男、女乘客所属区域,相恋的一对情侣唯有在互望中表达情意:艰难讨生活的乐师在演奏着听似欢快的乐曲:寂寞老妇人喋喋不休地讲述着女子的不善……贾法在对现实生活细节的把握当中,揭示了成人世界的冷漠疏离。在《生命的圆圈》一片中,贾法对于细节的关注也随处可见,他刻意选择一切与环状相似的布景、道具:从直立的圆形柱子,到环状的楼梯:从旅店门口的同心圆状的台阶,到车站附近的环形阳台,而女囚们的最终归属地也设在了环形的监狱中。这些细节的刻画,均喻示着剧中人再也无法走出“生命的圆圈”,伴随着时常出现的乌鸦鸣叫声、警车汽笛声,这一曲命运的悲歌在循环往复中低吟浅唱。
  当代伊朗电影的导演们正是在对生命细节的把握中,用极其凝练的电影语言谱写着一首首质朴而深邃的诗篇,与他们而言,“诗是一种对世界的了解,一种叙述现实的特殊方式。所以诗是一种生命哲学的指南。”
其他文献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依附于土家族梯玛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神歌、道具、祭祀偶像等一同构成完整的崇拜仪式,其发展、传承方面面临多种不利因素。梯玛文化正遭遇消亡的窘境,对梯玛文化和八宝铜铃舞的抢救迫在眉睫。  关键词: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传承 保护    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才塑造了各不相同的民族,面对民族文化衰退加剧的趋势,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抢救和保护
期刊
摘要:《想飞的铜琴少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天才”的电影,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教育与心理”的电影,毋宁说这是一个关于being human的寓言。“天才”之谜成为进入生与死隐喻世界的关键,由自杀事件突转为象征性自杀,生——死借由隐喻进入日常生命体验,个体生命的当下意义感在维特一系列的生命事件中露出端倪。  关键词:Vitus 隐喻 意义感    威廉·华兹华斯为世人留下了一份恬静的智慧,他在诗中写遭
期刊
摘要: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陶艺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但以当代陶艺而论,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欧、美、日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究其根源,经济基础是其一,但更重要的是普及教育的推广滞后,使我们这个陶瓷大国在陶瓷艺术方面发展缓慢。纵观其他国家的现代陶艺教学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针对普通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使现代陶艺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普通陶艺
期刊
摘要:萨顶顶(周鹏),一位在国际上突然窜红的歌手,被某些西方音乐评论家吹捧为“第一位在西方世界获得一流名望的中国歌手”。为什么萨顶顶“墙里开花墙外香”?简言之,其根本就是商业利益下对宗教的亵渎和文化的造假。然而这也是为什么她在中国根本没有市场的原因。即便现在她的名字已经在国内被人提起,那也不过是因为外国人大肆吹捧,国内人反过来慕名追风而已。  关键词:音乐 流行歌手 文化造假 宗教亵渎 密宗佛教 
期刊
【摘要】武侠世界的腥风血雨、江湖武林的明争暗斗向来都是男人们纵横驰骋的天地,武侠电影虽然不会让女性处于“缺席”地位,但却通常把女性塑造成“被窥视者”和“弱者”的形象。虽然在电影走产业化道路的今天,女性形象在武侠电影中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男权社会不会被撼动的前提下,武侠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依然不会有实质性的超越,女性的自我指认依然困难重重。  【关键词】产业化 武侠电影 女性形象    作为中国电
期刊
摘要:“物我同一”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推动了美学思想的进步。物我同一的状态不但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体验,而且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心理指导其对于艺术创造,尤其是歌唱艺术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歌唱 物我同一 认知方式    物我同一状态本是一种审美体验,即“在凝神观照时,我们心中除开所观照的对象,别无所有,于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由物我两忘进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苏轼曾说过: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
期刊
【摘要】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敏感的历史语汇,《南京!南京!》自上映就备受质疑和争议。它用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一层层的剥开历史,剖析人性,让纷繁复杂的想法找到归宿,时于战争题材电影分析它的镜头语言、人物形象设置是走入影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南京!南京》 题材 立意 人物设置 类型    一、基调    南京这个名称相对于其他城市名而言,在我的记忆中算名列前茅。在这个地域内发生的事件相信大家都耳
期刊
[摘要] 20世纪后半叶,工业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对现代设计带来巨大影响。在身处消费的文化身份认同这一大时代前提下,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性创造活动,设计的目的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形式创造和纯粹的功能创新,而是经由视觉性、物质性、空间性和经验性的创造,表达出一种团体或个人的身份认同,从而找寻其归属。  [关键词] 消费 消费文化 现代设计    文化是形成人类文明的因素。
期刊
摘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虚实主要表现在“散点透视”与“留白”构图方法的运用,这两种方法是中国画特有的时空布局方式。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通过表演以时间或空间的转换形成了多个不同的视点,在这里多个视点的时空具有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征;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运用中国画“留白”的语言,在演唱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心理时空。无论是“散点透视”还是“留白”的虚拟空间,在作品中都是虚实相生。  关键词:恩施
期刊
【摘要】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她们令人感慨的人生经历反映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中国的电影文化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这时期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而新时期一批女性导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银幕上的女性形象,而且她们能更深次的挖掘女性切身的所需所想,女性思想意识也得到了唤醒。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