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不學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单单古诗词教学靠学生的自读自悟,就想让大多数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领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那简直是妄想,就像鲁迅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在古诗词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在诗词的语言中找到与孩子心灵的契合点,拨动孩子们心弦,放飞孩子的想象,开启孩子们情感的闸门,让孩子从生活体验走向艺术的审美,让孩子们的生命在古诗词诵读中神采飞扬。
一、以生活之境體验化诗词之意境
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决定了古诗词诵读教学要从儿童生活体验的表象为媒,为桥梁,浸染学生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感知、体验。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擅长放飞学生的想象,以学生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来丰富诗词语言之美。如在执教《乡村四月》教学片断:
师:作者通过写人们在耘田、绩麻、学种瓜……来说明人们忙啊,这就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大家都在忙着做事儿呢!那么你想一想,我们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时候,还可以做那些农活?
生:采茶叶,挖笋,种豆子,挖野菜,种稻谷,种菜,养蚕,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鱼……
师:好忙呀!那么,我们就学诗人的样子,把这些没有写进诗的“忙”,帮他写进去。“乡村四月闲人少”他们在干什么呢?来,也请你们用“才……又……”。把我们说的那么多的农活,把它写到诗里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羊又种稻。
师:真的是忙啊!同学们,那么我想啊,你们写了这么多的农活,我想诗人翁卷也一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一件也没写,唯独只写了“蚕桑”和“插田”,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审美关照诗词中的意象之美,让诗歌的意象在学生的想象审美活动中丰厚起来,鲜活灵动起来。
二、以诗词之画境现诗词之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很多诗词是一幅幅无形而又美妙的画,在每位读者的心目意象中有大同,也有小异。古诗词中这类“诗中有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时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因此,古诗词教学可以诗中“画”为媒,将学生带入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以有形喻无形。特级教师谢玉红执教《舟夜书所见》的教学环节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吧!(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平静的河面浮着一只点着的渔灯的船,微风吹过,河面波光粼粼,犹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生:哇,好美呀!好漂亮呀!
师:看到这里,你们想起那首古诗?
生:齐诵“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故作惊讶)看着这美丽的图画,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既然诗词有朦胧的美,不可言传的美,感受诗境要靠直觉,谢老师以画之美来烘托诗中无形之画的美,学生情绪得到撩拨,渐渐进入品诗悟诗之佳境。
三、以诗词之乐境托诗词之意境
音乐美是古诗词审美的特征之一。像诗经、楚辞、乐府等古体诗虽然不讲究格律,但是讲究押韵,特别是五言诗,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在始终交错出现,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以后的格律诗形式上讲究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音乐感更强了。《诗经》不正是当时民间广为传唱的民歌,经过周王朝乐师筛选整理而成的吗?音乐可以成为感悟诗歌意境的桥梁,拉近与古诗词的距离。两千年来,我国传统学诗学文之法就是“吟唱”或者“吟哦”,有志者可以学习我国古法“吟唱”古诗文,以此教学,肯定别有洞天。有经验的教师最常见的是找到与古诗词意境基本相匹配的音乐,在音乐气氛的渲染下,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和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如诵读《游子吟》可以配上古筝曲《渔洲唱晚》,诵读《石灰吟》可以匹配《十面埋伏》等。不过运用二声合唱的“和音”采取师生共读或生生共读的形式,也能表现诗歌音乐美。
四、借诗文之意境悟诗词之意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古诗词难学,但学生在学习新古诗词前,一定有许多感受之深的诗文积淀,古诗词教学往往可以“旧”知“新”,以“新”化“旧”。以“旧”学“新”,收获的不仅仅是新诗的学习,同时也是学生古诗背读的主题式积累,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五、以无我之境入诗词之意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种境界,不但是诗词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最高境界,体悟诗境最高境界也就是“无我之境”。摆脱一切杂念,拘束,忘记自己的存在,仿佛自己成为诗词中的景、物,人,境,作者自己,完全和作者、作品融为一体。于是便能达到遇哀伤则哀伤不止,与欢乐就能开怀大笑的境界。小学古诗词教学固然不可马上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其方法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没有境界就不能成为诗。“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课堂需要感情,真情只能用真情去触摸,真情只能用真情来融化。问题是怎样让孩子擦亮诗词的语言,怎样让孩子们动真情,不知不觉,春风化雨进入诗词的意境。一言以蔽之,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以生活之境體验化诗词之意境
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决定了古诗词诵读教学要从儿童生活体验的表象为媒,为桥梁,浸染学生对古诗词中“意象”的感知、体验。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擅长放飞学生的想象,以学生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来丰富诗词语言之美。如在执教《乡村四月》教学片断:
师:作者通过写人们在耘田、绩麻、学种瓜……来说明人们忙啊,这就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大家都在忙着做事儿呢!那么你想一想,我们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时候,还可以做那些农活?
生:采茶叶,挖笋,种豆子,挖野菜,种稻谷,种菜,养蚕,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鱼……
师:好忙呀!那么,我们就学诗人的样子,把这些没有写进诗的“忙”,帮他写进去。“乡村四月闲人少”他们在干什么呢?来,也请你们用“才……又……”。把我们说的那么多的农活,把它写到诗里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点豆。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羊又种稻。
师:真的是忙啊!同学们,那么我想啊,你们写了这么多的农活,我想诗人翁卷也一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一件也没写,唯独只写了“蚕桑”和“插田”,你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审美关照诗词中的意象之美,让诗歌的意象在学生的想象审美活动中丰厚起来,鲜活灵动起来。
二、以诗词之画境现诗词之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很多诗词是一幅幅无形而又美妙的画,在每位读者的心目意象中有大同,也有小异。古诗词中这类“诗中有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时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因此,古诗词教学可以诗中“画”为媒,将学生带入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以有形喻无形。特级教师谢玉红执教《舟夜书所见》的教学环节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跟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吧!(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被乌云遮住的月亮,平静的河面浮着一只点着的渔灯的船,微风吹过,河面波光粼粼,犹如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生:哇,好美呀!好漂亮呀!
师:看到这里,你们想起那首古诗?
生:齐诵“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师:(故作惊讶)看着这美丽的图画,你们竟然想起了同一首诗,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
既然诗词有朦胧的美,不可言传的美,感受诗境要靠直觉,谢老师以画之美来烘托诗中无形之画的美,学生情绪得到撩拨,渐渐进入品诗悟诗之佳境。
三、以诗词之乐境托诗词之意境
音乐美是古诗词审美的特征之一。像诗经、楚辞、乐府等古体诗虽然不讲究格律,但是讲究押韵,特别是五言诗,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在始终交错出现,读起来琅琅上口。唐以后的格律诗形式上讲究句数、字数、平仄、韵脚、对仗等,音乐感更强了。《诗经》不正是当时民间广为传唱的民歌,经过周王朝乐师筛选整理而成的吗?音乐可以成为感悟诗歌意境的桥梁,拉近与古诗词的距离。两千年来,我国传统学诗学文之法就是“吟唱”或者“吟哦”,有志者可以学习我国古法“吟唱”古诗文,以此教学,肯定别有洞天。有经验的教师最常见的是找到与古诗词意境基本相匹配的音乐,在音乐气氛的渲染下,拨动孩子情感的琴弦,和诗词的意境产生共鸣。如诵读《游子吟》可以配上古筝曲《渔洲唱晚》,诵读《石灰吟》可以匹配《十面埋伏》等。不过运用二声合唱的“和音”采取师生共读或生生共读的形式,也能表现诗歌音乐美。
四、借诗文之意境悟诗词之意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古诗词难学,但学生在学习新古诗词前,一定有许多感受之深的诗文积淀,古诗词教学往往可以“旧”知“新”,以“新”化“旧”。以“旧”学“新”,收获的不仅仅是新诗的学习,同时也是学生古诗背读的主题式积累,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五、以无我之境入诗词之意境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种境界,不但是诗词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古诗词的最高境界,体悟诗境最高境界也就是“无我之境”。摆脱一切杂念,拘束,忘记自己的存在,仿佛自己成为诗词中的景、物,人,境,作者自己,完全和作者、作品融为一体。于是便能达到遇哀伤则哀伤不止,与欢乐就能开怀大笑的境界。小学古诗词教学固然不可马上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其方法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没有境界就不能成为诗。“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课堂需要感情,真情只能用真情去触摸,真情只能用真情来融化。问题是怎样让孩子擦亮诗词的语言,怎样让孩子们动真情,不知不觉,春风化雨进入诗词的意境。一言以蔽之,教师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