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围绕语言积累这根柱子,听、读、记、用多管齐下,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素材,并在说话和作文中准确运用,清楚流利地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加大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运用、表达能力,使学生达到说出感人肺腑的语言,写出真情意切的锦绣文章。
【关键词】语言 积累 运用 表达 听、读、记、用
何谓语文?古人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言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对语言长期甚至是穷其一生的孜孜不倦的积累和运用。"满腹经纶"是讲语言的长时间、大量的积淀;"出口成章"是语言的积累转化为实际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于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是讲平时了解、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当说话或写文章时便可以信手拈来,说出动听的话语,写出感人的文章。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祖国语言文字的源泉就是来源于积累。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作为一们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源"上狠下功夫,即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素材,并在说话和作文中准确运用,清楚流利地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加大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运用、表达能力,使学生达到说出感人肺腑的语言,写出真情意切的锦绣文章。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积累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1.积累什么样的语言
干什么事都有技巧、窍门,积累语言也不例外。积累什么样的语言?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对说话、作文有用的语言。
1.1 生活中的语言。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热热闹闹的游戏,大自然的美景,身边的趣事等,凡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能触发和唤起好奇心的生活材料,我们都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待到需要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情动而辞发"。
1.2 范文中的语言。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是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只有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光靠语文课本还不够,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背诵语文古诗文不少于160篇,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充分说明大量阅读,积累范文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时机,最大量的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情感经验,课本上的内容要读、要记,课本外的好词佳句、名段名篇也要多读、多背。也许眼下一些内容,如名句警句、古代诗文,学生一时还不能理解,很可能会囫囵吞枣,甚至有可能会消化不良,但这无关紧要,可以让他们先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再慢慢反刍,消化,吸收。
2.怎样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1 抓住一个"听"字。现代媒体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这些媒介来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情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主动积累语言文字,就会有"踏破铁鞋无处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语文教师有充分利用媒体,组织学生听,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关注新闻报道等。不仅如此,还要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择一些优秀的带有儿童情趣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歌文章的磁带、光盘,让学生回家听,并让学生利用吃饭、休息的时间听一些评书、相声节目,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这样由听到读水到渠成。
2.2 抓住一个"读(背)"字。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训练要抓读(背)。传统意义上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熟读成诵,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有所悟,读有所的得,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上老师讲授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自主学习的占多少,我们的回答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学生如果多读多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待到用时便可呼之欲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读(背)的方法:①快速阅读法。读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可以将书本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快速浏览,较快地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等,读时可以一目十行,跳读速读,也可以有选择地翻阅。②重点精读法。对重要的文章必须全面读,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的研读,熟记语言精华。③主题读法。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触类旁通达到更快更好的要求。④联想记忆法。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实物结合起来记忆,使背诵成为充满情趣的精神创作活动,把文字和画面有机结合。
2.3 抓住一个"记"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养成熟记的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好词、佳句、好段等分门别类的摘抄,就会使语言积累的时空得以延伸和拓展,待到用时,拿出本子翻一翻,找一找,大概不会令你失望。
2.4 抓住一个"用"字。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平时脑袋就是"材料仓库",说话和写文章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不断从这个"仓库"里去提取材料。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进一步激发他们读书和积累语言的兴趣,既提高了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技能,又激发了他们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积累、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
总之,围绕语言积累这根柱子,听、读、记、用多管齐下,学生的大脑中会积淀更多的"语言材料",何愁不会"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何愁不会"下笔如有神"地写出字字珠矶的锦绣文章?
【关键词】语言 积累 运用 表达 听、读、记、用
何谓语文?古人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可见语言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对语言长期甚至是穷其一生的孜孜不倦的积累和运用。"满腹经纶"是讲语言的长时间、大量的积淀;"出口成章"是语言的积累转化为实际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于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是讲平时了解、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当说话或写文章时便可以信手拈来,说出动听的话语,写出感人的文章。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可见祖国语言文字的源泉就是来源于积累。否则就会本末倒置。
作为一们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源"上狠下功夫,即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学素材,并在说话和作文中准确运用,清楚流利地进行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加大力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运用、表达能力,使学生达到说出感人肺腑的语言,写出真情意切的锦绣文章。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和积累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初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1.积累什么样的语言
干什么事都有技巧、窍门,积累语言也不例外。积累什么样的语言?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对说话、作文有用的语言。
1.1 生活中的语言。生活即教育。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热热闹闹的游戏,大自然的美景,身边的趣事等,凡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能触发和唤起好奇心的生活材料,我们都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待到需要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情动而辞发"。
1.2 范文中的语言。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途径,就是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只有不断的吸收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光靠语文课本还不够,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背诵语文古诗文不少于160篇,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充分说明大量阅读,积累范文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良好时机,最大量的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背诵一些诗文佳作、名言警句,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多积淀一些情感经验,课本上的内容要读、要记,课本外的好词佳句、名段名篇也要多读、多背。也许眼下一些内容,如名句警句、古代诗文,学生一时还不能理解,很可能会囫囵吞枣,甚至有可能会消化不良,但这无关紧要,可以让他们先背下来,记下来,然后再慢慢反刍,消化,吸收。
2.怎样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1 抓住一个"听"字。现代媒体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如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这些媒介来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情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主动积累语言文字,就会有"踏破铁鞋无处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语文教师有充分利用媒体,组织学生听,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关注新闻报道等。不仅如此,还要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择一些优秀的带有儿童情趣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歌文章的磁带、光盘,让学生回家听,并让学生利用吃饭、休息的时间听一些评书、相声节目,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这样由听到读水到渠成。
2.2 抓住一个"读(背)"字。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训练要抓读(背)。传统意义上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里的"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熟读成诵,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有所悟,读有所的得,不仅课内读还要课外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课上老师讲授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自主学习的占多少,我们的回答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来自于课外阅读。"学生如果多读多背,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待到用时便可呼之欲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读(背)的方法:①快速阅读法。读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可以将书本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快速浏览,较快地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应用范围等,读时可以一目十行,跳读速读,也可以有选择地翻阅。②重点精读法。对重要的文章必须全面读,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的研读,熟记语言精华。③主题读法。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触类旁通达到更快更好的要求。④联想记忆法。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和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实物结合起来记忆,使背诵成为充满情趣的精神创作活动,把文字和画面有机结合。
2.3 抓住一个"记"字。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养成熟记的好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好词、佳句、好段等分门别类的摘抄,就会使语言积累的时空得以延伸和拓展,待到用时,拿出本子翻一翻,找一找,大概不会令你失望。
2.4 抓住一个"用"字。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平时脑袋就是"材料仓库",说话和写文章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不断从这个"仓库"里去提取材料。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进一步激发他们读书和积累语言的兴趣,既提高了学生说话和写作的技能,又激发了他们积累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会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积累、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
总之,围绕语言积累这根柱子,听、读、记、用多管齐下,学生的大脑中会积淀更多的"语言材料",何愁不会"出口成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何愁不会"下笔如有神"地写出字字珠矶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