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式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动式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在与专家、其他教师、情境、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观察、感受、发现、提高,从不同角度切实感受幼儿教育的真正内涵,从而改善观念、转化行为的教研方式。互动式园本教研注重开放、互动、体验式的教研氛围,强调在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启迪教师创意,改善教师观念与行为,从而促进师幼协同发展。它的核心在于鼓励教师主动思考、探究、反思和顿悟,让教师从被动专业化转向个体的主动专业化。
  本文以我园一次成功的故事表演教研活动为例,一方面捋清故事表演教育活动的推进规律,另一方面分享互动式教研活动组织的要点和感悟。
  幼儿园各种阅读活动正热烈地开展着,“苗苗故事剧场”的老师们犯了难。讲故事、编剧本、分派角色、带孩子排练对白、制作道具……一系列的活动下来,教师殚精竭虑,孩子兴趣消失殆尽。挑选孩子、指派角色、教师包办代替、枯燥的排练,同时还因大部分孩子不能上场,而引发家园矛盾,这些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如何引导教师们有质量地回应幼儿的阅读兴趣、陪伴幼儿有深度地阅读、让幼儿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是教研的难点。
  老师们陷入了困境,管理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知道要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兴趣发展为线索,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可到底该怎么引导呢?
  阅读和故事表演深受孩子们喜爱,通过故事表演回应幼儿的阅读需求,是我们认同的理念。但是如何真正理解并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就此,我们组织了“怎样为幼儿选书”“由绘本怎样生成主题活动”等教研。老师们分小组围绕绘本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故事表演活动。老师们票选推荐了《谢谢你,好吃的面包》作为故事表演教研活动的内容。这个绘本属于常见的科普读物,文字非常精炼,没有对话,只是简单描述了面包的生产过程,即“种麦子——生根——长麦苗——结麦穗——收割——脱粒——磨面——做成面包”。
  此次教研的目的旨在引导教师通过体验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理解幼儿的心理感受和发展需求,同时为故事表演提供教师支持策略。
  大家民主推选一名执教教师,组织童话剧演出的集体活动;通过击鼓传花推选两名观察员,观察场内所有人员的行为表现,并随时做出现场分析;其他20余名教师则担任小朋友的角色,积极参与活动。
  活泼开朗、敢想敢干的李老师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执教教师。而在实际的模拟过程中,随着问题的不断涌现,分别由5位不同的教师,在5个不同的阶段,以接力棒的形式,合作完成了现场模拟教学。下面就撷取这5个关键片段,与读者交流。
  第 步:故事讲完了,怎么演?
  李老师和往常一样将故事完整讲述完,然后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小麦是怎样长大的?”引导孩子们回忆故事内容。
  李老师:“如果要表演的话,应该怎样表现呢?”
  孩子们:“浇水、施肥。”
  李老师:“谁来种麦子?谁来浇水?谁来施肥?”
  孩子们:“小兔子、小山羊。”
  李老师:“怎么演浇水?”
  孩子们:“用喷壶。”
  然后呢?
  现场忽然安静下来,李老师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将活动进行下去。
  这时候,李老师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提前改编好的故事,增加了情境和对白。开始给大家讲述。故事讲完了,孩子们无动于衷。活动现场陷入了尴尬。教师直接将问题抛给了教研组织者:“好难啊!怎么往下推进?”全场一阵善意的哄笑,接着进入了深深的思考。
  第 步:明确故事发展线索,将故事推进下去。
  主持人:“谁可以和她换个位置?”
  王老师接棒现场教学。
  王老师:“刚才的故事叫什么名字?面包是从哪里来的?面粉是从哪里来的?小麦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如果我们要表演这个故事,会有谁出现?”
  孩子们:“麦粒、农夫、麦苗、麦穗、收麦子的人……”
  王老师:“最先出来的角色应该是谁?”
  孩子们:“农夫。”
  王老师:“农夫在干什么?”
  孩子们:“拿出麦粒、挖土、种下去。”
  王老师:“怎么去表现麦粒?谁来扮演麦粒?”
  这时一个孩子直接走到场地中间,横着一躺,解释说:“麦粒躺在地上。”
  王老师:“怎么让观众知道躺在地上的是麦粒呢?”
  这个示范和提问,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穿上麦粒的衣服”“我们自己做衣服”“用土黄色的布做成土盖在我们身上”……孩子们有了各种奇思妙想,而且兴致浓浓。
  王老师的接棒,将故事表演活动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她帮助大家明确了故事发展的顺序、主要角色,并且很顺利地引出了要出场的第一个角色。
  反思
  主持人:“每个扮演幼儿角色的老师,经历了刚才两位老师的活动,请从大班孩子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老师1:“李老师讲的时候我一直在听,王老师讲的时候我会去思考怎样参与表演。”
  老师2:“李老师讲的时候我走神了,王老师讲的时候我会一直思考,想想自己能演什么角色。”
  老师3:“王老师会倾听和鼓励孩子们表达心里的想法。”
  老师4:“王老師启发式的提问,将我们引入故事,让我们了解故事,熟悉了故事发展的线索,能够自己想象、创意。”
  最多的呼声是,“好玩,想参加表演活动,想和大家一起赶快把故事演出来”!
  第 步:都想演,怎么分配角色?
  佟老师接棒教学。
  佟老师:“刚才小朋友说了怎么演麦粒,你们想不想一起玩这个游戏?”“大家都想玩,只有5个角色怎么办?”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可以分组,想演农民伯伯的在一组,这样大家都可以演了。”这个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不受制于角色的数量,想演哪个角色都可以,想参加的都可以主动参加。孩子们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佟老师:“那好,想扮演麦粒的请举手。”“哪些小朋友扮演麦穗?”“哪些小朋友想扮演农民伯伯?”
  很快,大部分孩子选择了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兴奋。
  老师们忽然发现,原来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参加故事表演的。不拘泥于故事的本身,农夫可以有很多个,麦粒可以有很多粒,包括风、雨、太阳、月亮都可以由小朋友们自己来演。如果是孩子们自己选角色、编故事、做道具,根本用不上挑选演员,也根本用不上费力地指定角色,每个孩子都能生龙活虎地卷入其中。
  插曲
  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们也观察到,有一些小朋友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在一旁默默地看着。
  主持人:“还有7位小朋友,为什么不参加活动?这种现实的情况经常发生,怎么解决呢?请大家讨论。”
  老师1:“一种方式是先演给观众看,让好玩的情节吸引他参加;一种方式是邀请他一起参与做道具;第三种方式是请他的好朋友去邀请他。”
  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想办法邀请不爱表演的丹丹小朋友吧。”多么生动的教育活动现场啊。
  老师2:“你快来参加吧,你的好朋友也在演麦粒,你一起来吧?”丹丹摇头。
  老师2:“好丹丹,听话,演出时给你穿上漂亮的衣服,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丹丹纹丝不动。
  劝说的老师陆续上场……各种各样的方法,好说歹说都没有效果。
  老师3:“丹丹,你有点害怕上台,是吗?”丹丹点点头。“那故事里有你想演的角色吗?”丹丹不言不语。这时老师忽然有了灵感,“这个故事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没有它不行,麦粒一定要种到土里才能长大,可是没有人演土堆。”丹丹似乎动心了,但还是难掩害怕的神情。老师说,“这个土堆不用说话,而且你可以随便呆在你想呆着的地方,还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你看怎么样?”丹丹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不用太大的勇气就可以完成,点点头,欣然前往。
  就在丹丹起身的一刹那,全场爆发出一阵欢愉、胜利的笑声,将教研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顶点。在笑声中,老师们对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教育方法有了更多的体会,和孩子有同理心、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这些观念已经被老师们悄悄内化。
  第 步:角色分配好了,怎么演呢?
  主持人:“好,角色已经分配完了。请大家点评上一阶段佟老师的活动。”
  观察员赵老师:“如果能让小朋友先体验一下各种角色,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分配角色,那孩子们的感受会更深,灵感会更多,积极性也会更高。”观察员觉得直接选择角色似乎早了点,如果有更充分的感受作为铺垫,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更高。
  接着主持人邀请赵老师带孩子们一起创编动作。
  赵老师:“我们要扮演一粒麦粒,应该怎么表现?所有小朋友一起来表现吧。”小朋友的兴致来了,五花八门地开始做各种有趣的动作。
  赵老师:“谁能表演一个不一样的麦粒呢?”孩子们的动作更加有创意。
  赵老师:“你是怎么表现的?”
  孩子们纷纷表达:“我扬起头、嘟着嘴,表示我口渴了。”“我伸长胳膊摆来摆去,表示被大风吹来吹去,迎风招展。”“我躺在地上,表示我还在土里,准备要发芽了。”……
  赵老师:“我们再来演麦苗,麦苗和麦粒有什么不一样,你想演一株什么样的麦苗呢?”一株株有创意的麦苗长出来了,参与的老师们愈发兴奋。
  各种各样的创意都涌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师的主动思考、表达、原有经验,更是看到了教师的一百种表达方式。这一切的表现,都将由老师直接传递给孩子们。
  反思
  主持人:“请演小朋友的角色说说,这个环节有什么感受?”
  老师:“可以自主选择的范围更多了,特别想参与的感觉。”
  老师:“有同伴的相互学习,能亲自体验每一个角色,感受每一个故事情节,可以自己选择角色、编动作、演出来给大家看,感觉棒极了!”
  第 步:完整表演故事,体验了故事表演的成就感。
  第五位上場的是园长,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
  主持人:“现在我们一起把故事表演出来吧。我有一根魔法棒,把你们都变成了小麦粒……”接着主持人一边讲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将故事内容完整地表演了一遍,各种形态的麦子、麦穗、收割的方式……
  之后,大家各抒己见,就这次教研活动的感受进行了讨论。每个人都那么积极、主动,在观察、感受中顿悟并进步。
  这次的教研与教学就像是一场冒险,每个人都参与付出,并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次活动前后有五位教师担当了执教教师,先后完成了讲故事、回忆故事情节、演出第一个角色、认领角色、动作创编、完整表演故事等各个重要环节,中间还穿插着解决了不愿意参与幼儿的特殊情况。在这样一场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有了如下感悟。
  1.顺利完成故事表演,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讲故事(确定绘本)、熟悉理解故事情节(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转折和结局)、丰富绘本内容(从细节入手,以提问以及探讨的形式丰富绘本内容,创编新剧本)、认领角色(幼儿通过讨论决定角色)、补充对白(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肢体动作(通过剧情对白,创设与之相匹配的肢体动作)、生成剧本(场景、出场、站位、导演、催场)、后期阅读拓展(与美工、科学等区域结合,制作道具、舞台背景)。这个过程当中,还会发生很多的问题,例如幼儿不参与等情况。
  2.故事表演活动要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非以最终的演出为核心,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发展要比结果更重要。教师们从内心更加接受了这个观念,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孩子对绘本的兴趣,对故事的理解、思考、想象、观察等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3.教师组织过程中的提问要引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调动参与者的兴趣与思考,比如,“你可以演一个不一样的麦粒吗”“怎样才能让观众知道你演的是农夫呢”。
  4.故事表演涉及的内容很多,除了此次教研中展现的内容,还会有细化角色、制作表演道具、初次表演后的经验总结等。随着幼儿对故事理解的深入,活动内容也会逐渐丰满。无论什么内容,它的核心一定是引导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体现幼儿的思考、表达、创作,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
  1.互动式教研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每个人的经验、学历及成长过程各不相同,互动式研讨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家在同一个主题下平等对话,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汲取他人有效的方式方法。整个研讨过程充满挑战和惊喜,是促进教师队伍共同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2.互动式教研实现了愉悦中主动提升能力。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好玩!组织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减少,教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却显著提高,教研成为了愉悦的游戏。在情景中,老师们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并反思;在行动中,体验教研目的,内化理念,形成经验,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们体验了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开始从被动参与向主动研究发展。
  3.把握关键点,适时支持,推进教研进程。主持者要抓住实践中的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关键点,推进教研活动,引导教师解决即时性和随机性的问题。这在上面的教研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教研组织者几次叫停,几次关键性的提问,将研究顺利地指向了我们的研究目标。
  4.互动式教研引领教师们回归教育实践。教研的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最后还要回归教育实践。此次教研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绘本故事表演的实践积极性。在接下来的全园阅读节活动中,孩子们在感受探究故事的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大一班的李老师受到这次活动的启发,在班级组织了《谢谢你,好吃的面包》主题活动,成为了幼儿园的优秀案例。
其他文献
同样的课,不同的人来上,就有不同的风格。当下,学校倡导“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也有段时间了,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着、期待着。如何构建呢?可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说不清,道不明。但是笔者在一次校际主动型英语课堂研讨课上看到了,让我有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
【编者按】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系)“‘优能型’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研究”是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该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围绕着建立地方政府——高校——幼儿园“三位一体”深度协同创新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完善“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个性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核心课程群与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国际化学术视野等目标,从地缘优势出发,在北京市西城
打击乐器是幼儿园常备、幼儿又非常喜欢的乐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打击乐器的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噪音的污染。  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1],幼兒园属于一类声环境功能区,昼夜之间噪声水平应当在45~55分贝。而幼儿在使用打击乐器时,往往不知道噪声对自己身体的损害,敲击的声响较大。而教师因为担心幼儿使用打击乐器发出的噪声,也会限制幼儿使用打击乐器。在调研中经过实地测试,3家幼儿园表演
【摘要】读书使人明智。几乎所有家长、教师都在告诉学生要多读书,而他们忽略掉了,学生用怎样的方式来阅读,阅读的效果有哪些……学生升入高年级,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正是阅读的大好时机。这时的阅读教学就可以从变换身份、变换载体、变换经历这几个角度出发,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厚文化底蕴为目标来进行有效阅读。  关键词:阅读 体验 积累 运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主要标准得看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能直面数学文本,在独立探索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完善思维、掌握方法,在练习与反思中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甘肃省静宁县教育局黄涛: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大四班一位小女孩从我们进班的那一刻起,就主动拉着我们的手,开始介绍区域材料的各种玩法,耐心细致地介绍水珠贴花,还不断示范,手把手教我们。在美工区,剧本制作小组要完成王子和公主去野餐的剧本内容。有的画,有的剪贴,有的进行黏土制作,分工明确、合作协调。组长不断和组员们交代任务,检查成果,即使结果不太让她满意,也能相互理解尊重。比如,做道具的两个小女孩完不成制
一、因趣而起,让感悟留痕  有人认为,数学就是“枯燥乏味”“冰冷美丽”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是因为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能力欠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复杂的数学知识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潜心挖掘,注重为学生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因为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源泉,能让现实生活写抽象数学知识之间建立起桥梁。同时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关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是由北京市政府主办的一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阅读季期间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丰富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幸运的是,“北京阅读季”活动也走进了我们幼儿园,在活动氛围的影响下,我园的早期阅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班级里,阅读区成了热门区域,幼儿经常到这里来读书、讨论。班级的阅读环境、幼儿每天在阅读区的活动状态,老师都通过微信群向
【摘要】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写景文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语感积淀、情感熏陶的好素材。如何让中年级的学生感悟写景文丰富的情感,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紧扣关键词、中心句,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反馈质疑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情感。  【关键词】直奔重点 整体把握 反馈质疑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
1  郑波走在新东路上,路边的花儿草儿都向他笑。郑波笑不起来。郑波想哭,郑波也没有哭出来——想哭和哭,毕竟还隔着一段距离。  郑波还是哭了。郑波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想控制,心里一酸,眼泪便哗哗地流了下来——哭和想哭的距离其实很短。  如果不看郑波的相貌,只看他的后影,还以为他是一个干巴瘦小的小老头儿,走路无精打采,歪歪跩跩。但是他的相貌却十分的白皙、秀气,眉宇间还透出几分英气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