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度学习的概念源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指的是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强调学生作为主角参与创造性学习、延伸性学习。“可视化”数学课堂是一种教学主张,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隐性的数学道理、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显性化,强调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让数学道理摸得着,通过直观表征让数学思维看得见,通过语言表达让数学思考听得到。通过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可视化;动手操作;直观表征;语言表达
课前思考:《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北师大版一年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开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数学上一般认为自然数的加、减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被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意味着学生在加、减法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课前我以“20+30=?”做了调查。学生都知道20+30=50。追问“你怎么知道的?”答:“0先不看,2+3=5,再在5后面加一个0。”表面上看来,学生都已经会算了,我们还教什么?“0先不看”的数学本质是“以群计数”也就是以十为单位来进行计数,需要把以“个”为计数单位计算转化以“十”为计数单位,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真正能体现算理的方法“2个十+3個十=5个十”很容易被孩子们漠视。进一步思考:“0先不看,直接算2+3=5,在后面添个0”和“2个十+3个十=5个十”,一个是孩子们所喜好的”简单方法,还有一个是能真正体现算理的方法,能否实现这两个方法之间的沟通,既尊重孩子的心理选择,也能让他们“看”懂“简单背后的道理?能否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体会到将来遇到几百、几千、几万也没问题,体会到不管是2个一加3个一=5个十,还是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2个百加3个百等于5个百只是计数单位变了,计算方法不变,都可以先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然后再看计数的单位。因而仍然可以用”2+3”的方法来计算?不管是整数加减,还是小数、分数加减,计算的都是相同单位的个数。基于上述思考,我以加法模型为重点,以2+3为基点,以模型思想和变中不变思想为核心的,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动手操作,让道理摸得到
数学道理一般来说是抽象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解决?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采用动手操作摆学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对概念进行运算”。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所得结果与数学道理进行联结,让数学道理摸得到。通过“内化了的动作”,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如片段(一):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都知道20+30=50。非常厉害。
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在计数器画一画,让别人很快看出20+30=50吗?
师:下面请小朋友先拿出合适的小棒摆一摆,接着在学习单1中的计数器上画一画。展示自己算法。开始。
师:老师采访下,这怎么看出20+30=50。
生:20就摆2捆小棒,30就摆3捆,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师:是的,一捆一个十,20就摆2捆,30就摆3捆,一起数,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师:他的摆法,既让我们看到加的过程,又看到加的结果,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都选择一捆一捆的,不选择一根一根的小棒来摆。
生:比较快。
师:以十为单位,十个十个摆比较简洁、方便,一眼就看出数量是多少。
师:谁来用珠子表示?
生:上台展示。
师:这又是怎么看出20+30=50的呢?
生:先在十位上放2个珠了,再放3个珠子。
师:梳理: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20就在十位上放2个珠子表示,30就在十位上放3个珠子,十位上的3个,4个,5个珠子,30、40、50。十位上的2个珠子+十位上的3个珠子=十位上的5个珠子,就是50。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在个位放珠子?
生:在个位上放珠子要放很多,很麻烦。
师:以十为单位,十个十个摆,这样比较简洁、方便,一眼就看出数量是多少。
【思考】本环节以问题“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在计数器画一画,让别人很快看出20+30=50吗?驱动学生动手操作。在摆小棒、画(放)珠子展算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以“捆”“十位上的珠子”来计数的丰富表象,促进学生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转化。而像“一捆一个十,20就摆2捆,30就摆3捆,一起数,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这一细节的处理蕴含着数数的方法,(直接记住30,再往后数2个十)及加法的原理(后继为加)。通过对小棒、珠子摆放位置的选择,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十”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体验“以十计数”的简洁、方便等优越性,每个学生都能作为主角参与,在学生积累感性的活动经验的同时也摸到数学道理。
二、直观表征,让思维看得见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维到高维。借助直观循序渐进表征一类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事物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或结论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
如片段(二):
1.观察比较
师:大家再来看一看,想一想。刚刚我们把20用2盘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个珠子来表示,这里的2盘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个珠子,都表示2个什么? 师:我们把30用3盘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个珠子来表示。
这里的3盘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个珠子,又表示3个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如下板书):
【思考】果子图是实物模型,摸得着;小棒图是半抽象的模型,看得见;计数器更进一步抽象,让学生的思维看得到。三種图示层层递进,将原生态的操作过程进行结构化处理,借助直观,表征算理、算法。
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路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建构算法,“看”透简单背后的道理:原来各种摆法、想法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计算“20+30”可以把20、30转化以十为单位,看作计算“2个十+3个十=5个十”,就是50。实现创造性的深度学习。
三、深度对话,让思考听得到
没有碰撞,就没有思维的推进,没有深度对话,就没有深度思考,也就就谈不上深度学习。课堂上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解释、表述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在思考听得到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如片段(三):
1.“说”出来,让思考数学化
师:如果不用果子,不用小棒,不用计数器。怎么算20+30=?。
生:2+3等于5,再写个0。
师:2的位置在哪?3呢?
生:都在十位上。
师:这里的2+3=5表示什么?
生:2个十+3个十=5个十。
师:原来用2+3的方法计算20+30的道理也是2个十+3个十=5个十。这2+3咱们以前可是用它来计算2个1加3个1等于5个一,现在又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2个十+3个十等于5个十。
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1:单位变了。
生2:数字不变。
生3:计算方法不变。
【思考】通过去情境化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进行纯粹的心智操作。让学生明白算法“2+3”的道理也是2个十+3个十,感悟变与不变的思想。可以说语言给了学生表达数学思考的机会,也给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的数学化过程。
2.“说”出来,让思考结构化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会观察、会思考、会讲理,个个顶呱呱。
很快就学会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看这课题,你觉得我们以后会学什么?
生: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师:整十数,变成整百数了。举个例子?
生1:100+200=300。
生2:100+100=200。
师:200+300怎么想?
生:2个百+3个百=5个百。
师:我们以前就知道有2个一加3个一等于5个一,刚才又学会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现在又想到2个百加3个百等于5个百。
师:继续想下去,还可能会遇到——
生:千、万。
师:还没学你们就会算,是不是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生:单位变了,计算方法不变。
师:是的,单位一直在变了,就像古人说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不管是以什么为单位的都没问题),它们都可以表示2个几加3个几等于5个几,都可以用2+3的方法计算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形成如下模型、展示学生的思考。)
师:这2+3可真是个神奇的式子。你自己也能编一个神奇的式子,说一说可以用它计算哪些问题吗?
生1:3+4=7,3个十+4个十=7个十,3个百+4个百=7个百。
生2:5-2=3,5个十-2个十=3个十,5个百-2个百=3个百。
【思考】通过“看这课题,你觉得我们以后会学什么”“继续想下去,还可能会遇到——”“你们能自己编个神奇的式子,并说说它能计算什么吗?”“会编神奇的式子,那会编故事吗?适切的问题、适时的发问、适度的深化,一次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费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苏明强.通过课堂“一创三教”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3).
[4]张齐化.“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2017(4).
关键词:深度学习;可视化;动手操作;直观表征;语言表达
课前思考:《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北师大版一年下册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开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加、减法的意义、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数学上一般认为自然数的加、减法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被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意味着学生在加、减法需要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课前我以“20+30=?”做了调查。学生都知道20+30=50。追问“你怎么知道的?”答:“0先不看,2+3=5,再在5后面加一个0。”表面上看来,学生都已经会算了,我们还教什么?“0先不看”的数学本质是“以群计数”也就是以十为单位来进行计数,需要把以“个”为计数单位计算转化以“十”为计数单位,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真正能体现算理的方法“2个十+3個十=5个十”很容易被孩子们漠视。进一步思考:“0先不看,直接算2+3=5,在后面添个0”和“2个十+3个十=5个十”,一个是孩子们所喜好的”简单方法,还有一个是能真正体现算理的方法,能否实现这两个方法之间的沟通,既尊重孩子的心理选择,也能让他们“看”懂“简单背后的道理?能否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体会到将来遇到几百、几千、几万也没问题,体会到不管是2个一加3个一=5个十,还是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2个百加3个百等于5个百只是计数单位变了,计算方法不变,都可以先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然后再看计数的单位。因而仍然可以用”2+3”的方法来计算?不管是整数加减,还是小数、分数加减,计算的都是相同单位的个数。基于上述思考,我以加法模型为重点,以2+3为基点,以模型思想和变中不变思想为核心的,构建“可视化”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动手操作,让道理摸得到
数学道理一般来说是抽象的,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解决?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采用动手操作摆学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对概念进行运算”。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所得结果与数学道理进行联结,让数学道理摸得到。通过“内化了的动作”,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如片段(一):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都知道20+30=50。非常厉害。
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在计数器画一画,让别人很快看出20+30=50吗?
师:下面请小朋友先拿出合适的小棒摆一摆,接着在学习单1中的计数器上画一画。展示自己算法。开始。
师:老师采访下,这怎么看出20+30=50。
生:20就摆2捆小棒,30就摆3捆,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师:是的,一捆一个十,20就摆2捆,30就摆3捆,一起数,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
师:他的摆法,既让我们看到加的过程,又看到加的结果,真好。掌声送给他。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都选择一捆一捆的,不选择一根一根的小棒来摆。
生:比较快。
师:以十为单位,十个十个摆比较简洁、方便,一眼就看出数量是多少。
师:谁来用珠子表示?
生:上台展示。
师:这又是怎么看出20+30=50的呢?
生:先在十位上放2个珠了,再放3个珠子。
师:梳理: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一个十,20就在十位上放2个珠子表示,30就在十位上放3个珠子,十位上的3个,4个,5个珠子,30、40、50。十位上的2个珠子+十位上的3个珠子=十位上的5个珠子,就是50。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在个位放珠子?
生:在个位上放珠子要放很多,很麻烦。
师:以十为单位,十个十个摆,这样比较简洁、方便,一眼就看出数量是多少。
【思考】本环节以问题“你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或在计数器画一画,让别人很快看出20+30=50吗?驱动学生动手操作。在摆小棒、画(放)珠子展算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以“捆”“十位上的珠子”来计数的丰富表象,促进学生动作技能向心智技能转化。而像“一捆一个十,20就摆2捆,30就摆3捆,一起数,3捆,4捆,5捆30,40,50,2捆小棒+3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0”这一细节的处理蕴含着数数的方法,(直接记住30,再往后数2个十)及加法的原理(后继为加)。通过对小棒、珠子摆放位置的选择,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十”这个计数单位的认识,体验“以十计数”的简洁、方便等优越性,每个学生都能作为主角参与,在学生积累感性的活动经验的同时也摸到数学道理。
二、直观表征,让思维看得见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低维到高维。借助直观循序渐进表征一类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事物和现象,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或结论的“数学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有迹可循。
如片段(二):
1.观察比较
师:大家再来看一看,想一想。刚刚我们把20用2盘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个珠子来表示,这里的2盘果子、2捆小棒、十位上的2个珠子,都表示2个什么? 师:我们把30用3盘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个珠子来表示。
这里的3盘果子、3捆小棒、十位上的3个珠子,又表示3个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如下板书):
【思考】果子图是实物模型,摸得着;小棒图是半抽象的模型,看得见;计数器更进一步抽象,让学生的思维看得到。三種图示层层递进,将原生态的操作过程进行结构化处理,借助直观,表征算理、算法。
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路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自主建构算法,“看”透简单背后的道理:原来各种摆法、想法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计算“20+30”可以把20、30转化以十为单位,看作计算“2个十+3个十=5个十”,就是50。实现创造性的深度学习。
三、深度对话,让思考听得到
没有碰撞,就没有思维的推进,没有深度对话,就没有深度思考,也就就谈不上深度学习。课堂上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解释、表述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在思考听得到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如片段(三):
1.“说”出来,让思考数学化
师:如果不用果子,不用小棒,不用计数器。怎么算20+30=?。
生:2+3等于5,再写个0。
师:2的位置在哪?3呢?
生:都在十位上。
师:这里的2+3=5表示什么?
生:2个十+3个十=5个十。
师:原来用2+3的方法计算20+30的道理也是2个十+3个十=5个十。这2+3咱们以前可是用它来计算2个1加3个1等于5个一,现在又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2个十+3个十等于5个十。
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生1:单位变了。
生2:数字不变。
生3:计算方法不变。
【思考】通过去情境化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脱离具体的操作,进行纯粹的心智操作。让学生明白算法“2+3”的道理也是2个十+3个十,感悟变与不变的思想。可以说语言给了学生表达数学思考的机会,也给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由肤浅走向深刻的数学化过程。
2.“说”出来,让思考结构化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会观察、会思考、会讲理,个个顶呱呱。
很快就学会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看这课题,你觉得我们以后会学什么?
生: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师:整十数,变成整百数了。举个例子?
生1:100+200=300。
生2:100+100=200。
师:200+300怎么想?
生:2个百+3个百=5个百。
师:我们以前就知道有2个一加3个一等于5个一,刚才又学会2个十加3个十等于5个十,现在又想到2个百加3个百等于5个百。
师:继续想下去,还可能会遇到——
生:千、万。
师:还没学你们就会算,是不是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生:单位变了,计算方法不变。
师:是的,单位一直在变了,就像古人说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不管是以什么为单位的都没问题),它们都可以表示2个几加3个几等于5个几,都可以用2+3的方法计算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形成如下模型、展示学生的思考。)
师:这2+3可真是个神奇的式子。你自己也能编一个神奇的式子,说一说可以用它计算哪些问题吗?
生1:3+4=7,3个十+4个十=7个十,3个百+4个百=7个百。
生2:5-2=3,5个十-2个十=3个十,5个百-2个百=3个百。
【思考】通过“看这课题,你觉得我们以后会学什么”“继续想下去,还可能会遇到——”“你们能自己编个神奇的式子,并说说它能计算什么吗?”“会编神奇的式子,那会编故事吗?适切的问题、适时的发问、适度的深化,一次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费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编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苏明强.通过课堂“一创三教”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3).
[4]张齐化.“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