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话教学:困惑与超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德育对话教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值得肯定的成效,在德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激起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德育教学“新思维”、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方向的作用。同时,随着德育对话教学研究的深入,其所生成的困惑、反思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使其自身的发展进入了“攻坚时期”。因此,有必要深入反思其中亟待解决的困惑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以促进我国德育对话教学研究的顺利发展。
  
  一、德育对话教学在实践中的困惑
  
  德育对话教学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德育教学方法,是德育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德育对话教学理念是对传统德育理念的一种重大冲击,在现实生活中,德育对话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了德育对话教学所面临的困惑。
  (一)刻意抑或随意
  相对于传统教学预设的目标而言,德育对话教学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生成性是德育对话教学的一个基本属性和突出特点,以至于人们总是把德育对话教学和建构生成联系在一起,甚至认为对话即生成,德育对话教学就是生成教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在德育对话教学那里,生成和预设并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然而,现实的德育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还存在着刻意注重生成而忽视基本的教学目标的现象。
  (二)对话抑或讲授
  在教师的意识里,一提起德育对话教学,就是互动、合作、讨论、质疑、探究、体验,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等,对话与讲授是对立的、矛盾的。其实,这是对德育对话教学的极大误解,是对德育对话教学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三)数量抑或质量
  在德育对话教学中,教师经常提出一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如教学活动中老师经常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而随声附和“对!”“是!”“好!”的教学对话,就是一些徒具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对话。这种对话的结果也只是课本知识的再现,不存在任何生成和建构。
  (四)理想抑或现实
  即使是有对话意识的学生,也可能因不具备必要的对话能力而无法顺畅地对话,这主要由于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某教师在上高一法律课的时候,提出“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一讨论话题,结果学生的发言并不积极,效果不佳。笔者认为,这个论题显然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偏离甚远,因而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经验找到话题,从而失去了对话的兴趣。这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对话,只能使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并产生抵触情绪。一旦学生对对话的这种抵触情绪形成,他本身对教师话语的体悟与接纳程度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形下,对话互动是难以想象的。[2]
  
  二、德育对话教学实践中困惑的原因分析
  
  德育对话教学产生困惑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缺乏对德育对话教学本质的理解
  不少教师认为德育对话教学即是课堂充满对话,认为对话越多越好,从而盲目追求对话的数量而忽视对话的质量。结果,在实践中,“对话”式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并导致大量的无效对话产生,使对话过程终于被异化为机械式的问答预演,甚或是教师提问时,不同程度水平学生的集体附和。
  (二)依附式师生关系制约了德育对话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亦即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对学生尽心训导、竭力传授,表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顺从者、旁观者和被强制的逆反者,处处表现为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这种师生关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处于被动的倾听者状态,因此,师生关系经常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教学中没有了平等的地位,因此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德育对话教学也就无法有效实施。[3]
  (三)学生缺乏对话意识及对话兴趣
  传统独白性教学模式中,学生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教育者“语言讲述的对象”,学生很少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愿的机会,老师和学生对话意识淡薄。另外,对话内容陈旧,德育对话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成为学生缺乏对话兴趣的重要原因。
  (四)教师对话能力不足且缺少爱岗敬业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许多教师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高。
  
  三、德育对话教学实践困惑的超越
  
  要有效实施德育对话教学,就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对话意识、创设对话情景、设置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对话话题。
  (一)重构师生关系:德育对话教学的前提
  德育对话教学的建立要求重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平等的、独特的个人,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做对象,而是共同参与对话的合作者。因此,只有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构建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平台,让学生敞开心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融,促进师生共同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培养对话意识:德育对话教学的关键
  要让对话走进课堂,就要培养师生的对话意识。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要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乐于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要尊重每一位对话者的不同观点,为每位对话者提供自由对话的平台。对话的同时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积极地思考和互相交流。在对话过程中的评价上,德育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应以肯定和赏识为主,做一个善于倾听者。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德育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4]
  (三)创设对话情境:德育对话教学的基础
  要开展理想的德育对话教学,就应善于创设对话情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利用多种手段,激活对话中的各个要素,构建生机的成开放的、充对话情境。
  1.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环境。通过合作、对话与互动,可以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个人认识上的偏差,产生新的视界,建构更加合理、更加完善的认知结构。与此同时,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总之,通过德育对话教学,多种观点都被加以考虑,所以理解得以深化,意义得到赋予,知识得以建构。
  2.创设丰富多彩的对话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展示可供对话的情境。如图画、音乐、动漫、影视材料、案例、故事叙述等,使学生在各种生动的情境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四)设置适宜话题:德育对话教学的重点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德育对话教学以问题为起点,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来达到学生知识建构的目标。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德育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话题要难易适中。在选择话题的时候,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因而话题的选择要与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使他们有话可说。
  2.话题要贴近生活。传统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过分推崇知识、技能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致使课程内容单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德育对话教学倡导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在生活世界中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典型材料,在具有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思索促进人格品质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德育课对话内容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内容的选取上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5]
  3.话题要丰富多彩。德育课本身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法律等丰富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德育课话题不能只拘泥于课程文本的内容,教师要大胆地开拓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话题,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成长。
  4.话题要妙趣横生。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激发起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5.话题要有益于学生。话题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德育对话教学的改进既来自教师个体的积极努力,又受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深刻影响;如果教师都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专业发展目标上体现德育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如果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师生关系,就能够充分发挥德育对话教学的理想效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我国德育对话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2]朱德全,王梅.德育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3]康建琴.德育对话教学:内涵、特征与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9).
  [4]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5]陈雄飞.德育对话教学:意义与问题[J].教育科学论坛,2005,(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责任编辑:王哲先)
其他文献
论述了2004年版的研制特点,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对其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文针对目前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系列核心课程存在着设置及内容不尽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分工不够明确等问题,对其进行优化整合,更新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深化教
通过对部分刊社数据库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目前杂志社使用数据库的现状.并通过两种桌面级数据库系统的比较,对刊社个人在数据库的选择和使用问题上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摘要:针对“电机学”磁场分析这一教学难点,以交流电机绕组为例,使用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单相、三相绕组电流产生的磁场分别进行仿真,结果直观展示了磁场的时间、空间分布,加深学生对脉振磁势、旋转磁势等专业概念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电机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电机学;有限元分析;交流绕组;脉振磁势;旋转磁势  作者简介:潘伟(1977-),女,安徽宿州人,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
教师担任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知道运用语言管理,缺少手势的配合,那么他的作用只是像“传声机”。教师管理是僵硬还是灵活,是丰富还是单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势这一“无声胜有声”的体态语言。    一、教师手势的作用    1.传递信息,辅助语言管理  实践证明,课堂管理的效果与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受量成正比。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扩大学生对信息的接
介绍了BMP、TIF、DXF、WMF、EPS、JPG等常用的图形图像文件格式,结合方正书版9.x、CCT(LATEX汉化)智能化科技排版系统和WORD 2000、WPS 2000的特点,以及科技期刊电子文稿中图
摘要:主要针对电厂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从突出行业特色到兼顾拓宽就业渠道两方面进行探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教学内容的确定、综合性实验的开发以及实践环节的加强等诸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电厂化学;电力行业;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张海云(197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
总结了编辑部全面实施E-mail方式投稿、审稿、修稿、退稿的经验,认为全面实行E-mail投稿、审稿、修稿、退稿可加快审稿速度、缩短修稿时间,减轻编辑的修稿、退稿工作压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