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须调整美学姿态走进网络虚拟世界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x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网络时代,各种艺术体裁争先恐后涌入网络空间,粤剧为什么极少出现在网络空间?我们在美学的深层探源潮流时,希望能找到答案。粤剧走进网络需要美学的转型,这是时代和生存的双重呼唤,那里有广阔的天地。网络粤剧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网络粤剧 舞台性与蒙太奇 双重呼唤 美学整形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已发生巨大变化;电脑已成为生活中的常用品、必需品,几乎是人人皆有,家家必备,俨然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峙,却比现实世界更宽阔的虚拟世界。各种艺术体裁争先恐后涌入网络空间,表演艺术中,以电视剧为首,电影次之,大规模登陆抢滩。在广告商鼓噪下,其它艺术形式包括戏曲也羞答答步下舞台,在虚拟天地间回眸浅笑,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是熙熙攘攘的艺术世界中,唯独鲜见“南国红豆”粤剧的美丽身影。
  粤剧为什么极少出现在网络空间,是不能为?不愿为?或者不屑为?这是一连串的问号。因为粤剧身后,影影绰绰还站着许多其它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身影。
  带着这些问号,我们从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中往返穿越,在美学的深层探源溯流,希望能从中找寻到答案。
  一、时代和生存的双重呼唤
  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文化沉沙朽木。一切都在运动,古老的文化,如果拒绝时代选择,抗拒新生事物的影响,不能适应新的人文生态环境,那么,或迟或早它的消亡都难以避免。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粤剧是传统艺术,它来自舞台,扎根舞台,所以,它对舞台有很深的依恋情结,甚至以为舞台是它的生命所在。到了现代,粤剧舞台已大大萎缩,绝大部分为流行音乐会、歌舞音乐剧、综艺表演之类占领,而电影、电视等“影子艺术”,又无情地夺去绝大部分观众,粤剧便有了强烈的危机感,认为生存受到了威胁。
  面对严酷现实,是做缩头乌龟,宿命地等待自然消亡,还是躲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旗下,等待政府拨款、社会赞助、企业输液,天真地以为可以“长治久安”;或者缅怀早期粤剧的“红船时代”,走码头、串乡过镇,贴近生活、走向民众——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挽回粤剧生命存在的补救方法,但都不是根本之法,因为许多粤剧艺人不愿意,且观众量不足,所以药力有限,聊作小补而已。更有甚者,“以静制动”,对粤剧任何一点创新变动,都诸多挑剔,横加指责,“师傅教落,一点不能改!”
  以上种种,已成为粤剧生存危机的重大隐患,我们切不可小觑。这或者是一个可悲的文化悖论:有以上“症状”者,大都深爱粤剧,视粤剧为生命,除“红船”论者外,其他行为都危及粤剧的现代生命存在。即使“遗产”论者,也是逐渐把粤剧制成干瘪的“文化木乃伊”,因为粤剧的生命在表演,在观众的掌声中。
  主张“红船”者,要求回到粤剧的童年状态:稚拙、简陋,一张帐篷、几把椅子,便可演出,走村过镇甚为方便。粤剧老倌却习惯了大布景、大制作下的戏院表演,现在来到乡镇场地,感到别扭、不习惯。更重要的是,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曾有一个老倌对我说:“同乞食没两样!”我们认为,现代粤剧不可能回到“走码头”的红船时代,正是:红船远影碧空尽,唯见珠江滚滚流。但红船贴近观众、贴近生活的精神,却值得学习、传承。红船的帆影,引领我们在文化长河中驶向未来。
  在现实中,粤剧感受到生存的压力,演出空间不断萎缩。听到剧院山呼海啸的流行音乐声浪,看着青年男女涌进电影院,回家老婆孩子又在追看电视连续剧,粤剧艺人摇头叹息,悲从中来。
  无奈,一些粤剧艺人把目光投向“影子世界”——电视电影。他们原本对“影子艺术”不屑,总认为是低俗的“把戏”,怎能和堂堂正正的粤剧并肩而坐?所以,粤剧走进电视电影之始,有点像小姐出厅堂,犹犹疑疑,扭扭揑揑,哼哼唧唧,一步三回头。
  但是,在“影子世界”里,粤剧艺人遇到海量的观众,千百倍于剧院看戏的人。更让人惊喜的是,观众鲜活的掌声凝结成粤剧粉丝口口相传的口碑,量化为电视台的点击率。粤剧就像一个感到窒息的病人,忽然呼吸新鲜空气,其间的惊喜、振奋,难以言表。于是,广州电视就有了粤剧频道,大戏、小戏、折子戏、古装戏、现代戏、大老倌、新老倌、新新老倌都在锣鼓声中一拥而上,琳琅满目,热闹非凡。被邀请上电视的剧评家是口水多过茶,天花乱坠;观众则拍烂手掌,见牙不见眼。难道粤剧柳暗花明,绝处逢春?
  可惜的是,好花不长,好景不常。相对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粤剧与众多传统戏曲一样,电视收视偏低,粤剧热一阵开始降温。于是,“影子世界”的大门对粤剧半开半掩,电视制作人脸色也沉下来。粤剧开始尝到“门难进,脸难看”的滋味了。
  也曾作过挣扎、努力。如把《七十二家房客》改成粤剧电视连续剧,可惜敌不过同名粤语电视剧,演不多几集,即偃旗息鼓,草草收兵。而粤语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的主要演员,竟然都是粤剧界著名大老倌,真令人扼腕长叹息!
  现实舞台如此不济,“影子世界”的舞台也难涉足,那么,舞台到底有什么意义?有存在价值吗?
  欧洲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创立了“贫困戏剧”理论体系,被誉为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之后又一戏剧理论高峰,是二十世纪人类学最重要的方法论支点。格洛托夫斯基用排除法,一一删减可有可无的戏剧因子:剧本、导演、布景、灯光、道具、舞美等等,最后只剩下两个:演员和观众不能再减,减了戏剧就不存在了。他认为,这两个元素就是戏剧的本质。所以他的美学理想是“质朴的戏剧,圣洁的演员和理想的观众”。“贫困戏剧”学说,确实把世界戏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惜,这个理论体系最大的失误是把“舞台”也排除在戏剧本质属性之外。难道戏剧能在“无”中表演吗?戏剧可以不要剧院舞台,但它只要演出,那么,演出地点不论条件如何,都是宽泛意义上的“舞台”概念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舞台是戏剧生命的依托,是戏剧本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没有舞台,就没有戏剧表演,也就没有“演员和观众”。
  粤剧在现实中陷入困境,在“影子世界”中屡屡碰壁,还有没有其它地方能容下粤剧舞台?有:网络虚拟世界!   社会已经进入现代信息和通讯时代,网络就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罩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粤剧艺术自然也不例外。网络是一个广阔天地,它在虚拟世界为粤剧铺展了一个无比宽广的舞台。走进网络!这是时代与生存对粤剧的双重呼唤!
  二、粤剧走进网络的美学转型
  在新世纪,中国迅速进入高科技信息和通讯时代,网络极大地刷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甚至开始悄悄结构集体人格。大部分人都适应、接纳和习惯了电脑虚拟世界的到来,不无愉快地进行了一次现代文明转型。但是粤剧要进入网络并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愉快,它顾虑重重,举步维艰。走进网络需要极大勇气和决心,更需要一次可能伤筋动骨的美学转型。
  我们对粤剧放低身段,调整美学姿态,溶入网络虚拟世界的可行性、可能性和前景作一些预判,提供一些理论思考的想法。
  1、粤剧不可能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硬挤入网络世界。
  在网络时代,社会进入短、小、快、微的快节奏历史新阶段、时间、空间、甚至生活都被切成碎片,艺术也不例外。所以,长篇电视剧赶紧切成连续剧,分集播出;电影也自觉将长度限制一个半小时左右,这也是新一代观众的审美容忍阈值,连世界知名大导演也不敢轻易捋观众的虎须。至于表演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古老歌剧、连续几日几夜的戏曲堂会,早已被淘汰,难见踪影。
  粤剧身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家族成员,先天地都有着体态臃肿,行动迟缓的生命体征,在快节奏的今天,更显得步履蹒跚,一步三叹。望望网络虚拟世界的电光石火,倏忽闪现的景象,粤剧怯生生又把欲伸的脚步缩回来。试想,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坐在电脑前,呆呆地几个钟头看完粤剧大戏而不中途删除?要知道,年轻人是电脑使用者的主体。
  所以,粤剧欲进网络,必须先减肥、瘦身,甚至美学整容。
  2、粤剧“减肥”最适宜的比照物,是网络剧。
  网络剧,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上播出的戏剧。应该说,网络剧与电影、电视有着亲缘关系,血管里却流淌着舞台戏剧的血脉,所以,网络剧从诞生开始,便先天地有“影子艺术”和戏剧艺术双重美学品格。
  粤剧要转型为网络剧,一方面要植入电视、电影的艺术染色体,另一方面又要扬弃或改变自身一些不适合网络的基因编码,否则难以在虚拟世界立足。粤剧“减肥瘦身”是前提,尽可能近似微电影和微型电视剧的身材,较易坐稳网络位置,跟上“短、小、快、微”的网络时代快节奏。
  我们都知道,粤剧除梆黄体系之外,还有小曲唱段。这也是粤剧比其他传统戏曲优胜的地方。小曲多为广东音乐,也有以歌曲填词,更显活泼、生动;甚至有年轻粤剧艺人引入流行歌曲,让青年观众摇头晃脑,大鼓手掌。
  传统粤剧历来以梆黄为主,小曲为辅。近年来,一些较为激进的年轻粤剧艺人提倡粤剧改革,逐步过渡到小曲为主,梆黄为辅的戏剧格局。但遭到固守传统的前辈批评和抗拒。
  倘若粤剧要进入网络世界,我们权衡再三,赞成实行“双轨制”——梆黄、小曲并重。梆黄唱腔常与表演程式相联系,充分体现“粤剧粤味”的气韵,和舞台艺术的魅力。但它往往过于冗长、庞杂,不利于网络剧的短小容量。小曲可长可短,弹性自如,又得到众多年轻上网者的赞赏,俨然网络剧最佳材质。缺点是粤剧味不足,会有失真的危险。有评论者讥讽:“不知道是粤剧还是小演唱!”如果实行“双轨者”,两相益彰,互映生辉,既有粤剧味,又有别致情趣,更兼利于“减肥瘦身”,顿显网络剧清奇骨骼,何乐而不为?
  3、网络粤剧与电影、电视的美学兼容及增益。
  广义地概括,网络剧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影子艺术”。与舞台剧相比,“影子艺术”的最大区别是“蒙太奇”技巧。“蒙太奇”是法语音译,基本逻辑内涵是“镜头运动规律”。电影、电视是用镜头语言描述故事,粤剧则用表演语言展示情节。电影电视通过“蒙太奇”,可以多角度、多节奏表现和连接画面;粤剧观众往往只能从一个固定角度、毫无变化地观看舞台。这情形,有点像美术理论中的“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散点透视”可以自由地表现更广阔的时空,刻画多种复杂的人物和展现多层次情感;“焦点透视”受观察角度限制,表述能力较受束缚。
  粤剧要完成“网络粤剧”转型,必须摆脱舞台剧“焦点透视”的框架,以蒙太奇的多视点技巧和丰富的镜头语言,毫无愧色地迈开方步踏入网络虚拟世界。
  “蒙太奇”的介入,使粤剧发生表演上的变化。比如,特写镜头的出现,对粤剧演员的表情、眼神、台步、手势等细节方面要求更高、更细、更美。还有,粤剧程式表演的完整性和流畅性,须依靠全景镜头和长镜头的巧妙运用,以及演员精准的调度和丝毫不差的走位。甚至粤剧中净、丑行当的脸谱,小生、花旦的彩妆,也受镜头影响,或浓或淡,或轻或重,都会波及脸部表情肌的松弛度,在大特写中,一不小心便露出瑕疵。
  从粤剧整体结构上看,空镜头既为环境气氛作渲染,又可为粤曲唱腔过渡充当色彩背景。强烈抒情的主观镜头,直接刻画人物内心,加强戏剧节奏,调整粤剧慢吞吞的情节动作惯性。而镜头序列远、全、中、近、特写渐进式或跳行,使粤剧有了一种全新的整体节奏感和旋律性。
  由此可见,网络粤剧必须兼容电影、电视的蒙太奇特质,并在兼容中不断增益自身美学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虚拟世界里结结实实站稳脚跟,不触发网络的排异反应,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结语
  粤剧走进虚拟空间开拓新领域,制作网络粤剧,这是时代呼唤,生存需要,大势所趋,势所必然。网络是信息、传输、接受、共享的虚拟平台,那里有广阔天地,网络粤剧可以大有作为。
  粤剧欲进网络,前提是减肥瘦身,适应“短、小、快、微”的网络快节奏。争取最为广大的青年观众群体。
  网络粤剧必须放低身段,调整美学姿态,有效植入蒙太奇元素,丰富和强健美学体格,才能在网络竞争中站稳脚跟。
  网络粤剧适宜实行梆黄体系和小曲音乐并重的双轨制,努力创造艺术效益和收视率双赢的局面。
  “红船”已经远去,但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红船精神”长存。网络粤剧的长青,有赖于“红船精神”滋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老题材应有宏观调控,提倡和鼓励更多贴近现代生活的网络粤剧新作出现!
  需要注意,拓展网络粤剧并非否定舞台粤剧,也不是反对粤剧与电影、电视握手言欢。必须强调“三箭齐发”,开创多元粤剧文化的灿烂前景。
  我们殷切期待网络粤剧跻身艺术之林,我们真诚希望古老粤剧生机勃勃,健步前行!
  参考文献:
  〔1〕林克欢.舞台的倾斜.花城出版社,1987;
  〔2〕见君.享受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花城出版社,1986;
  〔4〕董健,马俊山.戏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郑艳芬(1963--),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粤剧。创作导演的粤剧《穆桂英穿越》获佛山市少儿才艺比赛一等奖、课本剧《将相和之负荆请罪》获省少儿粤曲粤剧大汇演二等奖,现任南海区文化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 要]舞蹈教学活动是身体动作与心智技能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针对高校非专业舞蹈艺术团体,他们在意识、兴趣、动机及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更需要得到理解、尊重和激励。舞蹈教育以其独特的情感特性、审美内涵、意志品质,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庖代的积极浸染。舞蹈社团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代高校生的文艺修养和精神风貌;承载着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社会及公益事业的希望及责任。  [关键词]舞蹈教育 思维 情感 意志
期刊
几个小匠耗时半年,一起完成了一件占地5000平米的作品。在此之前,他们“一人拿一把锯子在那里玩”,为完成高难度的木头拼接各门心痒手痒。现在,他们把这件共同作品命名为“几个木匠”。  “几个木匠”位于韶山南路旁一座棒棒糖颜色的水塔下面,占地5000平米。主要建筑是曾作为汽修厂的两栋老厂房。为了突出木作工场的身份,也为了抹去40多年来不同使用者在建筑身上留下的痕迹,27吨芬兰松木、16万颗螺丝钉出了一
期刊
当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是陈子展先生,他觉得我父亲学识渊博,建议校长吴南轩聘为教授。复旦大学议论纷纷,因为父亲无任何文凭,又无资历。陈子展先生坚持己见,和校长联名电邀父亲前往任教。  当时父亲正在老家宁乡道林忙于《史记广注》的著述,已经要木工赶做双人床和课桌,准备收学生授课,他想这样既可以居家写书,又有学费可以补贴家用——他竟然不大想去重庆的复旦任教。在祖父的敦促下,他才决定去复旦。  父亲鲁实先(
期刊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众多宗教在这片南国大地上繁衍、传播,共存、共生,积淀了深厚而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广东宗教门类繁多、历史悠久,在流派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海洋文化特色,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东汉后期,就有西域僧人在岭南活动。此后来自天竺、锡兰等地的高僧先后来岭南译经传法,或取道岭南北上弘法。至唐代,广东佛教出现鼎盛局面,佛
期刊
《书屋》创办之初,我写了一份策划书,讲明我们的《书屋》应该怎么编。那份报告是手写的,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但是应该是写得好的。凭什么这样说?当时我有权力调两个人。我就调了一个王平,一个美术编辑谭冬生,但他们都不是处级干部,所以分房子他们就不能分三室一厅,但我还是在报告上给他们申请了三室一厅。当时批这个报告的人就是张训智局长,他只批了两个内容,一是“很多年没看到过这样的报告了”,第二句话就是“给王平和
期刊
“黑暗似乎是有实体的东西,比淤泥还要更加黏稠,一旦陷入其中,即使用尽全力拔身出来,也终身无法与其划清界限,灵魂的一角永远是黑暗——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  然而,这样就无法幸福了吗?一定会走出来,一定会幸福的。我这样想。女人的心里,有多少高贵和坚韧,就能凭借这种品质获得幸福。我要写这么一个关于幸福的小说。在我的小说里,要让这个女人获得幸福。”(《未收入书的自序》)  读方悄悄的小说。首先感到的是那种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阐述,浅析对其增强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现状 措施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申遗,文化逐渐成为代表某个地域的标志,通过这个标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一般来说,文化遗产有有形和无形的区别。本文主要是讲述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该如何做好保护工作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
期刊
捞车村,土家语意思是太阳村,按字面意思容易被误解为村子靠近河,但也没错。  祖先怀着美好愿望为生息地命名时,无法预见农村的日渐冷落,走船的水手和织锦的姑娘都老了,远近闻名的梯玛74岁了,只有他们还愿意继续留在河水的上游。  織锦传人刘代娥  略显清瘦的刘代娥,头发梳得干干净净,绿色的长袖衫是麻的,裤子也是麻的。气质上,62岁的她和捞车村里与她上下年纪的女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尽管身在湘西北龙山群山包围
期刊
[摘 要]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蕴藏着丰富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时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本文尝试探讨丰富的民俗文化对维系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将会发挥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爱国爱乡 纽带作用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一带区域,历史上被称之为“隆都”。户籍人口6.1万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是珠三角著名的“华侨文化之乡”,同时,侨居海外和港澳台的乡亲
期刊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信息来源、数据量以及传播渠道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使得挖掘非遗更深层次的价值成为可能;同时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广泛的挖掘非遗的价值和内涵也是非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当前非遗数字化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及大数据对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三方面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