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衔接的核心内容是课程的衔接,而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课程的衔接。本文分析了土建类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及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力学课程为例,提出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力学课程;土建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23-01
1.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土建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测量、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几乎雷同,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如此现象,对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必将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单独针对中职生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使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
2.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均开展了理念新颖的课程改革,但由于两者都是各自开展课改,没有考虑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衔接问题,导致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重复问题,其主要问题有:
2.1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职生源多样化的发展,原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已经转向为同时招收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的局势,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毫无专业知识,而中职毕业生则已学过三年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两类起点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课程体系
我院中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造价管理、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施工质检与验评、施工技术资料。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的识别与检测、建筑构造与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质量验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比较目前我院开设的中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看出这两个教育层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极为相似,说明目前该专业的高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
2.3 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通过分析高职土建类专业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1),可以看出,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说高职开设的这门课程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率达到了80%,很明显这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
3.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建议
3.1 确定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土建类专业的深入调查,找出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方面的差别,确定土建类专业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相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规划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并分别建立可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减少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3.3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标准
针对已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学校应联合建筑企业进行共同研讨,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出中高职可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下面以力学课程为例,分别确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职课程是学生能力的提升。
3.3.1 中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静力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力及约束反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及刚度等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组合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强度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梁弯曲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梁的组合变形计算。
3.3.2 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具备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的方法;掌握一般结构内力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对一般构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使学生熟练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2.教学内容
主梁、起重设备等构件的受力分析;脚手架、吊架中拉压构件及起重设备中吊索的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脚手架、主梁等受弯构件的受力分析。
3.4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高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设计,分别编制相应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3.5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同时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即重视过程,轻视结果,主要针对课程的每一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做出评价,侧重技能掌握与学习态度的评价。
总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全面、科学地衔接,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才能使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2] 郑蔼娴,朱守锂.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5).
[3] 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4).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力学课程;土建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23-01
1.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土建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测量、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几乎雷同,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如此现象,对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必将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单独针对中职生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使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
2.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均开展了理念新颖的课程改革,但由于两者都是各自开展课改,没有考虑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衔接问题,导致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重复问题,其主要问题有:
2.1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职生源多样化的发展,原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已经转向为同时招收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的局势,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毫无专业知识,而中职毕业生则已学过三年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两类起点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课程体系
我院中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造价管理、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施工质检与验评、施工技术资料。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的识别与检测、建筑构造与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质量验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比较目前我院开设的中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看出这两个教育层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极为相似,说明目前该专业的高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
2.3 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通过分析高职土建类专业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1),可以看出,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说高职开设的这门课程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率达到了80%,很明显这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
3.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建议
3.1 确定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土建类专业的深入调查,找出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方面的差别,确定土建类专业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相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规划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并分别建立可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减少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3.3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标准
针对已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学校应联合建筑企业进行共同研讨,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出中高职可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下面以力学课程为例,分别确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职课程是学生能力的提升。
3.3.1 中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静力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力及约束反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及刚度等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组合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强度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梁弯曲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梁的组合变形计算。
3.3.2 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具备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的方法;掌握一般结构内力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对一般构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使学生熟练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2.教学内容
主梁、起重设备等构件的受力分析;脚手架、吊架中拉压构件及起重设备中吊索的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脚手架、主梁等受弯构件的受力分析。
3.4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高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设计,分别编制相应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3.5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同时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即重视过程,轻视结果,主要针对课程的每一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做出评价,侧重技能掌握与学习态度的评价。
总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全面、科学地衔接,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才能使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2] 郑蔼娴,朱守锂.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1(5).
[3] 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