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导致糖尿病?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7月,意大利北部塞维索小镇附近的一个化工厂反应器发生了爆炸,一时间,有毒的乌云漂浮在夏日的晴空中。大约有18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了TCDD的污染。
  TCDD正是恶名昭彰的化工产品二恶英(或叫戴奥辛)家族的一员,中文名叫做四氯二苯二恶英。
  这次事故的直接后续反应还是相对温和的:共有15个孩子因为皮肤炎症住院,3300只小动物致死。然而,这件事却给塞维索人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因为事后当地人患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所引起的提早死亡比例大大增加了。
  对于某些糖尿病研究人员来说,塞维索事件给人们发出了一个警告。一般来说,如果要问为什么糖尿病在21世纪大为流行,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不良的饮食、懒惰和肥胖。但是,按照日渐增多的、但目前还是少数研究者的观点,糖尿病的另一真凶是一组被称之为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有毒化学物质。假如这些研究人员是正确的,那么,包括二恶英、滴滴涕(DDT)和多氯联苯(PCBs)等一系列被众人谴责的POPs,都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流行的因素。
  
  无处不在的POPs污染
  
  这种见解也吸引了主流糖尿病研究人员的广泛注意。其实,就算是这个理论的支持者,最初对这种说法也是很惊讶的。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李德熙说:“我在2005年以前从来没听说过POPs。”而现在,她正在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她的一位在明尼苏达大学的同事戴维·雅各布说:“我希望这个假说不是真的。”
  糖尿病,特别是最常见的2型糖尿病,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影响到1.8亿人的生活,而这个数字到2030年预计将增加1倍。去年,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的统计,仅美国在这一流行病上的花费就高达1740亿美元。
  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标准解释是懒惰和贪食引起的“生活方式疾病”。然而,至少在10年前,一些流行病学家已经有另一种观点:人们很可能是因为接触了高剂量的POPs才增加了日后生活中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包括塞维索人,和在越南战争中接触了橙色落叶剂的美国老兵。
  两年以前,李德熙、雅各布和他们的同事决定调查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POPs是不是与糖尿病有关。研究结果令他们吃惊和害怕——他们发现确实如此。
  对于绝大多数人,POPs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日常吃的肉、鱼、奶制品全都包含这些成分。它们是从诸如杀虫剂、化学制品和焚化的垃圾等来源进入食物链的,而且这些毒素会在动物体内累积,在食物链内增加。一旦进入人体,它们就存在于脂肪组织中。
  POPs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有害物质:它们的危害作用包括出生缺陷、癌症、免疫功能障碍和内分泌紊乱。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逐步淘汰人称“肮脏的一打”的12种危害最大的POPs,2004年以前这些物质已在一些国家被禁用,尽管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POPs在环境和食物链中依然显著存在,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这类化学物质在发展中国家依然在应用,还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需要几十年才能降解。
  
  塑料容器会让你患糖尿病?
  
  双酚A(BPA)是普通塑料中的一种化学物质。现在,一项流行病学的研究提出,这种物质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全世界每年BPA的生产量是200万吨。这种化学物质存在于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和饮品罐头中以及婴儿奶瓶内。其微量化学成分出现在大多数人的尿液中。
  以前对BPA危险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动物,但动物对这些化合物的代谢比人类慢,所以,人们一直不了解它在人类身上的影响。现在,英国半岛医学院的梅尔兹和同事分析了1455名2003年-2004年美国国家健康营养调查的美国成年人的数据。有136名志愿者患2型糖尿病,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在那些BPA浓度高的人中更为普遍。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之后发现,占到总数1/4的BPA浓度最高的受试者,与浓度最低者相比,患糖尿病的概率是后者两倍。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本’乔纳森是最早就环境BPA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提出证据的科学家,研究BPA已有10年,她发现BPA会抑制一种叫做脂联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能调节胰岛素敏感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BPA会使一些人倾向于患糖尿病。耶鲁大学的勒兰斯领导了首次BPA在灵长类动物上的研究,发现结果“非常令人信服”。
  参与美国国家毒物项目研究的布歇雷说,当接受相当于人类能发现剂量的BPA水平后,实验动物就受到了影响。
  
  POPs与脂肪交互作用
  
  在2005年开始了解POPs之前,李德熙研究的是一种叫做谷氨酰转肽酶(GGT)的简单酶,这种酶是维持肝脏抗氧化剂水平所必须的。她感到不解的是,发现肥胖与GGT水平提高合起来是一个很强的糖尿病预测指标,但是单独根据肥胖却不能预测糖尿病。
  随后,人们了解到,GGT在消除某些包括POPs在内的细胞内污染物时起着一种基本作用。那么,GGT的活性增加是不是可以简单地成为一种接触POPs的标志呢?
  为此,李德熙和同事分析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HANES)所测定的2000人糖尿病状态和血流中的POPs水平。结果发现,不管肥胖与否,血流中6种不同POPs水平高的人都更容易患糖尿病。这6种POPs之所以被挑中,是因为它们至少在80%参与调查的志愿者体内都可以检测出来。
  考虑到体重、年龄、腰围和种族等因素,李德熙计算出的结果是,那些所有6种POPs组合水平最高的人竟然比那些水平最低者患糖尿病的比例大38倍。更让她吃惊的是,人们原本以为胖人比瘦人更容易患糖尿病,但李德熙发现,那些POPs处在未检测水平的人,糖尿病和体重之间的这种期望关系也消失了。李德熙说:“这表明POPs可能比肥胖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一个基础因子,在那些POPs浓度很低的受试者中,患糖尿病的绝对风验是相当低的。”
  然而脂肪并没有与糖尿病的风险脱钩,研究表明,单独一个肥胖因素可能与糖尿病没有关系,但POPs加上肥胖就坏事了,而且越胖情况就越糟。研究人员还检查了糖尿病与身体质量指数的关系,发现那些POPs水平高的人,肥胖者要比消瘦者患糖尿病的概率高很多。这就说明,过多的脂肪可能增进了POPs的毒性。
  
  困惑的因果关系
  
  当然,这些发现尚没有证实POPs会引起糖尿病。剑桥大学的环境生物化学家琼斯警告说:“这 两件事情之间有相关,但不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直接证据。”他也认为,这种想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李德熙和同事认为他们的解释可以反证。假如糖尿病能使得机体在处理POPs时变得效率减低,那么糖尿病人体内POPs的高水平就是这种疾病的一个作用,而不是成因。李德熙并没有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却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李德熙小组还调查了POPs和一种叫做胰岛素抵抗的代谢失调症之间的关系,这种失调使得肌肉、脂肪和肝脏细胞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经常会发展为全面的糖尿病。他们再次发现,血液中POPs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患胰岛素抵抗。
  就算这样,李德熙也承认在她工作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美国人血液中的POPs已经下降了几十年,但是糖尿病的流行却没有减弱。李德熙的解释是,肥胖似乎会使POPs更为危险,肥胖症流行的增加可能抵消了由POPs水平下降所带来的健康改进。
  第二个疑问是,如果POPs是糖尿病的中心问题,那么,为什么该病的发病率激增不仅发生在嗜好肉食(肉食品更容易含有POPs)的西方,而且也发生在像印度这样有着成百万素食者的国度呢?李德熙的答案是,这是因为虽然POPs多已在西方明文禁止,但是有些种类却仍然作为杀虫剂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她说:“人们观察到,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最高比例在亚洲和非洲,而不是在肥胖率最高的北美洲。”
  当然,要确定POPs和糖尿病之间的准确关系,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琼斯认为,李德熙的研究具有公共健康上的意义,他还指出,其他一些研究小组已经开始调查这一假说。剑桥的格里芬等人已经发现,很低水平的POPs混合物就会引起与2型糖尿病类似的代谢失调。
  罗森强调,人们对这一假说缺乏关注,是因为科学家一般都深陷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走出来是相当困难的。雅各布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验证这个假说不成立需要复杂和长期的研究,而这类研究经常会很难获得资金。
  如果李德熙是正确的,这对糖尿病流行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即便很多POPs已经被逐步停用,但是要将它们从食物链中清除还需要几十年。与此同时,新的POPs,比如溴化阻燃剂还在被大量地生产和使用着。
  不过,也许我们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我们可以少吃肉并保持良好的活力。假如你知道隐藏在你身体脂肪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会成为糖尿病的必由之路,那么,你就更有了不发胖的强烈动机。
其他文献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损害(IGT)和血糖调节受损(IGR)。其中,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 mmol/L且<6.9mmol/L;糖耐量损害是指空腹口服75克脱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ol/L;血糖调节受损是指既有空腹血糖受损又有糖耐量损害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损害和血糖调节受损均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因此被称为糖尿病
期刊
糖尿病教育作为“五驾马车”之一,对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情况是,不少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多年,依然对糖尿病的认识存在诸多误解,不知道怎样正确检查和处理糖尿病,常常误入歧途。笔者针对临床常常遇到的错误认识,做一个简单阐述。    误解 空腹血糖正常就不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O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有些人在偶尔的检查中看到自己
期刊
随着胰岛素泵的应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方式,个体化地设定每天胰岛素的持续基础输注量和餐前合适剂量。这种泵注方法模拟了人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生理性模式,从而能稳定良好地控制血糖,又大大减少低血糖发生。胰岛素泵确实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其昂贵的价格,使不少患者望而怯步。  如何使胰岛素的应用既贴近人体的生理性分泌状况,以理想地控制血糖,又能让患者在经济上承受得起呢?胰岛素类似物的问世
期刊
刘明(化名)一年前被诊断患有2型糖尿病,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在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的基础上每天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半年前检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8.0mmol/L,餐后2小时1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各项指标都没有达标。医生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了门冬胰岛素30,经过调整用量,目前刘先生的空腹血糖、早、中、晚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都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尽快消
期刊
2011年,我有幸去了一趟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在那里,通过与台湾童综合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的医护人员及“糖友”们的学习交流,让我们对台湾的糖尿病流行状况及预防教育与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开启了抗“糖”新理念。    台湾健保局算出了经济账  台湾健保局根据糖尿病流行及发展趋势进行资金投入计算。算出开展全民糖尿病教育、前期检查、前期治疗等需要投入的资金;再算出如果不重视预防工作,一旦出现糖尿病患
期刊
妊娠糖尿病(GDM)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指孕妇在妊娠期发生或发现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这类糖尿病究竟如何发生?该如何预防和治疗?传统的产前、产后护理方法是否存在某些弊端?本文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探求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保胎“保”出了糖尿病吗?    病例一:刘云(化名)女士29岁,怀孕一个月时,因阴道出血而住院接受治疗2周,医生建议保胎。出院后她一直卧床静养,谈到这段时期的保胎,
期刊
病例    陈女士年刚半百,平时健康状况尚好,患2型糖尿病已10年,血糖控制基本达标。近日,陈女士突感右胸剧痛,去医院急诊,被诊断“右下肺感染”,静脉点滴青霉素后回家,但仍感右胸剧痛难忍。  又来笔者处就诊。病史卡记载,患者右胸痛2小时,不咳、不发热,听诊闻及细湿性哆音和胸膜摩擦音,化验血像正常。胸片报告:右下肺小片状阴影。但右下肺感染怎么会痛得如此厉害?而且她面色苍白,气急,体温正常,血像正常。
期刊
病例    68岁的王书林(化名)患糖尿病7年多,经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规律治疗,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他还多次到医院检查排除高血压、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是最近这段时间,老王经常早上起床时眼前发黑或站久了就会头晕,起初他以为是休息不好并没在意。可是有一天,午睡起床时老王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虽然很快就自己清醒过来,但却造成了股骨颈骨折。经医生检查,最后诊断老王是体位性低血压引
期刊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的关系常常被医生或患者所忽略,但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口腔疾病与全身各脏器疾患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除了人们已经了解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高发的事实外,目前,更多的研究发现颞下颌关节疾病与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关系密切,并可影响血压、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患者易患口腔疾病可能因为口腔组织微血管病变与全身其他器官组织的微血管病变同步,都存在组织缺氧。糖尿病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牙周组织血液供
期刊
胰岛素制剂可分为速(短)效、中效和长(慢)效三类,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第1餐饭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第2餐饭后高血糖,以第2餐饭为主;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但注射次数少,使用方便,能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目前胰岛素的应用主要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时,可采用口服降糖药与中长效胰岛素联合治疗的方法,即白天用口服药,加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②当血糖控制仍然不理想时可停口服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