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研究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u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具体化。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效果应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思政课堂教学质量两方面入手,把握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给以解读,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广延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学习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等致使学生价值观发生较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掌握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学习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论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既有中专生、普高生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社会人员,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理论知识的薄弱也导致他们对于思政教学中的很多知识点没有一定的了解,使得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深入讲解造成困难;同时,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涉及的思想观点和时政缺乏了解和掌握也导致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上容易造成偏差。
  (二) 思想不够重视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有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强,对专业课程重视,但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学习热情不足,影响思政课学习效果。所以高职思政课必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仅技能优秀,更要成为一个有政治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三) 思想多元易变
  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也凸显;各种思潮涌入,网络的普及使得当代高职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也导致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各种错误的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泛滥使他们在思想上容易受到影响;学业上的失利也导致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自信,人生目标模糊,从而缺乏理想信念,对自身要求不高。
  针对高职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从教会学生做人的高度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困惑和出现偏差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解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积极引导。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探索创新教学教法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思政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规模、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导致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程度各不相同,要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起一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思政课是一门看似简单却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对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重大人生课题的解读对缺乏自信,目标模糊的高职学生而言,其重要性甚至要大于专业技能的传授。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有相关思政教育背景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以他们对思政教学的研究和认识更好地带动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一再强调的团队建设。
  (二)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高职思政教师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每个老师对于各个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所以,高职思政教师应该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思政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虽然高职思政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但同样应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是对思政课教材的研究和对思政课教学教法的研究更将有利于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搭建交流平台,构筑共建机制
  高职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使得高职思政教师必须拓宽教学思路,认真研究教学教法,所以,高职思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同类院校的相互学习可以使高职思政教师及时沟通信息,对共同面对的学生思想动态和新特点进行交流分析;而与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的交流学习则能使高职思政教师开阔视野,可以将他们的优秀经验与高职学生特点相融合创新教学方法。
  三、精心找准切入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从重点问题切入,提高思政课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或是对学校生活难以适应而对已经开始的大学生活茫然无措,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在大学阶段实现理想目标成了新生们的普遍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可以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今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和生活做规划,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高职学生思维活跃,更喜欢以多样形式接受知识点,思政课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思政课成为学生们思想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我们以“昨天 今天 明天”为题,让全院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做规划,并把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从难点问题切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广延性
  思政课中的“难”就难在说教多,要教育学生的大道理多,不易把握。所以高职思政教学中可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将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校园楷模洪战辉、徐本禹的事迹,就能使他们直观地产生共鸣,从而对知识点能进行深入地剖析和掌握。在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上车让座、礼貌待人等,使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通过真实人物的事迹提高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广延性,而不仅仅是通过说教灌输课本中的知识点,使教学内容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从热点问题切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关于很多问题,许多高职学生会觉得已经成人,多年的教育已经使个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把“10·13”小悦悦被车数次碾压而18个路人漠视的视频和“10·19”南昌十四名农民工抬车救起车轮下的女青年以及“西湖女侠”玛丽亚抢救轻生者的图片播放给同学们看时,学生们释放出来的心灵的震撼很好地证明了从热点问题切入所带来的时效性。将国家重大事件的及时引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能激发学生们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更多讨论说出自己观点的机会,从中引导学生端正对人对事的认识和态度,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四) 从焦点问题切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前瞻性
  18-20岁正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在今后面向社会、走向市场时,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的焦点问题。高职思政课应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们进行探讨,或自拟题目,或用辩论的形式发表见解,或用小品形式谈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社会实践这种形式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最直接和感性的认识。基础部思政教研室组织我院思政教师、各系辅导员和82名大一学生前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进行参观。本次参观活动是思政教研室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相关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的一次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思政教师们感到:社会实践活动是使思政课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有效手段;也是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学生普遍反映:在实践活动中见到的东西比课堂上书本里更加具体、真实、有说服力,了解我们的历史,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们在参观心得中写到:“我们这次参观钱学森先生图书馆,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好好学习钱先生,为的就是让我们汲取好的经验,奋发图强,成为新一代的有志青年。”“钱先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更是我国科学领域的一次革新。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懂了很多,所以接下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一个奋发有为青年,为国家效力。”“我知道我的思想觉悟还不够高,学习钱老的精神还不够深刻,但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努力,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的活动,并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学生不仅能提高对思政课的兴趣,也能真正激发青年学生们内心涌动的热情。对学生的观点,老师都应认真地做点评,使这些焦点问题在思政教学课堂上得到很好的阐释。
  总之,在高职思政课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力量,需要不断地提高素质,创新教学教法。同时,教师既要及时把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及时地把社会上突发的热点、焦点问题与授课中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精心找准切入点,提高针对性,把握时效性,注重广延性,强调前瞻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其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职思政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http://www.
  edu.cn/html/e/jygh/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www.hainmc.edu.cn/webapps/glxy/
  zuzhi/20120229/10920.html
其他文献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的一些观点,在后继认识运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小学数学思想既是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对我们培养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业务工作、进行何种学习,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等都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
期刊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来打造高效课堂呢?我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浅显地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
期刊
摘 要: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十分必要。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综合实践 任务驱动 教学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综合实践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期刊
摘 要: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课堂常规的形成颇费功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大力表扬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老师的期待、宽容和激励,能使我们的学生走得更远。要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关键词:学习习惯 自信心 鼓励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由幼儿园刚进入一年级,什么事都倍感好奇,课堂常规
期刊
摘 要:教育学生,尤其是调皮点儿、不服管教的学生,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多一点宽容之心,不要在他们的错误上斤斤计较甚至小题大做,这样只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欲擒故纵的教育智慧,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从而达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效果。  关键词:宽容 赏识 激励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带
期刊
一、反思教学观念  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
期刊
课堂是否高效,并不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课堂。高效课堂正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的改革方向,“健康第一”是新课程体育的基础理念,而体育课程教学安全是“健康第一”的基础,也是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体育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仔细分析教材,认真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认真上课,严谨管理,营造和谐安全的体育课堂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学 安全  一、要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1.新课程体育是建立“健康第一”的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生命意义观及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及“体验式”生命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提出了“体验式”生命教育实施的必要性,根据“体验式”生命教育内涵特征构建出一个由“目标、基本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等组成的基本实践模式,为生命教育实践的真正展开奠基铺路。  关键词:体验式 生命教育 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生命困顿现象层
期刊
具有三千多年历史、记录了古代人民生活和情感的浩如烟海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谁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学生传达一种优雅而感人的情怀,从而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古为今用,成为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  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原因是“内容枯燥”、“课文难懂”、“上课乏味”、“学了没用”。于是,在古诗文教学中便呈现了这样两种状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