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上的童年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chunxing89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夏天闷热难耐,尤其是晚上,芭蕉扇是当时唯一行之有效的纳凉设备。舍不得点灯的屋里,黑乎乎的,更待不住。不过,记忆中,我的童年的夏天并不如此灰色。相反,那是充满色彩的快乐童年。
  这一切,都与夏夜的门板有关。
  夏天傍晚是我们这些小孩快乐的开始。
  我们开始纠缠家里的大人,要“搁门”。
  所谓搁门,就是卸下大门,把门板擦洗干净,在场上摆上两张长凳,把门架在长凳上。
  搁门也常有用竹床的。我家也有。
  不过,我不太喜欢竹床,有时会被扎着夹着,小孩皮肤嫩,容易感觉不舒服。
  搁门其实就是为了透气纳凉。
  村里第一家搁门的,家里的小孩都会很自豪。
  当年我家经济条件差,晒场没钱铺砖,也就是把土地夯结实了。
  所以,大人同意搁门之后,我们这些小孩,立马会抢着拿扫帚去扫场,把场上的垃圾草屑之类扫到场边,然后拎一些河水,在地上简单洒一些,一来压尘,二来降温。
  弄干净了,大概会少些虫子吧,总是心里有些安慰。
  大人会摘一些法国梧桐树叶或树皮,扔在刚扫到场边的垃圾堆上,点着了,闷些烟出来,这是乡下烟熏蚊子的土法,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
  小孩们扛出了长凳,分开放在场上,大人把大门卸下,扛到场上,搁在凳子上。
  我家当年干这活的,一般都是我爷爷或堂叔。
  門搁上之后,奶奶就会拿布,用干净水把门板擦一遍。
  门就搁好了。
  我们家一般会搁两扇门,因为家里孩子多。
  门搁好之后,做好的晚饭就端到了门上,周围摆了几把椅子、秧凳,全家都围着门板吃饭。
  晴天的夏夜,每到饭点,几乎村村户户都是这样的。
  偶尔也会弄点小菜,家里的男人们,爷爷和堂叔就会喝点小酒,父亲则陪在边上。
  偶尔,也会有邻村路过的熟人,看到了打招呼,喊着一起坐下喝点,其实也就是客气而已。
  不过,村里都是同宗,关系还都不错,小孩子串个场,从这家的门板尝到那家的门板的,也常有。晚饭大多是喝粥,吃的都差不多。
  吃完晚饭,家里的女人们赶紧把门板上的餐具收走,然后再把门板快速擦洗一遍。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大人一收拾完,便立即爬上门板,占据有利位置。
  最好的位置,当然是门板中间,既安全又平整,要是边上有门环,容易硌着。
  通常小孩在中间,大人在两头,女人们有时也拿张凳子坐在边上。
  我的童年时家庭很幸福,祖孙三代同堂,生活虽然艰苦,但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
  男人们聊着天,女人们摇着蒲扇,替孩子赶着蚊子,而孩子们则躺在门板上,眨巴着眼睛,望着遥远而深邃的夜空,念叨着自己不着边际的梦想……
  父亲高小毕业,在农村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当然我们村里读书人多,老师多,许多都在乡村中小学当老师,夏夜总有谈得来的一起来聊天。
  他们谈三国水浒,谈七侠五义小五义,谈岳飞精忠报国,谈杨老令公潘仁美,谈空四军小舰队……当然有时也讲鬼故事。
  讲到紧张的关头,小孩们都会害怕得挤在一起,但还竖着耳朵。
  女人们有时也愿意念叨,说些神话故事给孩子们听。
  她们会指着夜空银河两边的星星,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讲珍珠塔双推磨,讲望江亭庵堂相会,讲白娘子水漫金山寺……
  讲着讲着,大人会一声叹息,小孩也会跟着长叹一声。
  我长大后才明白,自己文学和历史最初的启蒙,和对仁义忠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忘恩负义等的最初理解,大概都是在门板上从长辈们的纳凉闲聊中听来的一鳞半爪。
  但已深种在心了。
  不过,门板上的夏夜,数星星的时候最多。
  我至今不识什么猎户座之类的现代天文学名词的星座,但我依旧认识北斗七星,依旧认识扁担星,认识黄昏星、天亮星(启明星),这全仰赖于童年门板上度过的夏夜。
  故乡夏日的夜空,空旷辽远,没有月亮的晚上,繁星密布。
  每天晚上,奶奶或母亲就会摇着蒲扇,陪着我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
  一遍遍地数,一遍遍地出错,一遍遍地从头再来。
  这一过程中,我的数数水平和对星星位置的辨识力提高了。
  北斗七星像把调羹,扁担星真的像扁担挑着两颗星,傍晚西天的黄昏星,黎明东方的启明星……
  这都是奶奶教给我们的。
  夏天的银河繁星密布,恰似一条河横亘在夜空,迥异于周围。
  奶奶会指着银河两边的星说,那颗叫织女,那颗叫牛郎,七月七喜鹊搭桥,他们会相遇。
  其实我从来没找到过,至今也不知道哪颗叫织女星哪颗叫牛郎星,有时我也怀疑是不是老人也不清楚。
  不过,奶奶却肯定地告诉过我们,当银河横过来,从南北向变成东西向时,就到收稻子的时候了,有新米饭吃了。
  我后来稍大一些,自己验证过,当银河从南北向横过来,变成东西向的时候,真到了秋收季节。
  老人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却有着时令节气的变化,或许这也是一种最初的科学启蒙吧。
  夏夜里,年幼的我们还喜欢在遥远的星空追逐飞机和卫星的行踪。
  飞机好找,一般有红灯一闪一闪的,在银色星星密布的夜空中,这闪烁的红灯算是异类,比较突出,所以,找到飞过的飞机很容易。
  不过,卫星就比较难找了。就是一个跟星星一样亮的东西在天幕上慢慢移动,周围都是类似的星星。
  不过,虽然没有什么火眼金睛,可什么也逃不过孩子天真的眼睛,要知道,找卫星可是一件有大乐趣的事啊。
  “找到了,找到了,那儿有一颗卫星。”
  “哪儿呢?”伴随着激动的声音,几个脑袋挤在一起,顺着其中的一只手看出去。
  果然,一颗卫星在慢慢游荡。
  在对着繁星的幻想中,我们常常渐渐地在门板上睡着了。
  父亲就会把我们抱进屋去,放在我们自己的床上。
  其实故乡夏天的晚上,许多男人是不在家里睡的,他们贪凉,就睡屋外的门板上。
  他们在门板的四角绑上竹竿,撑起蚊帐,然后躲进去睡觉。
  我记得有—次去朱家桥看电影回来,见跟我爷爷同辈的一位老头躺在门板上睡着了,堂叔恶作剧,悄悄把他的蚊帐边沿从凉席底下抽了出来,垂在地上,结果老头后来被蚊子骚扰得半夜一直在捉蚊子。
  20世纪80年代,我家盖起了楼房。乡下盖房,是一截截盖的,那时盖房的钱还比较紧张,先盖了一层平顶。
  平顶是水泥浇的屋顶。
  于是夏夜纳凉就从门板上改到了平顶上。
  每天傍晚吊几桶水,把水泥楼顶冲刷几遍,降温,然后铺上凉席,点上蚊香,躺在楼顶上乘凉,讲故事,看星星。
  楼顶的视野比在老屋场上的门板上要开阔得多,一览无余,真正的极目天舒,望不见何处是天涯。
  门板上的童年消失了,我们迎来了楼顶上的少年时代。
  不过,这个时代更短,很快也就过去了。
  如今我生活在大都市。从北京到广州到北京,每天晚上回家,我都会在昏黄的城市夜空里,辨别头顶的星星,看到一颗两颗,都会很高兴。
  不过,我更愿意在故乡的夜里,无论冬夏,漫步在村间路上,抬头看那永远深邃莫测的天空,看那闪烁的星星。
  一切都已渐行渐远。
  但我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往日时光,想起那门板上的晚餐,想起门板上七嘴八舌中的故事,想起故乡夏夜的星空,想起自己的亲人……
  想起我的童年,那些温情、快乐、惬意和梦想。
  想起那个艰苦却又色彩斑斓的童年……
   (摘自江苏教育出版社《江南旧闻录—故乡风物长》一书)
其他文献
文化遗产属于谁?属于恰好在其境内发现了文物的现代国家还是全人类?博物馆究竟是保存时代印记、消解愚昧无知的藏宝库,还是粉饰文物掠夺行径的遮羞布?关于无主文物和考古遗址的发掘与保护、研究与发表又该如何界定和评判?本文呈现了一场有关文物及文化产权归属、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职责和义务等问题的国际性大讨论。  1  “每一座文明的丰碑同时也是一份野蛮暴力的实录。”这是瓦尔特·本雅明常常被援引的一段话,早在65
期刊
吴大猷(1907-2000)是现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任何艰难困苦前都不曾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一生成果卓著,暮年专注于物理哲学的研究。他是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导师,曾任台湾“中研院”院长,为两岸的统一作出了积极努力。  人生的第一机遇  1921年秋,天津南开中学初一新生中出现了四个南方少年——吴氏堂兄弟大业、大猷、大任和大立。他们是广东肇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祖父吴桂丹为清末翰林院编
期刊
作 者:〔法〕亨利·马蒂斯  作品尺寸:46×38 cm  作品年代:1900年  作品材質:布面油画
期刊
香港岛渣甸山有一幢三层高的洋楼,金庸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洋楼环境清幽,门前有个大花园,外墙都是浅色,与左邻右舍的豪华别墅相比,外表显得十分朴实,在富贵气味袭人的渣甸山上显得尤为特別。  金庸喜欢看书。初三和他同学的沈宝新说:“他从小到大就喜欢看书,跟他做同学时,每天都见他看书,一看就好几小时,而且看得很专心、很认真。”他到香港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初深感自己英文程度不够,下决心把英文学好。他家有
期刊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作者: 郑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7月   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郑岩父女默契合作的极简中国美术史。   一页页手绘水彩文物,一页页镜头般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近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直观、准确地表现了国宝级文物的气韵之美与细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来中国文明发展的迷人图景。   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术考古著作,重点不在对古物面
期刊
(一)  作家要担负的沉重十字架之一是一大群配不上他们的读者。说这话有点令人不快,不过确是实情。向来都有“您才明白呐”的事例。  艾萨克·迪斯累里的文坛趣闻中有一篇《视虚构为现实》。开头是这样的:  但丁发表《地狱》时,头脑简单的当代人以为是他堕入地狱的真实的叙述。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初版发行时,引发了一场“愉快”的误会。这个浪漫的政治幻想描绘了一个完美的、具有远见的共和体,据说是在一座刚
期刊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于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在当时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硬是“骑驴找马”,攻坚克难,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他选择隐姓埋名30年,从未与父母兄弟相见,为核潜艇事业无悔地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从学医到造船  黄旭华小时候的志愿是学
期刊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美籍波兰裔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米沃什的风格朴素而强烈,他并不过分追求形式和外在的诗意,但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米沃什的思想明晰、沉郁,甚至忧伤。晚年的米沃什在诗歌中重拾古希腊和拉丁诗歌的传统。就精神气质讲,米沃什属于古典主义,代表着欧洲文化的传统。  树木
期刊
《炖马靴》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迟子建是当下文坛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她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  作家总是免不了被人们担心是否会才思枯竭,而迟子建此次携新作《炖马靴》归来,正是宣告北国的雪地与生命中获得的温暖与爱,一直是她不竭灵感的永恒来源。就如同
期刊
一项匪夷所思的临床试验  2014年10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将要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临床试验。实验对象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实验方法是抽取年轻人的血,提取血浆后输给这些老人。试验的目的是看通过输入年轻人的血,这些老人的认知障碍是否可以缓解,甚至能部分恢复。  这个不可思议的临床试验可不是鬼怪电影里的吸血故事,而是真的正在进行中的严肃科研课题。之前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