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12日,中国航天的又一颗巨星任新民因病去世,享年102岁。他曾创下多个中国航天第一,其中“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让西方媒体一改“中国人导弹梦碎“的态度,转而惊呼,“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核导弹时代”!
“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抗日战争中,手持落后兵器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拒日本人的飞机大炮,给任新民很大的刺激,于是他作出决定,要去学习先进的技能,将来有时机就报效国家。1944年,任新民考取公派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新中国创立后毅然返国。
1952年的一天,陈赓将军接见了任新民,希望他参与协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立事情。“我在美国学的是机器工程,并非导弹、火箭。”尽管任新民颇感棘手,但他相信组织的安排。哈军工创立后,他被任命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固体火箭课程。
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成长火箭、原子弹等新兴技能,并于当年10月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该机构的组建卖力人,钱学森将任新民招致麾下,让他肩负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
其时,“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第五研究院參与其中的人也多是外行,就钱老(钱学森)在美国从事过相关工作。”任新民到任后第一个任务,是接收从前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知识。
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也带走了技能资料。这无疑对刚刚蹒跚起步的中国导弹制造事业是个沉重的冲击。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幸灾乐祸地预言:“中国人的导弹梦碎了。”
“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任新民记得很清楚,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在庆功宴上庄严地宣告:“在故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核导弹时代”
然而,向尖端技术进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的试飞遭遇失败。作为总设计师,任新民在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64年6月29日,经过改进的中近程导弹再次进行试飞并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开始独立研制导弹的标志。
此后,任新民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东风三号”“东风四号”等全新型号的研制、实施工作之中。两年之后,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原子弹弹头的中近程导弹腾空而起,实现了核爆炸,这就是著名的“两弹结合”试验。
“两弹结合”告成的动静,震惊了全世界。海外媒体惊呼: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核导弹时代!而就在此之前,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预言“中国要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至少要用10年时间,因为美国和苏联都花了12年”。
人造卫星的领域也有着任新民的身影。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次年,毛泽东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从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把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苍穹,一时举国欢腾,世界瞩目。这表明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由此揭开。
“一辈子就干了航天这一件事而已”
到1975年,代号“331”的通信卫星工程拉开帷幕。但是当时争论的焦点在于,工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是采用常规推进剂的三级,还是低温液氢液氧发动机。担任总工程师的任新民反复申明自己的见解:尽管液氢氧方案的难度大,但能提高运载能力,且氢氧方案能照顾长远发展需要,这个台阶迟早要上,应知难而进。实践证明,这一见解是有远见的。
不过,好事总要经受波折的考验,1984年初,各方记者云集西昌,任新民倾注全力的第三级氢氧发动机为心脏的“长征三号”火箭在众目睽睽之下首发失败。“下面做什么?”人们不禁疑惑。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便托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冲入云霄。正是这一年,中央电视台“五一”联欢节目第一次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被转播到全国。
任新民说他很信奉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尖端科技靠买是买不来的”。这也许才是他在航天事业中如此执著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购买外国通信卫星的呼声正高,并经领导批准,签定了用法国阿里安火箭发射的合同。任新民上书国家领导人,直言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相信可以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
事实证明,继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和定点了四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90年4月,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任务零的突破,总设计师又是任新民。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核准立项实施。古稀之年的任新民仍坚持参与各重大技能问题研讨会、评审会,随后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将杨利伟载上太空,当记者再三要求采访他时,他只说了七个字——“好啊好啊,很是好”。
“我險些是看着中国航天事业生长起来的。对它有很是深的情感,想要支付本身的全部力量。”就这样,任新民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谦虚地表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
“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抗日战争中,手持落后兵器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拒日本人的飞机大炮,给任新民很大的刺激,于是他作出决定,要去学习先进的技能,将来有时机就报效国家。1944年,任新民考取公派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新中国创立后毅然返国。
1952年的一天,陈赓将军接见了任新民,希望他参与协助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立事情。“我在美国学的是机器工程,并非导弹、火箭。”尽管任新民颇感棘手,但他相信组织的安排。哈军工创立后,他被任命为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兼火箭教研室主任,主要讲授固体火箭课程。
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成长火箭、原子弹等新兴技能,并于当年10月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作为该机构的组建卖力人,钱学森将任新民招致麾下,让他肩负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等职。
其时,“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第五研究院參与其中的人也多是外行,就钱老(钱学森)在美国从事过相关工作。”任新民到任后第一个任务,是接收从前苏联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知识。
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因中苏关系紧张,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也带走了技能资料。这无疑对刚刚蹒跚起步的中国导弹制造事业是个沉重的冲击。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幸灾乐祸地预言:“中国人的导弹梦碎了。”
“我国的导弹是被逼出来的。”任新民记得很清楚,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在庆功宴上庄严地宣告:“在故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核导弹时代”
然而,向尖端技术进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1962年3月21日,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的试飞遭遇失败。作为总设计师,任新民在当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64年6月29日,经过改进的中近程导弹再次进行试飞并取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开始独立研制导弹的标志。
此后,任新民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东风三号”“东风四号”等全新型号的研制、实施工作之中。两年之后,1966年10月27日,头部装着原子弹弹头的中近程导弹腾空而起,实现了核爆炸,这就是著名的“两弹结合”试验。
“两弹结合”告成的动静,震惊了全世界。海外媒体惊呼: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核导弹时代!而就在此之前,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预言“中国要拥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至少要用10年时间,因为美国和苏联都花了12年”。
人造卫星的领域也有着任新民的身影。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次年,毛泽东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负责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从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把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苍穹,一时举国欢腾,世界瞩目。这表明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由此揭开。
“一辈子就干了航天这一件事而已”
到1975年,代号“331”的通信卫星工程拉开帷幕。但是当时争论的焦点在于,工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是采用常规推进剂的三级,还是低温液氢液氧发动机。担任总工程师的任新民反复申明自己的见解:尽管液氢氧方案的难度大,但能提高运载能力,且氢氧方案能照顾长远发展需要,这个台阶迟早要上,应知难而进。实践证明,这一见解是有远见的。
不过,好事总要经受波折的考验,1984年初,各方记者云集西昌,任新民倾注全力的第三级氢氧发动机为心脏的“长征三号”火箭在众目睽睽之下首发失败。“下面做什么?”人们不禁疑惑。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便托着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冲入云霄。正是这一年,中央电视台“五一”联欢节目第一次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被转播到全国。
任新民说他很信奉聂荣臻元帅的一句话,“尖端科技靠买是买不来的”。这也许才是他在航天事业中如此执著的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购买外国通信卫星的呼声正高,并经领导批准,签定了用法国阿里安火箭发射的合同。任新民上书国家领导人,直言自己的观点和论据,相信可以用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
事实证明,继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和定点了四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90年4月,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对外商业发射任务零的突破,总设计师又是任新民。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核准立项实施。古稀之年的任新民仍坚持参与各重大技能问题研讨会、评审会,随后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将杨利伟载上太空,当记者再三要求采访他时,他只说了七个字——“好啊好啊,很是好”。
“我險些是看着中国航天事业生长起来的。对它有很是深的情感,想要支付本身的全部力量。”就这样,任新民将中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制高点。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他自己却谦虚地表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研制了几枚火箭,放了几颗卫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