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听器添精神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爸的听力越来越差,有时面对面说话,都必须“重播”,还要加大“音量”。起先,老爸觉着不碍事,就一直没配助听器。后来,老爸对我们说话也扯着喉咙,有时我们正看电视,老爸一咋呼,都吓一跳。
  我们越来越不习惯,在爱人的催促下,我给老爸买了台助听器。老爸虽说不让买,可真买来,他老人家还是非常高兴,拿着助听器和母亲鼓捣了半天,终于戴上了。我一说话,老爸吓得往后一躲:“乖乖,效果这么好!”
  老爸有了助听器,整个人变得精神多了,也爱出门了。原本老爸爱下象棋,整天和棋友老袁杀得不可开交,可自从老爸听力下降,老袁居然把老爸“开除”了,觅了新欢。前段时间,老袁听说老爸戴上助听器,又主动跟老爸联系,说要继续对战。老爸谈起这件事,总搞笑地说:“我和老袁‘复婚’了!”
  前段时间,老爸报了个旅行团,和老妈一起去了香港。回来时,他指着助听器说:“要不是它,我早已死了出门的心。”有了助听器,老爸晚上常去小区的广场溜达,多年的肠胃病,居然也见轻了。
其他文献
不久前的一个早晨,老伴袁瑶瑶一醒就跑到客厅,对着已经晒好衣服、浇完花,正在扫地的我说:“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上辈子是成都街头的流浪儿,被你捡回来照顾。难怪这辈子我会嫁给你,因为要报恩。”我没好气儿地顶回去:“还不知道是谁在报谁的恩呢!”  若说我跟老伴是天生绝配,倒不如说,在不同阶段总有一个人让着另一个。具体说来,头三十年是她让我,近十年是我让她;但整体而言,自然是她成全我居多,因为驱动我俩大半生
期刊
状况频出  1923年1月14日,李四光与许淑彬在北京吉祥胡同的住所结婚。婚礼上名流云集,蔡元培为他们证婚。  李四光事业心强,他认为自己已过而立之年,气旺力坚,正是大干事业的好时机,成家后,应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他在埋头科研时,往往顾及不到家庭,年轻活泼的许淑彬难免感到孤寂和气恼。  李四光因研究地质科学,搬回家一些石头,而且一研究起来,就把妻子、孩子都忘了。有一天,许淑彬气不过,将一块石头拿
期刊
保住老本留点后路  沈老太中年时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将一儿两女拉扯到成家立业。她身体尚可,平时一个人住在一个一居室里。二十多年过去了,孙辈们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尤其是孙子,就等着买房结婚了。儿子愁得没法,就到老娘这儿来倾诉。她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将自己的住房给孙子,让他将此房卖了当首付,贷款买一套大房,她自己则搬进儿子家住。  两个女儿知道后都很反对。大女儿说:“我们并不想和哥哥争房产,不过您到
期刊
星期天,我去看望父母,二老很高兴。母亲忙着取茶杯,父亲忙着沏茶。我陪他们边喝茶边聊天。母亲忽然站起身,说冰箱里有葡萄,我也跟着过去。打开冰箱,不但有葡萄,一个多月前我们拿来的点心也在里边放着。  父亲说:“你们以后来别带多少东西,我不喜欢吃零食,就你妈一个人吃。”我心里明白,母亲不是因喜欢而吃,而是因为她一向勤俭节约,不愿意糟蹋粮食。  看着冰箱里的过期食品,瞬间我产生一个想法。我这做大姐的应该和
期刊
退休前,周传基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每逢他讲大课必定听众爆满,以至需要校警出动维持秩序,他教过的学生超过六万。退休后,他一年只带十几个学生,一年到头总有学生求师门前,他手把手、一带一地传真功夫。  曾经,他讲授电影声音、时空,是张艺谋、陈凯歌等著名导演的恩师;如今,他讲电影基本原理,惠及数万观众。  网上,他与后辈小子对骂,愤青角色当仁不让;私下,他幽默风趣,似邻家爷爷般谦和。  和学生在一起,他也
期刊
小院里的小菜地  房子越换越大,楼层越住越高,装修越搞越豪华。口舌之福,更没得说,冬天都能吃上西瓜和葡萄。可人们渐渐发现,最开心自在的,是小区那些一楼住户。他们有小院儿,院里有地,地里可以种菜,并且是种真正的有机蔬菜。  父亲的菜地横一条、竖一条,横竖拐角处,还长着一棵果树。我仔细看过,那两条菜地加起来,最多不过一个车位大。每年一过清明,塞北冰消地解,小院儿里头年白露前后种下的葱苗最先钻出来,几天
期刊
邻居小李家搞装修,布置父母的卧室时,小李向我求助,如何做到既美观又舒适,我把装修经验和盘托出。  老人喜欢典雅、洁净、安宁、稳重的颜色;另一方面,由于老人体弱、心律减缓、视力减弱,一般宜采用浅色,如浅米黄、浅灰、浅蓝等,忌用红、橙、黄。红色会引起心律加速,血压升高。我家的装饰材料颜色就是以浅蓝和浅米黄为主。浅蓝给人以安宁感,能减缓心律,消除紧张。浅米黄给人温馨的感觉,有利于休息。  我把父母的卧房
期刊
一边是五颜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边是通体金黄、扇形的银杏树叶,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东西,在苏州姑苏区运河社区杨光明的手中,被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杨光明出生于1935年,今年80岁,他谈吐清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  退休前,杨光明在人民饭店宣传处工作,平时经常和书画打交道。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但是那时没条件,一直没能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杨光明进入老年大学,正式学习书画。  2006年的一个秋
期刊
瓷都景德镇,在老窑博览区那砖木搭建的古老坯房里,80岁的老艺人王炎生坐在“辘轳车”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着“辘轳车”,轮盘立时旋转起来,一块泥料在他的手中,瞬间就变成了一
期刊
莫要等到死后悲切  承德有位老作家叫郭秋良,数年前他和年纪相仿的几位老朋友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叫“生前友好协会”,隔些日子还就真的像回事地开次会,且无人请假缺席。不过会议内容也简单明了,就俩字:喝酒。  他们这些人都曾经历坎坷。“文革”后数年间,他们常以“生前友好”的身份去火葬场送故人。归来几人借酒聊解郁闷之心,有人就说,咱们思想解放一回吧,莫要等到将来给谁开追悼会时悲悲切切,折腾一早上,其实死者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