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辋川集》情感世界探微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辋川集》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隐居在辋川别墅期间所作,这部《辋川集》中的辋川诗是王维一生诗歌作品中成就较高的,这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完美呈现了中国水墨画的意趣“诗中有画”,这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理念值得我们后人悉心研习,《辋川集》二十首描绘了位于蓝田县内南辋谷内二十个小景点,同样也见证了诗人情感世界的起伏变化。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山水;情感
  作者简介:李永娇,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人,研究方向: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一、积极入世
  盛唐时期的王维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极盛繁华,国泰民安,他年轻时也曾有过雄心壮志,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但他后来仕途不顺即使纵情山水,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之时压在他心底的志向抱负仍然没有完全消散。他在辋川别墅居住期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在赞颂辋川的无限美景之时,王维的内心深处还压抑着一种对在朝为官的款款深情。如《辋川集》的开篇之作《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着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由宋武帝所筑的古城,这座城是武帝因为思念家乡而造。诗人站在孟城,叹息只有稀稀疏疏的枯木以及芳华不再的柳条,有种衰败萧索的氛围。然后又联想到古人和今人,今昔对比,一股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诗人此时体味到的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的孤独寂寞之感。
  王维心里积极入世的念头还没有熄灭,所以在看到日益走向衰败的朝政时,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的他身在辋川,即时人在游览那如画般美景,但还是有块石头压在他心底。于是乎他就把心里的这份苦闷寄托在诗歌中,如《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群鸟聚集在一起,来回飞翔,数目多得让人眼花,四周的崇山峻岭已然披上了秋的衣裳,一股淡淡的萧索气息扑面而来,由景而牵引出自己即将步入暮年的嗟叹。王维即时身处官场,也可谓“人在曹营心在汉”,唯有在大自然的山水怀抱中不时走走来消磨烦恼,心中愁肠百结。
  二、孤独避世
  王维向来与张九龄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张九龄在朝堂春风得意之时,王维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极高涨的,而当张九龄遭人暗算被贬斥时,王维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朝为官的种种心酸无奈,朝堂每日暗波涌动,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即便如此,他又没有完全弃朝政于不顾的勇气,也不愿同别人为伍,于是只能投身于山水,好暂时忘却那些令人不快之事。表面上是身体的逃避,实际上是内心的逃避。《漆园》就是王维内心世界的自叙:“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事物。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王维把自己比作了庄子,说明了自己隐居田园,是为躲避世事纷争,图个清静,而非自己孤傲不可一世。诗中最后两句诗人坦露出自己的处世之道,做个漆园吏一类的小官,也乐得隐逸于漆园,正好逍遥自在了。体现出他那时甘于淡泊、不愿与人相争的心境。面对风起云涌的官场态势,诗人不愿面对黑暗的官场于是便选择了逃避。远离纷争、喧嚣的辋川的确是个好去处,可以让诗人沉浸在天然去雕饰的山山水水中,虽然此时的王维并不能心无旁骛,心中还是被孤寂、忧愁笼罩。
  《鹿柴》更是“清迥幽渺,开前人未有之境界。”诗的第一句先写了一座空山里,荒无人烟,有一片密密匝匝长得极为茂盛的参天大树,给人以空寂幽深之感。夕阳西下,一小片落日的余晖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射在青苔之上。有了光线的照射本应给人温暖之意,但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幽深不见底的深林之中,这一缕缕光线反而使得这深林更加幽深,给人以沉郁之感。上述诗作的曾被很多人解读为王维为躲避政事的纷扰而选择归隐后的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其实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出世的不羁与洒脱。
  三、潇洒忘世
  王维由于对朝政的黑暗不满因而产生避世的想法,他在辋川居住的辋川别墅处于山环水绕的位置,能远眺被云雾缭绕的青山,清可见底的溪水,他的别墅已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并与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和谐相处。王维在这样清秀的大好河山中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欢欣和惬意,这里仿佛是与世隔绝了的世外桃源一样,与官场的勾心斗角显然是冰火两重天。
  在面对这造物主赐予我们的如镜花水月般的美景,各种扰人心智的烦心事都被束之高阁了,整日面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人的心情也不自觉地跟着晴朗了起来。看《辛夷坞》,长在山中的辛夷才刚冒出红萼,在生命的律动下好像只要轻轻一触碰就会破土而出,就会绽放。后两句写寂静空旷的山谷中远离纷争喧嚣,辛夷花默默地开放又静静的凋零,独自在这山间演绎着只属于自己的精彩。王维好似手中执了一支硕大的毛笔,运用泼墨山水画的技法,随意点染出辛夷花的轮廓和色彩,并从它的绽放和衰败中体味到人生的禅理。同时他也是带着感悟之心来赏玩辛夷花的,感受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加修饰的美。一人花开一人花落,这种潇洒不羁又仿佛是詩人自己的真实写照,“此诗可视为诗人追求超尘脱俗之精神境界的象征。”
  王维给自己营造的辋川世界,那里是他心灵的栖息地,一个能使他忘却烦恼、得到暂时欢愉和平静的乐土,这里同样也是他灵感的发源地。从他身上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这片乐土能让他在半官半隐的生活中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做不到万事万物都与自己无关,王维的内心世界还是蕴藏了丰富多彩的感情线路,他是一个既有积极入世的些许怅惘迷离,也有避世的寂寥无人知,当然还有忘世的痛快潇洒,他的诗歌中饱含禅理,而《辋川集》里诗人丰富多彩的情感表达就是我们了解王维情感心态的一个重要载体。
其他文献
宜府办函[2016]8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8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
摘 要:丘为和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以及祖咏交往深厚,彼此间常有诗歌的唱和。其山水田园诗在立意、风格以及技法上均与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征相近,因此可以说丘为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的一员,而且其山水田园诗具有“清幽”、“和平淡荡”的诗境。  关键词:丘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3  丘
摘 要:“雷池”一词有着悠远的传播历史,随着“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的广为流传,“雷池”一词本身的来源和代表的地点却一直纷争不断。本文通过查阅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出现的有关“雷池”的文献,结合训诂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原理,试图还原“雷池”一词的传播过程并最终确定“雷池”的地域内涵。  关键词:“雷池”;彭蠡;望江  作者简介:王巍(1991-),男,安徽安庆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2015
摘 要:呂好問,兩宋之際開封府人,呂希哲之子,居仁之父。其思想上受理學思想影響,曾與楊時齊名,又多受佛家思想滲透。一生仕途多舛,宋欽宗靖康年間才真正被召用,其著作多散佚,現僅存六篇奏議,通過對這六篇奏議的分析,可以進一步的了解好問其人與其政治理想。  關鍵詞:呂好問;奏議;忠君愛民  作者簡介:唐虹,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
摘 要:作为感伤言情诗的代表,《无题》诗与《绮怀》诗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接受前人和时代的影响,也以自己的创新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就影响力而言,《绮怀》诗不如《无题》诗,这与历史因素有关,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组诗的作者分属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个性、经历,因此在抒写情感方面各具其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和差异影响了后人对它们的接受。  关键词:李商隐;黄景仁;《无题》诗;《绮怀》
付费墙(Paywalls,或者Paid content model)是传统报纸对其在线内容实行有价阅读而建立的支付模式,和报纸提供商对其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的“准入”系统。当前我国纸媒的版权
摘 要:清代小说《红楼梦》折射了作者所属的时代特征,体现积极进步的思想倾向,同时,表露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打破传统的革新精神。当中意境更是层出不穷,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约翰·闵福德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 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语料,对比分析意境的处理。对于意境的翻译,译者应把握基本美学要素,必须尽可能地忠
摘 要:《隋唐演义》的创作者是清代小说家褚人获,这一著作对传统历史演义小说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而本文就简单的探讨了《隋唐演义》对历史演绎小说创作在体裁、主题以及人物塑造三个方面的创新,深入拓展小说的创作视角。  关键词:《隋唐演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2139(2017)-26-0-01  一、引言  《隋唐演义》历
摘 要:论文采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整理《唐诗三百首》中的颜色词,再与英译本中的相应选词做对比,探讨英汉两语中相近颜色词运用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唐诗;颜色词;英译;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杨喆俊,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一、东西方文化下的“颜色”  (一)
前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占领的沦陷区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家,像梅娘、袁犀、萧艾都是当时的青年作家,还有新起作家张爱玲,这些作家的作品到今日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而且取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