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实现了小学生德育工作的系统化、全面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三观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尤其是在网络社会影响下,更需要将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有效的融合,凸显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品德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提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具体融合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学业、父母教诲、升学等等方面的压力,及各种互联网游戏、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及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那么在日常品德教育中,如何将之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即成为每个教师、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可以分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班级班会、各类校园活动等,其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班级班会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首先在《道德与法治》中有很多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高的融合度。在具体融合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取小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件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则要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其次,在小学班会中主要以品德、行为养成等作为主要目标,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选择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内容的话题,在班会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由学生进行探讨,如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手机游戏、学业压力、消极情绪等,在讨论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日常教学中都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要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根据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那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设定更贴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生命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当然,在目标设定上也要具体,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各个方面进行衔接,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变化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能力,在品德知识学习中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對各种挫折与压力。
三、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突出学生体验
教学方法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很多的方法,这与知识性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此,在实践对比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探讨法,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有一定道德标准,学生群体中既有心理健康的学生,也有不健康的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才能提高认识,感受心理健康体验,在交流中共同形成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是心理实验法,即教师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在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内心情感,自动产生健康心理。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进步。例如:故事设计中选择父亲严肃的爱,母亲慈祥的爱等,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第三是演绎法。即从日常生活实际中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典型材料与故事,如与同学交流场景、与父母对话场景等,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这些事件中父母、同学、他人的心理变化,推动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产生。
四、在教学评价突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展,在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是在教学评价中摒弃传统以书面评价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对于出现行为失范和不良心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或者批评,以此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则可以发挥学生互评、教师谈心等方式的作用,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来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第三在评价主体上,相对于知识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将学生、家长都引入到心理健康评价中,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一生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奠基作用,所以该阶段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与身体素养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的涵养。对现行教育模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去审视、认识思想品德课程,不断优化内容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也面临着来自学校学业、父母教诲、升学等等方面的压力,及各种互联网游戏、不良信息的诱惑,而这些因素都极易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以及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欠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提出“以生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那么在日常品德教育中,如何将之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即成为每个教师、学校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内容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可以分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班级班会、各类校园活动等,其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班级班会是最常见的两种方式。首先在《道德与法治》中有很多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高的融合度。在具体融合中,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取小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件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则要根据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其次,在小学班会中主要以品德、行为养成等作为主要目标,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选择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内容的话题,在班会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由学生进行探讨,如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手机游戏、学业压力、消极情绪等,在讨论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日常教学中都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同样要有明确目标的指引。根据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那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需要设定更贴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例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生命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当然,在目标设定上也要具体,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各个方面进行衔接,面对这些生活中的变化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能力,在品德知识学习中正确认识自我,勇敢面對各种挫折与压力。
三、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突出学生体验
教学方法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很多的方法,这与知识性课程学习有着较大的区别。为此,在实践对比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更适合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探讨法,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有一定道德标准,学生群体中既有心理健康的学生,也有不健康的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才能提高认识,感受心理健康体验,在交流中共同形成心理健康知识。其次是心理实验法,即教师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在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内心情感,自动产生健康心理。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进步。例如:故事设计中选择父亲严肃的爱,母亲慈祥的爱等,让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约束,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第三是演绎法。即从日常生活实际中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的典型材料与故事,如与同学交流场景、与父母对话场景等,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体会这些事件中父母、同学、他人的心理变化,推动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产生。
四、在教学评价突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展,在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是在教学评价中摒弃传统以书面评价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对于出现行为失范和不良心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纠正或者批评,以此引导学生心理发展。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则可以发挥学生互评、教师谈心等方式的作用,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来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第三在评价主体上,相对于知识性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将学生、家长都引入到心理健康评价中,进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确保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一生成长与发展都具有奠基作用,所以该阶段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与身体素养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的涵养。对现行教育模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去审视、认识思想品德课程,不断优化内容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