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错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课程国语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单一、被动、他主学习转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地学,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实践教学分析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教法
一、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与应用”模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和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有价值的提问(主要指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有位数学教师讲授“相遇应用题”这一节课时,创设了如下导课情景:通过某一事项(庆贺)激起学生热烈鼓掌,然后教师边问、边答、边板书。“鼓掌也很有学问,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板书为
进而教师提出“现有两列火车,一列从北京驶向武汉,一列从武汉驶向北京,他们同时相对发车,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在什么地方会怎么样?”学生回答他们会在途中相遇,而导出所要学习的课题:“相遇应用题”,并板书课题于黑板上。这种导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吸引住,并迅速点题。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生由于年龄、情感、意志、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刀切,应该有不同阶段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纪的升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自主性有了发展,依赖性逐步减弱,初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要视年级的不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尽管学生有依赖性,但绝不能包办代替,要尽可能让他们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以后的独立做好铺垫。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习不是把学生当做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现代数学过程最根本的存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要大胆放手,更多的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关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全过程,而且参与要多样化。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通过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可能设计出六种方案:①两边相等;②两角相等;③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④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⑤高线和中线重合;⑥两腰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探讨,学生还能找出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讲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于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习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例如,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 am÷an=am-n(m>n,m,n∈N)的证明。就证明方法而言,有以下几种处理。
方法一:因为105÷103=100=102
25 ÷23=4=22
a5 ÷a3=a2,一般的有am÷an=am-n(m>n,m,n∈N)
方法二:由冥的定义
这三种处理方式中哪一种适合于教学呢?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对应的讲授方式。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
例如,课堂上,鼓励学生把尚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请组内或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上台做“小老师”。大胆讲清自己的思路,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台下的学生有一种的新鲜的感觉。带着“看你讲的,我能不能听懂,我来评价一下你讲得好不好,对不对的心理听课, 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增加了分析的能力”。此时,教师不仅要当好虚心求教得“学生”,又能做好导演工作,及时加以启发、点评、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与讲解,调整好课堂的学习气氛,避免出现“你讲你的,对了与我无关,错了我也不管”的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班集体的气氛达到促人奋发,紧张而不失热烈。
【关键词】新课改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教法
一、通过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与应用”模式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和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够独立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通过有价值的提问(主要指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
例如,有位数学教师讲授“相遇应用题”这一节课时,创设了如下导课情景:通过某一事项(庆贺)激起学生热烈鼓掌,然后教师边问、边答、边板书。“鼓掌也很有学问,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思考”。板书为
进而教师提出“现有两列火车,一列从北京驶向武汉,一列从武汉驶向北京,他们同时相对发车,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在什么地方会怎么样?”学生回答他们会在途中相遇,而导出所要学习的课题:“相遇应用题”,并板书课题于黑板上。这种导课,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吸引住,并迅速点题。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生由于年龄、情感、意志、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实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不能一刀切,应该有不同阶段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强,中高年级学生随着年纪的升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自主性有了发展,依赖性逐步减弱,初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时要视年级的不同,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主从关系。尽管学生有依赖性,但绝不能包办代替,要尽可能让他们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以后的独立做好铺垫。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学习不是把学生当做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现代数学过程最根本的存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要大胆放手,更多的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做到七个让,特征让学生观察,规律让学生发现,学具让学生操作,算理让学生讲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推导,难关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学习全过程,而且参与要多样化。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节,教学伊始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三角形,通过实物操作找出判定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激疑求思,让学生设想添加什么条件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可能设计出六种方案:①两边相等;②两角相等;③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④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⑤高线和中线重合;⑥两腰上的高相等。通过进一步交流探讨,学生还能找出证明自己设想的不同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克服了以往学生只求“师”不求“思”当忠实“听众”的不良习惯。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讲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于及时的关注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习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例如,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 am÷an=am-n(m>n,m,n∈N)的证明。就证明方法而言,有以下几种处理。
方法一:因为105÷103=100=102
25 ÷23=4=22
a5 ÷a3=a2,一般的有am÷an=am-n(m>n,m,n∈N)
方法二:由冥的定义
这三种处理方式中哪一种适合于教学呢?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选择对应的讲授方式。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时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吸引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堂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
例如,课堂上,鼓励学生把尚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请组内或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上台做“小老师”。大胆讲清自己的思路,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台下的学生有一种的新鲜的感觉。带着“看你讲的,我能不能听懂,我来评价一下你讲得好不好,对不对的心理听课, 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增加了分析的能力”。此时,教师不仅要当好虚心求教得“学生”,又能做好导演工作,及时加以启发、点评、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与讲解,调整好课堂的学习气氛,避免出现“你讲你的,对了与我无关,错了我也不管”的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班集体的气氛达到促人奋发,紧张而不失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