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情感教育长期得不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有的重视,从而造成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现偏颇,进而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与情感教育的关系,以及情感教育的内涵、作用、和如何细化情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情感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细化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47-02
  
  一、情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新时期,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社會转型期,人们的思想经历着巨大变化,从而使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在思想上产生矛盾。他们一方面期望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和谐世界。另一方面又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人对事往往带有只重利益,不讲诚信的倾向。
  第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往往觉得自己是时代的宠儿。他们期望有最大限度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但由于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很大落差,他们觉得情感上受到了伤害。导致对周围事物的失望情绪和不信任感增强。不知道什么是该相信的,什么是不该相信的。最后就凭感觉判断是非、凭感觉做事。或者做事前根本不判断是非,想做就做。有的甚至抱着报复心理,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做。
  第三,网络时代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但网络信息传递极快的特点,使大学生本就不太稳定的心态,变得更加冲动、盲从。一些别有所图的人常常会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给大学生的身心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有的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有的学生甚至把网上一时流行的语言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还有的学生沉迷网络,不愿再回到现实中来。其实大学生之所以对网络情有独钟,笔者认为这正是情感缺失的一种表现。他们要从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精神上缺少的那一部分。
  第四,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每天围着书本转,使父母和孩子本身都长期忽视了情感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大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情感天平出现倾斜,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大部分都与大学生的情感缺失有关:就像上面所说,有些学生稍有挫折就出现情感失衡,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学生不知情感应如何宣泄,就到网络中寻求安慰;甚至有的用报复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还有的只重利益不讲诚信,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其实却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这些问题,因其产生原因各不相同,因此看起来似乎彼此之间毫无联系。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其实都源于学生自身过于脆弱。再进一步说,就是由于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忽视了对孩子情感方面的教育,导致现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方面情感过于强烈,而另外一些方面又有不足,所以稍稍受到外界刺激就会产生倾斜。
  二、情感教育的意义及以往德育工作的弊端——忽视情感教育
  如前所述,高校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问题,主要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长期忽视情感教育造成的。就像以前对于性教育,我们经历了从回避到半遮半掩的提出,再到大张旗鼓的宣传。凡事都有个过程,而情感教育还仅仅处在不被重视的阶段,甚至可以说是未被认识。这与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实践是分不开的。
  在以前的教育模式下:
  一方面,在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空洞的说教,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平衡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从而阻碍了学生道德的养成。从小学到大学,思想政治课被看作学生“思维休息课”,思想政治课就是背条条框框,衡量标准就是“分数”,从而导致记在学生脑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实践中,动辄“抓典型”,“树榜样”,大张旗鼓地以宣传鼓动的方式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不能否定,适当的示范引导是必要的,但是做的过了就会事与愿违。学生不但没有真正受到教育,反而学会了敷衍和走形式。而学生希望得到情感满足的愿望根本得不到重视,更无法得到满足。这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忽视了教育对象个人情感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只有“教”而没有“养”,无法使教育对象具备真正的“教养”。“养”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养成良好的情感行为习惯,就会使“习惯成自然”,使教育对象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能够自如地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情感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觉悟,从而使其做到自觉、自得、自省,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谛。但这些都类似于软约束,教育者没有确切的标准尺度去把握、监督。因而也经常被忽视,甚至回避。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误区。大学生道德意义的获得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追溯到青少年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他们道德意义获得的最直接的来源,是整个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家庭教育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孩子情感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些出于良好的愿望,却导致不良结果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即成为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溺爱型”,“高压型”,“放任型”,家风家德不正,家庭破裂,缺陷家庭等,这些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对情感教育的长期忽视,阻碍了学生情感能力的正常发展,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情感缺失现象,最终演变为社会道德问题。对于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他们情感方面的能力有的已经成型,而有的正在形成。因而作为一名在高校中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老师而言,重视情感教育,并想方设法细化情感教育,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其养成完善的情感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如何细化情感教育——提升高职院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一)教师情感的对学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加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
  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也更加热烈。
  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重视美育的陶冶作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历来受到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重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不断思考,努力开辟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新途径
  首先要抓住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
  其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性的社会情感。活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满关爱的社区,和谐稳定的校园都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良性健康的情感。
  另外,拓展情感教育的新途径还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家校配合等方面考虑,真正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我们已经走了太多弯路。但如果现在能把情感教育真正重视起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言传身教。并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细心、耐心、真心和不懈地坚持去对待我们可爱的学生。笔者相信,我们必然会在学生和自己的情感发展历程中留下难忘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牟威.当代大学生情感特征及其教育方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闫丽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
  [3]范美香.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情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01).
  [4]任伟,李国良.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
其他文献
摘 要:微博作为自媒体,甫一亮相就以内容的微小性、传播的移动性、转发的便捷性以及交流结构的开放性等优势吸引粉丝热捧。广西新闻网敏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审时度势,以今年“两会一节”为契机,在丰富的全媒体直播经验基础上,联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搜狐微博,首次推出微观“两会一节”大型直播互动平台系列活动,借携手微博之机,探索媒介融合新模式,寻求共赢。  关键词:微博;媒体融合;内容为王;传播力;
期刊
摘 要: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临着很多困境,其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泛化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声称审美文化的泛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深度的削平和诗意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平民化有助于打破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文化壁垒的角度思考这一泛化的必然性和进步的意义,并以一种辩证的视角提出泛化后可能会引起真正的理想化的观点。  关键词:审美;泛化;辩证;理想  中图分类号:G206.2
期刊
摘 要:教学论发展至今,教学理论渐渐地演变成不夹杂丝毫的感情。怀特海高扬了审美直觉的大旗,给教学论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物质性和功利性的理念抢占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变得麻木从而不自觉地放弃了对的生命中美好的精神领域的向往,教育理论研究者应该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创造与更新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以致理论建构者所
期刊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滨州市城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目前城区居民有一定的体育意识,实物型消费水平较高,且体育消费动机较明确,居民体育信息获取渠道交为广泛,受收入等因素的限制居民参与性消费水平参差不齐,观赏性消费水平不是很高;通过对居民体育消费的动机与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合理的引导消费,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中等发展中城市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大众体育;体育消费;
期刊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当今和未来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获得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如何使人员成为人才,人力成为资本,人力资本成为竞争优势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则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发展的关键。为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和提升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企业;竞争优势;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2
期刊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正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上,主要侧重于法律方面。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对正义问题的解答则体现在最后的“自由王国”中。在这两种不同正义观的解释中,亚里士多德主要侧重于“衡平”的思想方法和城邦的至善生活上,而马克思则侧重于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上。尽管这两种不同正义观,在手段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认识正义和实现正义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
期刊
摘要: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公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锡山区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其客观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试图对新形势下政府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作出初步勾画。  关键词: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民生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052-0
期刊
摘要:荷兰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得维尔1720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成为现在某些群体高消费、炫富的理论依据。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应如何重视和调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问题,既要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也要看到需求不足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萨伊法则;DPI;基尼系数;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0-0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089-0
期刊
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方玉润的观点,从《诗经》的意象本身、远古时代的婚恋观及“会男女”古俗三个方面进行反驳,阐释出《召南·摽有梅》纯真朴实的爱情主题。  关键词:《召南·摽有梅》;婚恋观;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61-0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当西方文学
期刊
摘 要:如今大学数学教育分科教学和脱离实际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原因。本文受陈建功先生的教育思想的启迪,分析了高等院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目的,我们认为现在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数学教育的原则,削弱了数学的工具作用。虽然综合数学的教学模式相对分科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由于现在对综合数学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