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计算错误很多都是因为粗心造成的,可是学生似乎很难克服粗心这个毛病。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计算的正确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考方法和正确的数学习惯。
小学数学运算不过关,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人可能正是因为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错误,失去了关键的几分,使自己痛失升入大学的机会。由此看来,算得对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影响计算正确率的原因是粗心,不是不会做。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粗心,有的人细心呢?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出现计算方面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做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到,疏忽了题中的个别细节,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1、数字看错。
这些粗心的原因在于做题目时过于仓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将题目从头到尾的看仔细,他们只是一味的想早点完成作业也因此不顾一切对与错。这种失误最容易出现在那些平时成绩好而且脑子特聪明的“数学天才”身上。这些学生正因为“好”就拼命的在及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哪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连数字都看错还想做对题?所以我们以为粗心只会光顾个别差的学生的想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它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扎实而消失,他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犯的毛病。所以千万别忽视我们身边的这些小错误。
2、偶而失误 。
如:上下行数字看错、忘了点上小数点、数错小数点等等。这类错误出现的情况不多,很个别。它和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时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使思路断裂造成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又注意着其他的事情,那么他在这一刻粗心的可能性最大。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如有外来因素打搅了他原有的思维路线,就有可能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就像被剪断的绳子,即使能够接上去,还是有个结,这个结就有可能造成粗心大意。
3、计算失误 。
这是所有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数学的计算无非就是加、减、乘、除的运算。他们并不是不会算,而是不能够在繁琐的计算中正确的、仔细的进行运算。如果让出错的学生重新做一次,结果都是正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心理作用。一些学生常在计算上出错,因此一碰到计算就会心虚害怕,担心自己会粗心,这样反而错的更多。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学生对待计算题的过程大都是:先看题目的数字多少,再看计算难易,然后再调整自己的心情。一些心浮气躁的孩子一看到那些繁琐的数字便“未做题就先弃题”,这样自然算不好,所以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态是做题时的心理基础。作为老师应当时常指导学生别去在意他们手中题目的难易程度,而要学会耐心的仔细解题,鼓励他们增加信心,尽量做到一次就算对。
(2)、缺少仔细。当学生看到简单的计算定是心花怒放,这就可能使他犯错。他觉得这些小题目没难度,给他做太低估他的智商,于是还没将数字看仔细就已下笔计算,这样就使得他在第一次计算时就出错,即使是做好以后检查他也会忽略这道题,只有当别人指出来以后,他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并不是说不知道怎么算,而是当他们看到比较相近的数字,就凭经验自定义计算方法,比如:看到“多”就自定义为加法,看到“少”或“剩下”就自定义为减法,看到2和4就自定为乘法等等。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读题不仔细,看到这类题目就自动混淆,所以学会算还不够还得学会用得对。
(3)、随意口算。这种错误原因主要是怕麻烦,有的学生宁可做在哪儿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口算,也不愿拿出稿纸进行几秒钟的笔算,结果还常以计算失败告终。口算是看不到思维过程,所以对于小细节的地方容易忽略,像借1、进1等最容易出错。所以,进行必要的笔算还是很重要的。
粗心大意的学生很多的,但是又各有不同。粗心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因为人本身就是个不定因素,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粗心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学生粗心的习惯。
1、强调学生每次计算都仔细检查。首先,在他们每一次做题时,尽量迫使其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并且多读。然后,开始做题,做题时速度也放慢。然后,进行检查,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验算。在整个过程当中,慢很关键,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也就做到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就能够将他们毛躁的性子平稳下来,仔细做题。
2、常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干完自己想干的事,事先就说好,学习时就不允许他们有什么借口开溜。然后,监督其静心学习,一直等所有的功课都完成,他的任务才结束。刚开始这样做时,需要老师或家长在一旁监督,时间久了学生自会比较出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从而改变他们三心二意的坏习惯。
3、让学生加强训练。这主要适用于计算常出错的学生,对于在其他方面不足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题型的多样性要求学生不断的加强训练。因此我提倡计算就要多练、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我的方法是每天利用最后一节数学课快结束的几分钟针对不同学生让其认真做5-10道计算题,要求必须一次做对。当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个重要环节,计算中比较简单的部分通常采用口算的方法或简便运算。到高年级数字渐渐繁琐,计算难度也加强了,笔算渐渐代替了口算。可是,有大部分学生嫌它麻烦,经常用口算来解决问题,结果常常“欲速则不达”。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草稿本,再简单的题也要利用草稿纸进行笔算,这样学生就能看到自己的计算过程,直观清晰,在结束计算时还可检查,避免出现错误。值得一提的是,排在草稿上的字也有它意义重大的一面,字迹端正清晰的,失误就少;相反,字迹越草越乱,出错的概率就会越高,有的更是因为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或者不认真仔细,结果原本算正确的答案却抄错了,让人痛心。计算到最后就是验算,但多数学生没有这种习惯,计算完了就往一边丢,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所以强调学生进行验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总之要想让学生永不出错很难,甚至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该放弃,争取将这些让学生惋惜的过失减到最低。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长期性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好方法。
我所说的是平日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这些错并不是错在不懂的问题上,全是粗心。在对于粗心的看法,各个老师都有不同的观点。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仔细认真,学着找粗心,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老师别放松,学生哪怕出一点小小的差错,也要及时提醒他们,作业要仔细,千万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细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够得各位同行教师的认可和评定,以来教好我们的学生。
小学数学运算不过关,不仅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还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人可能正是因为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错误,失去了关键的几分,使自己痛失升入大学的机会。由此看来,算得对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影响计算正确率的原因是粗心,不是不会做。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粗心,有的人细心呢?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出现计算方面的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做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到,疏忽了题中的个别细节,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1、数字看错。
这些粗心的原因在于做题目时过于仓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将题目从头到尾的看仔细,他们只是一味的想早点完成作业也因此不顾一切对与错。这种失误最容易出现在那些平时成绩好而且脑子特聪明的“数学天才”身上。这些学生正因为“好”就拼命的在及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哪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连数字都看错还想做对题?所以我们以为粗心只会光顾个别差的学生的想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它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扎实而消失,他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犯的毛病。所以千万别忽视我们身边的这些小错误。
2、偶而失误 。
如:上下行数字看错、忘了点上小数点、数错小数点等等。这类错误出现的情况不多,很个别。它和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时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造成这类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注意力的分散,使思路断裂造成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做题的同时又注意着其他的事情,那么他在这一刻粗心的可能性最大。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如有外来因素打搅了他原有的思维路线,就有可能分散他的注意力。这就像被剪断的绳子,即使能够接上去,还是有个结,这个结就有可能造成粗心大意。
3、计算失误 。
这是所有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数学的计算无非就是加、减、乘、除的运算。他们并不是不会算,而是不能够在繁琐的计算中正确的、仔细的进行运算。如果让出错的学生重新做一次,结果都是正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心理作用。一些学生常在计算上出错,因此一碰到计算就会心虚害怕,担心自己会粗心,这样反而错的更多。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学生对待计算题的过程大都是:先看题目的数字多少,再看计算难易,然后再调整自己的心情。一些心浮气躁的孩子一看到那些繁琐的数字便“未做题就先弃题”,这样自然算不好,所以始终保持着一份平静的心态是做题时的心理基础。作为老师应当时常指导学生别去在意他们手中题目的难易程度,而要学会耐心的仔细解题,鼓励他们增加信心,尽量做到一次就算对。
(2)、缺少仔细。当学生看到简单的计算定是心花怒放,这就可能使他犯错。他觉得这些小题目没难度,给他做太低估他的智商,于是还没将数字看仔细就已下笔计算,这样就使得他在第一次计算时就出错,即使是做好以后检查他也会忽略这道题,只有当别人指出来以后,他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并不是说不知道怎么算,而是当他们看到比较相近的数字,就凭经验自定义计算方法,比如:看到“多”就自定义为加法,看到“少”或“剩下”就自定义为减法,看到2和4就自定为乘法等等。这类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读题不仔细,看到这类题目就自动混淆,所以学会算还不够还得学会用得对。
(3)、随意口算。这种错误原因主要是怕麻烦,有的学生宁可做在哪儿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口算,也不愿拿出稿纸进行几秒钟的笔算,结果还常以计算失败告终。口算是看不到思维过程,所以对于小细节的地方容易忽略,像借1、进1等最容易出错。所以,进行必要的笔算还是很重要的。
粗心大意的学生很多的,但是又各有不同。粗心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因为人本身就是个不定因素,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粗心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学生粗心的习惯。
1、强调学生每次计算都仔细检查。首先,在他们每一次做题时,尽量迫使其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并且多读。然后,开始做题,做题时速度也放慢。然后,进行检查,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验算。在整个过程当中,慢很关键,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审题方法,一旦习惯,那么仔细审题也就做到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加快做题速度,就能够将他们毛躁的性子平稳下来,仔细做题。
2、常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干完自己想干的事,事先就说好,学习时就不允许他们有什么借口开溜。然后,监督其静心学习,一直等所有的功课都完成,他的任务才结束。刚开始这样做时,需要老师或家长在一旁监督,时间久了学生自会比较出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从而改变他们三心二意的坏习惯。
3、让学生加强训练。这主要适用于计算常出错的学生,对于在其他方面不足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计算题型的多样性要求学生不断的加强训练。因此我提倡计算就要多练、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我的方法是每天利用最后一节数学课快结束的几分钟针对不同学生让其认真做5-10道计算题,要求必须一次做对。当然,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个重要环节,计算中比较简单的部分通常采用口算的方法或简便运算。到高年级数字渐渐繁琐,计算难度也加强了,笔算渐渐代替了口算。可是,有大部分学生嫌它麻烦,经常用口算来解决问题,结果常常“欲速则不达”。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好草稿本,再简单的题也要利用草稿纸进行笔算,这样学生就能看到自己的计算过程,直观清晰,在结束计算时还可检查,避免出现错误。值得一提的是,排在草稿上的字也有它意义重大的一面,字迹端正清晰的,失误就少;相反,字迹越草越乱,出错的概率就会越高,有的更是因为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或者不认真仔细,结果原本算正确的答案却抄错了,让人痛心。计算到最后就是验算,但多数学生没有这种习惯,计算完了就往一边丢,常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所以强调学生进行验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总之要想让学生永不出错很难,甚至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该放弃,争取将这些让学生惋惜的过失减到最低。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长期性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好方法。
我所说的是平日作业中常出现的错误,这些错并不是错在不懂的问题上,全是粗心。在对于粗心的看法,各个老师都有不同的观点。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仔细认真,学着找粗心,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老师别放松,学生哪怕出一点小小的差错,也要及时提醒他们,作业要仔细,千万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认真细心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几年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够得各位同行教师的认可和评定,以来教好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