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个座位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班上突然转来了一位新同学,教室里原本一直六行八列共48个的齐整座位因为增加了一套桌椅而变成了一角突出的造型。因为还没有编排座位,孩子们各自随意坐着。
  走进教室,我第一眼就看到小胡坐在第一排的一个位子上。他可是班上数一数二的高个子,一年级的时候,他几乎都是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不过他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接受能力又强,一直让我比较省心。
  他为什么会选择坐第一排?我来不及细细思考,就立马投入到紧张的开学工作中。同时,我也在脑海里开始思考这学期的座位编排。头疼的是,让谁单个坐呢?孩子们或许都没有意见,家长会不会误解呢?毕竟,调皮或话痨孩子独占教室一角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特殊座位的存在也是对老师育人技巧的一项考验。
  但我始终觉得,越是爱捣蛋的孩子,还越是不能予以这样的待遇。虽然也有家长常常说:“老师,我家娃上课爱讲小话,你就让他坐前头,一个人坐,看他和谁讲话去。”但事实却是,这一招根本不能改变孩子爱讲小话而不认真听课学习的不良表现——他或许真的不和其他人讲小话了,但他会自个儿走神,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依然“两耳不闻讲课声”。
  怎么办?无奈之下,我把这一棘手的问题甩给了新来的搭档,也就是新来的班主任。在她重新编排好座位之前,我就暂且按开学时的临时座位上课了。我唯一的举动是,在小胡旁边放了一张空的课桌,并对全班同学说:“这张是老师的座位,只是朝向和你们的不一样。我以后也要把自己的书本放在课桌上,小胡就是老师的同桌了。”
  小胡惊叹一声:“啊!我跟老师同桌啊!”他一副不知是喜是忧的表情,其他同学都只是笑了笑。这样,50套桌椅也算齐整,至少看起来没有一张是落单的了。
  连续两三天,小胡都还挺乐意,除了在我布置两人一组活动时他会来问我:“老师,那我和谁一组啊?”其他时间里,他都状态良好,和过去一样,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并没有因为少了同桌而有半点落寞,也没有因为老师总在他的身边而呈现出任何的忸怩之态。
  考虑到他个子实在太高,坐在第一排肯定会遮挡住后面同学的视线,尤其他还是在教室中间一大组的第一排;于是我发信息催促班主任尽快编排座位,并把男女生人数也报给了她。她立即就答应了。
  第二天我进教室时,座位明显调换过了。孩子们由矮到高,男女搭配,依次排列,很是鲜明。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用目光搜寻着小胡的身影,这个家伙,是不是又恢复到了稳居教室后排的命运呢?咦,奇怪?最后一排居然没有看到他。
  再一扭头,视线往教室一旁的角落扫去。呀!他居然还坐在第一排,只是身边没有了我之前与他凑伴的“同桌之桌”,他成了全班唯一的单人座。当然,因为是教室最边上的一组,他自然也没有挡住谁的视线。看样子,他挺满意这样的安排,脸上正灿烂地笑着呢。
  看到班上并没有出现那种超级调皮的学生被“特殊照顾”的情况,我一颗悬着的心也算放下了,暗暗佩服搭班老师的明智之举。但同时,我似乎也发现,小胡同学是真的喜欢坐在第一排,哪怕是孤独点,没有同桌,他也不介意。
  几天后,小胡姥姥的一番言论证实了我的发现。一天下午,我刚走出校门就遇上了几位来学校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家长。小胡姥姥笑容可掬,热情洋溢地告诉我,小胡同学近日可高兴了,每天回家都会念叨老师的好,还特别感慨地总结了坐在第一排的心得:原来,坐在第一排这么好啊!可以这么近地看着老师,可以听着老师的声音就在自己耳边响起,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师作为同桌的存在,再加上老师有意无意间翻翻他的书——这些都是莫大的荣耀、无上的幸运啊……
  一番讲述听得我忍不住也笑了!孩子的世界真是单纯,一点点的不同于以往的体验也让他这般有感触。看得出,他是个感性的孩子。但,我其实还想说,他是个需要有更多爱的孩子。
  小胡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都是知识分子,但都一心扑在事业上,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在出差。小胡从小经由姥姥精心教育,虽然身体、个人素养、品行都算优良,但总归还是渴望父母更多陪伴的吧——我始终这样觉得。
  我这也才想起,去年一年级的时候,有一阵子,他总爱在课上插嘴,我刚说完上句,他立马就接下句,同学违纪受批评时他也要跟着起哄。数学老师也觉得他课堂上的表现不如从前。我私下一询问,他的回答竟是:我也想坐到第一排,在老师眼皮底下,被老师盯着,因为谁谁谁就是因为好动、话多、爱做小动作被调到第一排了,所以我也效仿。
  这样的回答让我们老师都哭笑不得,原来他是装调皮想博得老师的关注啊。向来学生求表扬、求夸赞的情况见怪不怪,还是第一次看到像他这样学业优秀的孩子求批评、求调离的。这是有多渴望被老师“看见”啊!
  冷静下来想想,教室里类似于这样的孩子仅仅只小胡一人吗?很多那些违反纪律、扰乱课堂的孩子,其真正的心理不就是渴求被同学、老师“看见”,而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吗?既然不能以优秀的成绩、优异的表现来引人注目,那就以破坏课堂的举动来展示自己吧……
  比起过去六七十人一个班的情形,现在每班不足50人,我们作为老师已经深深感到欣慰了。至少,我们确实能多一些精力去“看”每一个孩子了。但,相比孩子內心的需求,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一直缺乏,所以深切渴求。而孩子缺乏关注与爱的根源在哪里?一个自小未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爱的孩子能从老师这里得到弥补吗?显然不能。解铃还须系铃人,真切地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一出生就得到充分的爱。只有童年被爱充盈的人,才会一生都不缺爱。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第一小学)
  (插图:珈    铭)
其他文献
异于一般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生活的人,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是那种罕有的类型:他人生中发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几乎都是听命于他心灵的召唤,而并不是依据外部设定的种种结果。仿佛他内心有个自己的庙宇,住着自己的神明。那神明平日神秘蛰伏,无须专意供养——或者说,神明以萨尔加多的日常生活为供养——但在某些时刻却会现身,用只有萨尔加多才能听到的默语,指引他要走的路。那是一种比传统还要清晰、比父辈还要权威的声音,
期刊
[一]  我特别强调,“直接的德育”不能没有,但从操作层面上说,我认为“直接的德育”不应该是我们的“常规动作”,最有效的德育应该是间接的和隐性的——我将其称作“了无痕迹的德育”。  今天,我想着重说说“间接的德育”。  如果说,“直接的德育”是明确告诉学生“我在教育你”“我在引导你”,那么,“间接的德育”则是不让学生知道教育的意图,而对学生施加影响。二者共同之处,是教育者都有明确的教育自觉、教育主
期刊
一、父亲的老师  上课铃早已响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都在埋头苦读。班主任杨老师正端坐在教室门口的椅子上,批改作业。只见他低着头,作业本放在交叉架起的大腿上,一只手扶着作业本,另一只手拿着红笔,聚精会神地批改着,一只脚刚好不偏不倚“封锁”住教室的门。  一个迟到的男孩站在门口,涨红了脸,他怯生生地对门口的杨老师说:“老师,让我过去……”可是杨老师并不抬头,依旧盯着作业本。男孩就这样尴尬地站在原地,
期刊
当年生产队,船是大农具,派大用场。罱泥或運肥,活重且脏,多用水泥船。  那是20世纪70年代,我年少。生产队的农活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仿佛没停歇。  农忙自然忙,农闲则“兴水利,广积肥”,生产绝对大于生活。  把船摇到河中央,用长竹篙泊定。立于船两边,一边一人,两个壮劳力,左右开弓罱起河泥。这是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还需要彼此默契,否则船不稳,打歪,劲使不上。  “罱”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罱泥用
期刊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去认识世界。”问题是学生实现数学语言交流的逻辑起点,有了合适的问题,就有了数学交流的“突破口”,也就有了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关节点。发挥教学过程中数学语言的功能和优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如何引导
期刊
我们的办公室在三楼,空间狭小,却挤满了十二张办公桌、十二张办公椅和一个高而宽的储物柜。每次我们从办公室走过,都要起身移动椅子留出一些空位,然后才能侧身而过。  叶老师和何老师常常来得最早,他们仿佛每天都在比赛。“我这个人喜欢热闹、贪玩……”那个能量爆棚、总是撸起袖子、双手高高扬起的人是叶老师。他好像随时准备大显身手。他的头总是侧着抬起,保持着傲视一切的气势,他并不高大的身体仿佛潜藏着无穷的能量。他
期刊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精神素养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保持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克服职业倦怠,努力做一名幸福的老师,快乐教学,成为学生期待的追梦人。  塑阳光心态,做幸福的追梦人。现在,有部分教师总喜欢把自己同其他行业
期刊
近来拜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语言饱满,文字中流露的内容和思想,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吴非老师是位能说真话、敢说实话的人,我们很欣赏他的单纯与勇敢。作为一部著名的教育专著,《致青年教师》提醒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其实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重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一、装着学生,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
期刊
“一定要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负这大好的青春年华。”“潜心教学,专注成长,成为像谁谁那样的名师!”刚刚从师范毕业走到教学工作岗位的人,多是会带着这样的憧憬和目标的,我亦然。但时光也会很残酷地证明:大多数人都在日复一日的机械重复中弄丢了曾经的梦想,迷失了最初的方向。我也不例外。  2015年暑期开学前,镜子里那张已经不再年轻光亮的脸庞,那隐有白丝浮现的鬓发,让我在惊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冒出了一身
期刊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醫生开药方。”入冬以后,萝卜成了菜市场上的主角,圆的、扁的,应有尽有;红的、白的、青绿色的,颜色各异。  不同颜色的萝卜,就像衣装不同的女人,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味道。  红皮萝卜像骄傲的“小公主”,脾气有点“冲”,喜欢被宠着的感觉,驯服它需要猪肉的滋润,还要姜、蒜的伺候,小火慢炖,才能品到它的绵柔甜香。  白萝卜像村姑,衣着朴实,性情温和。腌制、清炒、炖煮,怎么弄都有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