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氧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高效的有层次的呈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我们备课和授课的关键。在本文中我们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详细的介绍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并重点突出学生实验,养成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而且通过实际课堂反应,学生掌握程度较好。
关键词:氧气;教学设计;实验;合作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知道和认识,如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一般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等,并且通过这些已有学习内容的积累,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1],通过小组进行的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有助于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科学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2]。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的关键,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因此,本文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校初二年级已经开设化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的目标。氧气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为混合物后首次接触到的物质,基于学生之前知识水平认为氧气能帮助燃烧和供给呼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准确的认识氧气的性质,以及由此性质决定的用途,最终准确的获得化学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同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实验中培养的目标也是十分重要。因此,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设定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思考能力这两方面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培养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本方面设定了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的三方面目标[5]。
二、教学过程的完成
(一)随堂提问,复习巩固
基于布置的预习内容和学生对氧气一般物理性质的了解,首先进行随机课堂提问,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测,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的既有知识中知道物质的性质有两种,分别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很容易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即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实验,自主探究
在本堂课中我们选取教材31页中蜡烛燃烧和铁丝燃烧的两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进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际操作。首先蜡烛作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学生对蜡烛的燃烧有一定的认识,并不会产生陌生感,从而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在氧气中一样吗?促进对氧气化学性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中,需要教师强调蜡烛需要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要缓慢的伸入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铁丝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是在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有些同学甚至认为铁丝不能燃烧,所以在进行学生实验时需要教师做好实验步骤的讲解,如坩埚钳的使用,铁丝的形状以及如何缠绕火柴等操作,在进行明确的讲解后,我们选取了几名操作正确的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用坩埚钳夹持铁丝的操作,并模拟了插入氧气瓶中的操作,全班同学进行观摩学习。在进行学生实验时,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好奇和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在充分的了解两个燃烧实验的操作后,首先组织进行蜡烛燃烧实验,并布置课堂任务,即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写在笔记上,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观察不同小组的实验进度,并对实验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进行组内讨论,对每个人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小组内结论并进行汇报,教师通过听取不同小组的现象反馈,引导学生使用化学语言进行现象的规范描述。
在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有些小组成功的看到与教材相符的实验现象,但是有些小组并没有,这时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重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在实际操作和视频中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组内的总结成果,教师进行引导并最终呈现出规范的描述。由此,通过成功亦或是失败的实验,学生对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一次成功的,所谓实验需要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并最终得到可以重复的可验证的实验成果。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的观察,可以归纳出氧气的一般物理性质,通过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化学性质的观察、比较、归纳,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我们以学生实验作为载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多姿多彩,又对氧气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日后二氧化碳内容的学习。
综上,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并不代表着教师全权讲授,也不是学生完全自由探索,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起来的过程。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失败的实验,不断积累经验,养成实事求是、积极思考的科学品質。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中较好的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化学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对日后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发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实验教学新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6):56-58.
[2]郑海鹏,梁秋婵,陈博.基于HPS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以“氧气”课题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02):57-60.
[3]孟献华,吴倩,倪娟.基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的论证式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为例[J].化学教学,2018(11):41-46.
[4]吴丽莹,林世威,佟文宇,历晶,韩阳.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29-230.
[5]罗浩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氧气性质教学设计的思考[J].学周刊,2018(16):67-68.
作者简介:杨姝(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二级教师,化学本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
高姗(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二级教师,化学硕士,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
关键词:氧气;教学设计;实验;合作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氧气有了初步的知道和认识,如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一般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等,并且通过这些已有学习内容的积累,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用途[1],通过小组进行的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有助于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科学品质,为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2]。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的关键,每节课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因此,本文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校初二年级已经开设化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用途的目标。氧气是继学生学习了空气为混合物后首次接触到的物质,基于学生之前知识水平认为氧气能帮助燃烧和供给呼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准确的认识氧气的性质,以及由此性质决定的用途,最终准确的获得化学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同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实验中培养的目标也是十分重要。因此,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设定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思考能力这两方面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培养自信心、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本方面设定了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以及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的三方面目标[5]。
二、教学过程的完成
(一)随堂提问,复习巩固
基于布置的预习内容和学生对氧气一般物理性质的了解,首先进行随机课堂提问,是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测,而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的既有知识中知道物质的性质有两种,分别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很容易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即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实验,自主探究
在本堂课中我们选取教材31页中蜡烛燃烧和铁丝燃烧的两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进行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际操作。首先蜡烛作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学生对蜡烛的燃烧有一定的认识,并不会产生陌生感,从而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和在氧气中一样吗?促进对氧气化学性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中,需要教师强调蜡烛需要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为什么要缓慢的伸入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铁丝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是在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对它的了解并不多,有些同学甚至认为铁丝不能燃烧,所以在进行学生实验时需要教师做好实验步骤的讲解,如坩埚钳的使用,铁丝的形状以及如何缠绕火柴等操作,在进行明确的讲解后,我们选取了几名操作正确的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用坩埚钳夹持铁丝的操作,并模拟了插入氧气瓶中的操作,全班同学进行观摩学习。在进行学生实验时,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好奇和知识内容的理解,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在充分的了解两个燃烧实验的操作后,首先组织进行蜡烛燃烧实验,并布置课堂任务,即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写在笔记上,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观察不同小组的实验进度,并对实验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进行组内讨论,对每个人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小组内结论并进行汇报,教师通过听取不同小组的现象反馈,引导学生使用化学语言进行现象的规范描述。
在进行铁丝燃烧实验时,有些小组成功的看到与教材相符的实验现象,但是有些小组并没有,这时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重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在实际操作和视频中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组内的总结成果,教师进行引导并最终呈现出规范的描述。由此,通过成功亦或是失败的实验,学生对实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一次成功的,所谓实验需要进行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并最终得到可以重复的可验证的实验成果。
三、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的观察,可以归纳出氧气的一般物理性质,通过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化学性质的观察、比较、归纳,达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我们以学生实验作为载体,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多姿多彩,又对氧气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日后二氧化碳内容的学习。
综上,一节好的教学设计,并不代表着教师全权讲授,也不是学生完全自由探索,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起来的过程。教学内容中,学生通过失败的实验,不断积累经验,养成实事求是、积极思考的科学品質。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中较好的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化学习惯和规范的养成,对日后学生的化学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发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实验教学新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06):56-58.
[2]郑海鹏,梁秋婵,陈博.基于HPS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以“氧气”课题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02):57-60.
[3]孟献华,吴倩,倪娟.基于学科知识发展历史的论证式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以“空气中氧气成分测定”为例[J].化学教学,2018(11):41-46.
[4]吴丽莹,林世威,佟文宇,历晶,韩阳.逆向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229-230.
[5]罗浩鹏.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氧气性质教学设计的思考[J].学周刊,2018(16):67-68.
作者简介:杨姝(198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二级教师,化学本科,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
高姗(1993—),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二级教师,化学硕士,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