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生活化”双向化的教学实践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s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也要重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相互转化,将二者有效衔接在一起,让数学知识得到实践运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化;双向化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大纲设计教学方案,按计划完成教学大纲,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的单调性和抽象性,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有意识的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设计生活情境,将枯燥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会吸引学生兴趣,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应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实现课堂数学化—生活化双向化转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又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生活。一般来说,小学数学知识的获取是枯燥乏味的过程,但是生活确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着许多乐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感受到数学的抽象化和枯燥性,但却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引入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能够活跃学生思维,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为学生引入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明的爸爸想换一种手机资费,去移动公司咨询有两种套餐如下:A套餐:月租10元不包含任何费用,打电话按照每分钟0.2元收费;B套餐:无月租,打电话按照每分钟0.3元收费;学生首先想到实际问题,小明爸爸每月打电话大约多少分钟?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判断,教师让学生按照每月200分钟计算,学生按A和B套餐分别计算,A:10+0.2×200=50元,B:0.3×200=60元,这么算下来A套餐比较合算,这时教师又提出:如果是80分钟呢?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计算,A:10+0.2×80=26元,B:0.3×80=24元,这样算下来,B套餐比较合算,教师让学生思考:多少分钟两种套餐的费用相等呢?学生积极大胆地思考并给出了答案。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引入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深入挖掘教材,拓宽学习视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材是教师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是安排教学课堂的基础。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教材编辑者的理念和思路都有很大的调整,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数学教材中融入了很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度挖掘数学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学习摆脱教材的限制,用更多的素材丰富学生学习的视野,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學《平均数》时,教师可将生活中的套圈活动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喜欢的物品,以此摆放在讲台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套圈比赛,小组内每个同学10个塑料圈,看哪个小组能够获胜?学生积极参与套圈比赛,表现都很优秀。有的同学套中5次,有的同学套中6次,还有的套中7次……最后的评比中,学生犯难了,因为每个学习小组成员数不相等,如何才能评价出哪个小组获胜呢?学生陷入思考当中……这时,有同学提出:因为各组同学数量不相等,所以,如果我们计算小组成员投中的总数对成员少的小组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求出小组内平均投中的次数呢?这样,教师就轻松的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并按照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依据小组的套中情况展开计算,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套圈活动引入数学课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发展,而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自主认知了平均数,使生活现象数学化推进,促进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三、布置生活作业,重视实践应用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新授知识的教学之后的作业布置中,教师要紧抓课堂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巧妙的布置生活化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在知识训练中,自主挖掘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真切的感知数学的力量,体会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后,教师布置作业如下:陪父母去逛一下超市,从中记录10种以上商品的价格(记录商品必须是小数),自由比较不同商品间的价格,并用符号“>”“<”“=”将这些价格连接在一起,最后,对记录的所有商品的价格进行排序(可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超市中的商品大多都是小数形式存在的,此种现象屡见不鲜。小数商品价格的记录工作学生很轻松便能够完成,而后边的价格比较,如果差异太大,学生很容易便能够完成。为了加大学生比较的难度,教师可将学生记录的商品价格进行汇总,然后将其中数值相接近的小数放在一起,让学生一起对比、分析、讨论,学生自主总结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小数大小比较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中,教学之后的作业布置,教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比较、计算的方式,让学生生硬的记忆,而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寻找、记录、比较,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实践运用。    四、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宝库,知识是生活中的精灵。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的文化体系,与学生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材,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抓住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联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数学课堂问题,用数学思维方法和观念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使学生从根本意识上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做到对知识的活学会用,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苹果,问学生:老师今天遇到一个尴尬的事情,请你们帮忙想想辦法。难题是:老师共有6个苹果,家里来客人了,要把苹果分给客人,应该如何分。学生小脑袋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老师并没有说来了几位客人,如果是一个客人,直接将6个苹果都给客人就好;也可能是两位客人,就要每人分3个;假如是3个客人,一个人2个就好;这时,有同学提出,既然老师觉得是难题,那客人苹果肯定是无法均分,4个客人的话就只能是一人1个,然后剩下2个……学生讨论的异常热烈。教师将学生的讨论结果,用算式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快发现:有一类是可以均分的,另一类分完之后还会有剩余,这样顺利的引入本节教学。
   案例中,教师将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融于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主完成生活现象的思考、探究,深化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列举生活素材,帮助理解知识
   生活是学生认知的桥梁,可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或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实物,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精研教材,深度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用生活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土壤”,促进新知识的快速“生长”,有效去除新知的陌生感,让学生更好的通过生活感知数学,体会生活中数学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如自行车和小汽车的车轮,水杯的底座,洗手盆等,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体,并自主思考,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体。熟悉的生活物品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从大脑中找寻相似的物品。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圆形物体,为什么不将这些物体做成其他形状呢?如把自行车的轮子改成正方形或是三角形可不可以?学生瞬间被问题吸引,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验,探寻问题的答案,很快掌握了圆的特征。
   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探究,尝试着用数学语言来解决这些生活现象,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数学学科特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新知由陌生的理论转变为生活实物,体会数学知识于生活的价值意义,从而构建“数学化—生活化”双向化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郭铁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0(36):12-13.
   [2]陈丽青.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新课程,2020(52):156-157.
   [3]李秋桂.回归生活 打造魅力课堂——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苑教育,2021(02):55-56.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在幼儿阶段,需要加大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干预力度,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四点帮助幼儿养成健康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家园共育”;有效策略   幼儿生活习惯,不仅仅包括简单的吃饭、穿衣习惯,也包括幼儿的卫生习惯、安全意识、体育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幼儿时期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阶段对于儿童而言非常重要,虽然在幼儿园阶段儿童对学习还没有整体认识,但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的话,那么就会对儿童将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幼儿园科学活动渗透陶行知思想为研究中心,对教学做合一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幼儿园;科学活动   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理念对幼儿园教育有着很大的借鉴作
期刊
【摘 要】以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作为教育背景,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相互深度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信息化的特点。数学属于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锻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与数学抽象素养的关键途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数学教育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作为切入点,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
期刊
【摘 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元,许多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来打造精彩课堂和高效课堂。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灵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保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以此来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确保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综合提升。   【关键
期刊
【摘 要】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坚实阵地,自然也承担着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高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意识建立的阶段,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启蒙,使得学生能够从美的角度出发,观察事物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特别是在美术“欣赏·评述”课的教学当中,审美能力影響着学生的艺术欣赏效果,也关系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综合把握。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为了有效达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目标,教师必须巧用
期刊
【摘 要】学习路径是教师设计教学的思路模式,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制约着教师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机,同时,学习路径也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路径,学生的学习是在这种路径中发生和发展的。针对当下课堂教学中学习路径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从关键活动的设计,优化学习路径,具体方法有:设计问题,驱动全员参与;设计任务,推进学习进阶;设计评价,倒逼教学改进。   【关键词】教学活动;优化;学习路径   课改至今,
期刊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去年因为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停课,宅家里去学习,家庭教育也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笔者发现,当家长们在家里给孩子进行家庭生活化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偏差。为此,本文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出了几个科学合理有效开展幼儿家庭生活化数学教育的计策供家长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庭教育;生活化数学教育;计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科技的使用对于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对所有的数学知识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自己的思维路径,让学生能够逐步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为此,数学教师应该将宝贵的数学知识教授经验和崭新的互联网领域先进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数学知识的深刻内涵,给予学生更为适合的数学知识研究环境,让学生能够
期刊
【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提出的教学思想对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就像幼儿园教学改革中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当作教学改革向导,通过开展一日活动课程使幼儿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实现教学做合一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课程。此外,幼儿园一日活动形式多样,但是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幼儿未来成长和发展中必须要具备的技能。而教学做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引入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活动,吸引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并在活动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实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实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不再是学习成绩,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发挥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