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耕人生,可谓桃李芬芳。教书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可心中总觉得有什么没有完成。想来想去,原来是想把多年来的教学体验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勉。
  
  一、爱是联系师生情谊的红丝带
  
  我不仅上高中的物理课,而且还任了多年的高中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一直贯穿着爱的教育,特别是当我看了《魏书生当班主任》一书后,更觉得爱是联系师生的红丝带,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爱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伟大力量的。它可以使浪子回头,也可以让学生终生难忘。因此,作为老师的我就把爱融化在教学语言上。在教学中,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更亲近自己、相信自己。同时,把爱展示在行为举止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老师把爱体现在行为中,天长日久,学生心中的爱也自然生根发芽。我还把爱体现在工作中,对班上不同的学生倾注爱心,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浓浓爱心,从而使学生积极上进。
  平时,学校组织各种考试、比赛,我带的学生总是取得优异的成绩。同行们开玩笑说这是“班主任效应”。我想这“班主任效应”不应是权威,而应是爱的结果。前段时间,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申淑敏老师的《幸福班主任》的报告,让我更加感受到爱在教学中的力量。
  
  二、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物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总结。在教学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讲的就是物理从生活中来,必须到生活中去。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观念陈旧。“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学生围绕着考和学而脱离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此只想说老师应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但可以使他们成为科学与规律的运用者和创新人才。
  1、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生活是物理的源泉。在观察生活、发现物理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如:学习惯性时,学生可以在乘车上学时体验惯性;在学习加速度时,可以通过起跑来体验;在学习力学时,可以体验物体的平衡……
  2、精心设计,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充满对物理的兴趣时,学习会更轻松。让教学贴近生活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每节课前应对生活中的情景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出本课时的重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景生疑,从而带着思考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在快乐中学习物理。如:在《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中,先给学生讲物理史上先辈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研究电,再让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吸引轻小纸片。在学生充满兴趣时提出:这是什么原因?怎样能使物体带电?电荷会创造、会消灭吗?
  3、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主动参与到生活中。新教材中增设了实验、做一做、科学漫步栏目,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两棵树因争阳光而相互竞争,结果两棵树都在不断长高,都长得比一棵独立生长的树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样,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竞争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去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开展班级竞争,定期举行各种比赛,或者在班上有意表扬某个学生。提高了竞争意识,学生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主动地去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前,让学生明确目的、任务和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结果,老师应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创新的前提。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同一件事情多角度地去思考。如:让鸡蛋落地不碎,学生在限定的条件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教材中增加的“做一做”及家庭实验都要求学生去动手、去操作。当今很多学校都鼓励学生去搞小发明、小制作。学生在进行小发明、小制作的过程中必定会用到所学知识。不要轻视小发明、小制作,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财富,造福人类。如:有一学生根据草原上老鼠打洞的方法而改装公共汽车的通风设施,因此获得联合国奖。这不仅是一项创新,而且是造福人类的发明。
  我自己是一位小制作爱好者,作品曾多次获奖。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学生兴趣盎然,并取得多项奖励。
  在教学中展示我的自制教具和学生的作品时,学生兴趣非常高,以致于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想,学生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当前,江西大地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在“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改理念下,老师们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的教学都将帮助学生培养物理素养,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为自己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英语,首先要进行口语训练。本文依据英语口语操练的性质和作用,分别从“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和“交际性练习”三方面介绍了口语训练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口语操练 方式 机械练习 有意义练习 交际性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语言材料,离不开口语操练,其动机是使学生很快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仅就英语句型的口语操练来说,应从下面三个层次入手:    一、机械练习    
期刊
有个叫飞恩毫芬的博士,利用几年的时间,对48个国家进行调查。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快乐。也许你会觉得此项举动有点多余,甚至有点蠢钝。首先,日本人平均寿命79.5岁,长寿年龄居世界前位,如此延年益寿,一定有快乐的因素;其次,富豪之国美利坚呼风唤雨,耀武扬威,一定不缺乏快乐源泉。  结果真令人大吃一惊: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是冰岛,美国仅位居第十。  翻开地图就会发现,冰岛位于欧洲北部的北大西洋中,离北极圈很近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
期刊
高三英语复习中有三个突破,即突破阅读理解、突破书面表达、突破短文改错三大难关。此三 题在NMET卷中所占分值很高,也是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而且英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又都大致集中体现在这三大题上。因此,我们应把它们列为重点和难点。    一、大量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大量阅读,广泛接触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阅读能力向质的飞跃的关键,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就无法掌握阅读
期刊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课文教学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详细的讲解。长句、难句中往往包含较多的从句和较为复杂的语法结构,是理解中的难点,学生对这些句子往往是囫囵吞枣,甚至理解错误。我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对新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外语教学过多强调技能培养,而忽视中华文化教育的现状,从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素质两方面强调了加强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内外形式、学生和教师三方面提出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外语教学 加强 中华 文化教育    l988年1月.在巴黎举行了一次有当代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参加的会议,会上发表了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的中
期刊
一、课堂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  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英语语言环境,这就要求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首先,解决急用的几句:He
期刊
【摘要】数学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本文就数学活动课教学与学科课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并提出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应从观念到实践都应将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和其它数学活动作出界定,以保证活动课本身的结构性和体系化,保证数学活动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课程计划 直观性教学 数学活动课 数学课外活动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把开设中学
期刊
我们在训练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批阅量太大的困难。粗略批阅会阻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详细批阅则加重了教师的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我从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巧批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的路子。  一、收批  收批,即将学生的书面表达收上来,逐一批阅。收批包括详批和略批两种。详批时改出学生书面表达中的词汇、句法、章法中的错误,小至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大至时态、语态、句子结构上的错误
期刊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