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举行的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2012年度表彰盛典上,冯小刚又一次潸然泪下了。不仅仅是因为冯小刚和《一九四二》成为当晚最大的赢家——摘得年度导演与年度影片两项表彰,还因为作为当晚的讲述人之一,冯小刚登台回忆了自己拍电影二十年以来的心路历程,说到动情处更是含泪哽咽。“从国家给钱拍电影,到东奔西走喝大酒找钱拍电影。做导演既要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要,又要满足自己的追求,内心非常挣扎。导演写剧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一句有意思的台词、一个非常好的细节,然后把故事放在非常站得住脚的,又和我们命运相关的大背景里,但面临的结果是要把大背景去掉。有时候,相关部门对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的意见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我们拿到的意见是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一个导演明明知道这样好却还要往不好里改时所受的各种折磨,好莱坞的导演受过吗?”
仿佛是要为冯小刚这最后一句话做个注解:就在此前一天,昆汀·塔伦蒂诺首部被引进的新片《被解救的姜戈》,在内地公映首日突然被叫停。有消息称,《被解救的姜戈》上映原则上没有问题,但必须按广电总局对《姜戈》的最新修改意见进行重新剪辑,并传说问题在于影片中的裸露镜头。由于该片任何修改都必须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认可并亲自操刀完成,所以昆汀的态度将成为本片能否在内地上映的关键因素。早在 1993年,斯皮尔伯格曾因拒删露点镜头而使《辛德勒的名单》未能在华公映。如果昆汀也像斯皮尔伯格一样拒绝删减的话,《被解救的姜戈》将很可能错过在中国内地的上映。当然这就像欣赏大卫和维纳斯等人体艺术名作一样,艺术片里的裸露根本就不应该成为电影审查体制下的困惑。只要出台电影分级制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冯小刚的再次动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多月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冯小刚在全国两会再次就电影审查提出建议——大声呼吁拍摄“文革”题材电影用于反省:“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那段历史,于是在砸车事件时,西安有人把司机从车里揪出来打,这跟爱国没有关系,如果不让现在年轻人了解文化大革命,了解红卫兵的暴动带来的灾难,再发生暴乱的时候,大家还是会呼地一下起来。 ”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遭遇过两大灾难:先是日本侵华战争,后是“文革”浩劫。亲历过前一灾难的文化人在抗日的烽火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电影并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国歌,亲历过后一灾难的文化人却只在八十年代短暂反映和反思了一下,随着九十年代初田壮壮的《蓝风筝》和张艺谋的《活着》先后被打入冷宫,无奈的电影界同行们便只好对此莫言了。
中国电影回避“文革”题材已经很多年了,这在逻辑上是特别不可思议的:“文革”刚结束时可以拍《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还获奖还热卖还被当成“主旋律”的代表作,谢晋等名导演还因此成了国家和主流意识形态赞誉的艺术家。可现在本该离得更远、看得更清、更有助于理性地回顾和反思那段历史,却反而无人敢于问津了。电影审查制度当然应该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好艺术创作的政治关,却没有必要自毁“百花齐放”的形象去回避批判那段三十年前就被官方决议否定过的历史——“文革”。去年两会温总理从政治上、今年两会冯导演从文化上厉声否定“文革”,应该被视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正能量!
冯小刚的“呐喊”是因为他曾历经“彷徨”。在同时代中国电影导演中,冯小刚是对现行电影审查体制体会最深刻的也是受现行电影审查体制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其实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他们不会反对电影审查针对着那些真正属于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场问题,他们的困惑往往源自很多相互矛盾或者标准不一的审查意见。十几年前,冯小刚曾经在电影剧本已经审查通过的情况下开拍了一部名为《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的电影,没拍两天就被叫停了。此后他蹉跎经年,又拍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等票房大卖的贺岁片后,才把这同一个剧本拍成了电影《一声叹息》,只是主演从葛优变成了张国立。实际上论情节和立意,《一声叹息》和《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并无原则性的差别,这或许就标志着电影审查在某些题材上的日益开放和与时俱进。就拿眼下票房火爆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来说,这样一个“小三儿”题材的故事,要想在冯小刚拍不成《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的当年拍摄并热映,也是不可想象的。
仿佛是要为冯小刚这最后一句话做个注解:就在此前一天,昆汀·塔伦蒂诺首部被引进的新片《被解救的姜戈》,在内地公映首日突然被叫停。有消息称,《被解救的姜戈》上映原则上没有问题,但必须按广电总局对《姜戈》的最新修改意见进行重新剪辑,并传说问题在于影片中的裸露镜头。由于该片任何修改都必须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认可并亲自操刀完成,所以昆汀的态度将成为本片能否在内地上映的关键因素。早在 1993年,斯皮尔伯格曾因拒删露点镜头而使《辛德勒的名单》未能在华公映。如果昆汀也像斯皮尔伯格一样拒绝删减的话,《被解救的姜戈》将很可能错过在中国内地的上映。当然这就像欣赏大卫和维纳斯等人体艺术名作一样,艺术片里的裸露根本就不应该成为电影审查体制下的困惑。只要出台电影分级制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冯小刚的再次动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个多月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冯小刚在全国两会再次就电影审查提出建议——大声呼吁拍摄“文革”题材电影用于反省:“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那段历史,于是在砸车事件时,西安有人把司机从车里揪出来打,这跟爱国没有关系,如果不让现在年轻人了解文化大革命,了解红卫兵的暴动带来的灾难,再发生暴乱的时候,大家还是会呼地一下起来。 ”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遭遇过两大灾难:先是日本侵华战争,后是“文革”浩劫。亲历过前一灾难的文化人在抗日的烽火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电影并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国歌,亲历过后一灾难的文化人却只在八十年代短暂反映和反思了一下,随着九十年代初田壮壮的《蓝风筝》和张艺谋的《活着》先后被打入冷宫,无奈的电影界同行们便只好对此莫言了。
中国电影回避“文革”题材已经很多年了,这在逻辑上是特别不可思议的:“文革”刚结束时可以拍《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还获奖还热卖还被当成“主旋律”的代表作,谢晋等名导演还因此成了国家和主流意识形态赞誉的艺术家。可现在本该离得更远、看得更清、更有助于理性地回顾和反思那段历史,却反而无人敢于问津了。电影审查制度当然应该为了维护安定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把好艺术创作的政治关,却没有必要自毁“百花齐放”的形象去回避批判那段三十年前就被官方决议否定过的历史——“文革”。去年两会温总理从政治上、今年两会冯导演从文化上厉声否定“文革”,应该被视为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正能量!
冯小刚的“呐喊”是因为他曾历经“彷徨”。在同时代中国电影导演中,冯小刚是对现行电影审查体制体会最深刻的也是受现行电影审查体制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其实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他们不会反对电影审查针对着那些真正属于大是大非的政治立场问题,他们的困惑往往源自很多相互矛盾或者标准不一的审查意见。十几年前,冯小刚曾经在电影剧本已经审查通过的情况下开拍了一部名为《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的电影,没拍两天就被叫停了。此后他蹉跎经年,又拍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等票房大卖的贺岁片后,才把这同一个剧本拍成了电影《一声叹息》,只是主演从葛优变成了张国立。实际上论情节和立意,《一声叹息》和《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并无原则性的差别,这或许就标志着电影审查在某些题材上的日益开放和与时俱进。就拿眼下票房火爆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来说,这样一个“小三儿”题材的故事,要想在冯小刚拍不成《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的当年拍摄并热映,也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