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榆林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的榆林,稻黍滚浪,硕果飘香。由22位中国当代美术名家代表组成的“写生团”来到榆林,展开了为期4天的采风写生活动,拉开了“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榆林”系列活动的序幕。这是迄今为止,榆林迎来的最具规格的一支美术家队伍,其中有8个省区的美协主席,可谓名家荟萃,阵容空前。
  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美术家们先后参观了榆林市展览馆、榆林汉画像石馆、榆林老街、镇北台、红石峡、佳县白云山、神泉堡以及榆林经济开发区等。榆林厚重的历史文化,雄浑的自然景观,惊人的资源秉赋,火热的建设场景,无不给画家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令画家们兴奋不已。他们纷纷拿起相机,拿起画笔,对景写生,收集素材,为创作做着准备。
  9月24日,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榆林大型笔会在住地宾馆大会议室举行,20多位画家悉数登场,挥毫泼彩,联袂创作了巨幅画作。画家赵振川等人合作的“北台秋望图”,苍茫浑厚,意境悠远,尽得榆林神韵;画家程振国、王梦湖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图,层岭叠嶂,长城逶迤,一派北国风光。画家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了在场观摹的榆林书画作者,赢得了阵阵赞叹。
  “中国美术名家走进榆林”写生创作展出活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榆林市文联共同发起组织的,预计于2009年2月,在榆林举办“榆林神韵——全国美术名家画榆林”大型主题画展,这对宣传榆林,打造榆林文化品牌,推动榆林美术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文/张胜伟图/王刚)
其他文献
我不是史学家,我没有能力对有关貂蝉的一切做出明确的考证。  但是,即使作为史学家,对于历史上是否存在这个秀外惠中的奇女子,她又是何方土地成长的粉红英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素有四大美女的传说——貂蝉、西施、王昭君、杨玉环。其中美丽得令皎月为之躲闪的貂蝉,却不曾在任何史书上出现过她的名字。在以男性为话语主权的恢宏巨著——《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于刚劲有力的笔墨中添加了几笔淡淡的轻柔,就
期刊
一    阴了几日的天空,终于在今天傍晚飘起了雪花。  吃过晚饭,在夜色阑珊中推窗而望,眼前拂拂扬扬飞舞的雪,总令我无比地兴奋。一股清新湿润的气息,从雪中弥漫出来,笼罩着我的身心。在这样的气息里,我才蓦地感到,这个冬天不是临近了,而是终于到来了。  就在这一年将要结束之际,子夏的《晚安,苦丁茶》也要出版了,这是今年冬天最令人高兴的事。许多年来,冬天总会如期地将我带到一个浮躁的境地,令我无法突围,不
期刊
前些日子在《三边文学》和《长篇小说》海外版2008年第四期看到靖边作家罗培林创作的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杨树》(下称《白杨树》)。新颖的标题吸引了我,泡上浓茶,挤出时间,潜心阅读,我不禁为作品的魅力所震撼。时过不久,我又去靖边统万城游览,见到了罗培林,交流中他殷勤冀望我写一评论,都是文化圈人,故不揣浅陋主要就《白杨树》的成功之处写篇短文,公诸文友,以求切磋。    一、内容的真实性    真实是艺术的
期刊
我家乡的河路汉在黄河河道上行船最为有名,在明清以来就以摆渡航运而闻名。因为从内蒙古西部沿乌兰木伦河进入陕北神木,再到山西省城太原,我们村就是捷径。据上了年纪的人说,解放前这里的过河贸易特别发达。牲畜、药材、木材、红盐、布匹、粮食等日杂用品成天堆积在码头上,等待过河往返,而家乡河对岸的林遮峪古镇集市贸易闻名遐迩。解放后,家乡作为贸易码头的地位衰落了。但在五六十年代,只有一百多口人的村子,仍然养有5艘
期刊
戊子“五·一”那天,我独自在书房品茶读书。书里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我正为这句话感慨,电话铃就响了;是马飞那富有磁性又带着绥德腔儿的男中音。我就想,我们或许是有着某种感应的。问他在哪里?回答说是在自己画室中作画。我知道他的勤奋,就说:劳动节不劳动,当品茶、读书。他就笑了,说:这时候最是安静,适宜作画。  我立时想起那个有着八角小楼、又长着丁香树的榆林市文联幽静的小院儿。想他在
期刊
要谈陕西当代书法,我以为梁新云是无法绕过去的人物。至少从目前的现状来说,一大批所谓的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已经被我视作无效的前提下,梁新云和他的书法依然给我不少启发。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陕西,他的书写水准和声明还远远没有同步。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朴素动因。  认识梁新云是我在上大学的第二年,在此之前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全国展的陕西入选名单中。而我不曾想到的是,他和我同在一个城市。能在一个地方遇到有相
期刊
我搞不了文学创作,只是出于一种爱好和对家乡的感情,便由不得总爱关心家乡的文学事业,总盼望家乡再能长出几棵文学大树来。去年九月去西安开作协代表会,有幸见到了家乡一批文学精英,他们年轻有为,奋发上进,都发表和出版了好多优秀作品,成为家乡文学事业的希望。但也感到都为如何进一步提高突破,写出更好的作品而焦急不安。无形中也让我有了点“心病”,回家便情不自禁的想了很多。但限于自己的水平,一点也想不清楚,有时反
期刊
陕北人说古代话?  三十八年前,初到陕北余家沟,所闻言语,叽哩咕噜,似一派“胡”言。我们张口说话,村民就答“害怕”。不知所怕何来。后来才知道,不是“害怕”,而是“解不下”,念“害不哈(hà)”,意思是“不懂”。把不懂说成“害不哈(hà)”,当时听来,简直就是另一种语言。  农民聊天儿,口无遮拦。女知青在一旁听农民说到“夃(ɡài)老”,好奇问之。“夃老”在现在的陕北话里,指妻子有外遇的人,意思相当
期刊
可能  有些事是可能的如果大风不能吹拂  那陶俑上的尘土散去只能是一个传说  通往临潼的路有很多条而通往  秦朝的路只有一条譬如说  让时差逆转成门缝让天空飞起来  或者让一束光漂到你的内心深处  秋日渐浓有多少人坐在树荫下细细推算因果    其实你的心就是你的皇宫一千年前  马蹄声踏过渭水那一夜没有雨水滋润长安  也没有一盏马灯与月光争辉  草疯长得像个自恋狂太久了  寂寞使它们更加寂寞静静地渗
期刊
我是海力布?    偶然看到了甲骨文的“昔”字——画一个太阳,下面或上面是汹涌澎湃的波浪——便有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袭过心头。  我联想到了昔日那铺天盖地的洪灾。  彝族民间流传的长诗《查姆》中这样描绘洪水泛滥的情景:“龙眼眨一眨,满天乌云翻;龙尾摆一摆,天空就扯闪;龙身抖一抖,狂风暴雨卷万山。雨点鸡蛋大,雨柱似竹竿;下了七天七夜,大地茫茫被水淹。地上波浪滚滚,波涛直冲云天。树根飘上天,浮萍天上转,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