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顿第二定律》新课教学的听课感想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东道主发起了一场基于网络的长三角结对学校“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邀请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共四所学校.四所学校由于地域不同所呈现的教师教学特色、教学模式、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是多样化的,笔者在活动中观摩了苏、浙、皖三校教师所授的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后感受颇深,现将所思整理成这篇听课感想,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为方便说明以教师甲、教师乙、教师丙分别代表三位老师.
  1教学引入
  在教学引入中三位教師方式略有不同,教师甲将今年我国神州十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进行剪辑,提出问题“太空中如何测量质量?”,然后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正题;教师乙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并利用结论解决课本78页习题第2、3题,追问“物体质量多少或外力大小呢?”引入正题;教师丙在播放了一段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后,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火箭升空过程中,为什么会加速?”和“为什么要逃逸塔、助推器分离,火箭一级分离,火箭二级分离?”,然后复习上节实验所得结论引入正题.
  笔者认为三位老师的引入都很有特点,在新课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在这一节课要学习什么,需要或者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甲和教师丙利用多媒体视频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航天的高科技离不开最基本的物理规律;教师乙通过对习题的解答和习题间的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要对物理信息深入了解需要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2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得到
  在得到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过程中,关注的焦点是系数k的取值.教师甲展示了“张三:1单位力为使质量1 kg的物体产生9.8 m/s2的加速度,此时k=1/9.8”和“李四:1单位力为使质量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此时k=1”两种观点,通过两种观点的碰撞得出在所有物理量取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时k=1;教师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加以引导后得出k=1;教师丙比较了重力加速度在初、高中表示方式的不同即g=9.8 N/kg和g=9.8 m/s2,反证了1 N=1 kg·m/s2,进而得出k=1.
  笔者以为k的取值要尊重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k不是简单的就是取1.F=kma这个关系式应该是给出一种定义单位力的方法,比如在工程力学中有“公斤力”的概念,1公斤力指的是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即1公斤力=9.8 N,此时k=1/9.8.而我们取k=1是规定在力F、质量m、加速度a都取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时的结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采用非基本单位进一步说明,比如力F的单位为牛顿N,质量m的单位为克g,加速度a的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这样k=1000.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所以笔者以为教师甲的处理更加科学.
  3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在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理解中,三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值得一提是教师甲在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后,再次播放“太空授课”的剪辑视频,解决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太空中如何测量质量?”,进而提出“当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上述规律又将如何表述?”,通过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扩展为F合=ma.教师乙是通过已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提出问题“为什么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为重力加速度g,保持不变呢?”,引导学生得出“因果性”,再通过对课本教材的阅读,直接提出F合=ma.教师丙则是通过“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4 kg的物体受到8 N的力作用,求物体加速度?”的简单例题进行变化,归纳出一系列性质,如“将物体的质量改为2 kg”得出“同体性”,“若在3 s末,再给物体施加一个大小是N水平向(方向)的拉力,求物体的加速度?”这一开放性的题目结合学生的解答得出“独立性”、“同向性”和“瞬时性”.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新课教学中,笔者认为不适宜将很多的性质罗列出来,我们确实需要对牛顿第二定律有这么深的理解,但是这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才能逐步接受,或者是在应用中感悟到牛顿第二定律的丰富的内涵.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F合=ma上,这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基础.教师甲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表达式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F合,并且对力和加速度方向具有同向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接着立刻转到简单应用上,恰到好处;教师乙在利用了教材的表述,直接点出F为物体受到的合力F合,虽然简洁,但是可能在学生脑海中印象不够深刻,学习效率上可能有所欠缺;教师丙的处理个人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教学手段是高超的,在下面简单应用中再叙述.
  4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教师甲在简单应用中考虑到计算的简便度,只将课本教材中例1中的数据重新设置,在例1讲解结束后,归纳总结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对例2采取了两种方法即力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做出解答.教师乙选用的例1也是“汽车启动和刹车”情境,但是做了重新编排,在例2中,通过如图2所示的实验情境,求解加速度.教师丙没有单独的针对简单应用的例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丙将例题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各种性质理解结合起来,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上述中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果,并在最后解释了课前提出的问题二“为什么要逃逸塔、助推器分离,火箭一级分离,火箭二级分离?”
其他文献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操作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物理实践的过程.而现代的物理教学理念则更加趋向于“学以致用”,强调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本文通过对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几种物理综合实践的策略和方案,意在为物理教学提供实践性建议,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1以“明确关系”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核心思想的
1.receivev.收到;接受rnreceive是及物动词,意为“拿到;接收到,收到”,常与from连用,即receivesth.from sb./sth.,意为“从……那儿得到/接受到……”。eg:
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74页第2题)质量为2 g的子弹,以300 m/s的速度射入厚度是5 cm的木板(图1),射出后的速度是100 m/s.子弹射穿木板的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是多大?你对题目中所说的“平均”一词有什么认识?  解析子弹穿过木板的过程中,时间非常短,在竖直方向的位移极小,因此不考虑重力做的功,所以认为阻力F做的功就等于合外力做的功,即W合=-Fl.  子弹穿过木板
1.beat与winrn(1)beat意为“打败,战胜”,但后面的宾语是战胜的对手,即beatsb.,表示“打败了某人,赢了某人”。eg:
英美人彼此相遇,尤其是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常常以谈论天气为话题,这样双方既能摆脱彼此间面面相觑、无话可谈的尴尬局面,又可活跃气氛,打破冷场且不涉及任何私人话题。下面就谈论天气时的常用语简述如下:  1. 问天气情况。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或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今天天气怎么样?  What do you think
期刊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物理科学方法包括物理思维方法和物理学科方法(如图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
there be句型是英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型,同时也是中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掌握这种句型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本结构  There be+名词+方位介词短语  含义:某地有某物。其中there be是“有”的意思。如: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有” “某物”“某地”  有时为了强调“某物”的位置,可以把“某地”放在句子开头。例如句子Under the tre
期刊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抓住一切难得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校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着力于依托相关学科,突出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为拓展学生思维提供了平台.  笔者在物理必修课上发现的或者随机生成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不及深入探讨,在选修课上,拓展开来,做出更有价值的开发,通过开放的课堂生成,试图磨砺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展示物理学的奇妙.  1神秘的万有引
一、单词  1. clean vt. 打扫;清除 eg:  He cleans the room every day. 他每天打扫屋子。  Please clean desk. It’s too dirty. 请擦一下课桌,太脏了。  [拓展]clean还可用作形容词,意为“清洁的,干净的”,其反义词是dirty。eg:  You should keep the room clean. 你应当保持
期刊
Unit8rn1.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你为什么不给她买一条围巾呢?rn(1)“Why don’t+主语+do+sth.?”还可以用Why not do sth.?来表达,意为“为什么不做某事呢?”,是用来向对方提出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