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刚:家庭是孩子心理力量的源泉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刚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学校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注册心理学家。从2000年起任职美国加州湾区弗里蒙特市联合校区学校心理学家,工作主要包括针对3~22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测评和咨询,以及行为管理、教育方案的设计等工作。从2002年起与旧金山湾区电台、电视台和十多个民间组织合作,科普心理健康知识。从2013年起兼任加州州立大学学校心理系实习生指导老师。著有《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
  谢刚女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心理学家,对3~22岁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测评和咨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日前,借谢刚女士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家庭关系也是起跑线
  记者(以下简称记):谢博士,您认为怎样的状态能称得上心理健康?没有心理疾病就算心理健康吧?
  谢刚(以下简称谢):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发挥潜能,有效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状态。这些因素都是与人的成功和幸福感直接相关的,所以,心理健康蕴含着上进心、责任心、毅力、抗挫折能力、爱心等优良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绝不是没有心理疾病那么简单,因为许多人的心理问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不能称之为健康。
  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请问,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谢:笼统地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有两个方面,基因和环境。其中,40%~50%的影响来自基因,50%~60%的影响来自环境。在环境影响这方面,我认为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长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什么是起跑线呢?我认为和睦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起跑线。
  记:这个提法很新颖,能否详细谈谈?
  谢:好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有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家长予以满足,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孩子的第一个基本需要是“归属感”。和睦的家庭是孩子力量的源泉。心理健康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能够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对和睦相处的夫妻,不但拥有感情基础,还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宽容、耐心、会沟通,还会管理情绪。我们都有生气的时候,生气不分好坏,但是怎样表达,就有好坏之分。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每天都在上着生动的心理健康课,他们知道怎样去处理压力,怎样去解决冲突,这些都是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观察和学习到的。生活在父母不和睦的家庭,會增强孩子的不安全感,削弱孩子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使孩子更容易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父母之间长期冲突,无论是否离异,与孩子的焦虑和问题行为都成正相关,和健康成负相关。孩子生活在冲突中的时间越长,负性情绪越多,相应的行为反应,比如攻击性行为也越多,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更为脆弱,更可能离异。
  记:夫妻关系恶劣,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谢:是的。如果影响到母亲和孩子的关系,那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是灾难性的,因为孩子与母亲最初的依恋非常重要。在孩子的婴儿期,母亲不只是喂饱孩子,母亲给孩子的每一个眼神,跟孩子说的每一句话,还有拥抱、抚摸,都在向孩子传递“你很重要,世界很安全,我会一直在你身边”这样的安全信息,孩子就会信任这个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如果这种生命最初的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
  记:请问,是不是放养的孩子心理更健康?
  谢:那要看怎么放养。真正放养的孩子不是说放任不管的,而是有底线没上限。父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自由,但父母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是孩子必须是一个诚实的人、负责任的人、能够坚持的人。有了这些底线,上限我不去限制,这才是真正的放养。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心理素质高,因为孩子有自主感和自由感,有选择的权利。
  记:自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那么重要吗?
  谢: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工作中时时被人监视,出错了马上就会被发现,然后被指责,您能好好工作吗?能有上进心吗?
  记:不,只有对失败和惩罚的恐惧。
  谢:没有这样的恐惧感,便是自由感。孩子也需要这样的自由感。想想看,孩子有哪些事情自己说了算?早晨几点上学、每天做多少作业、几点上床睡觉……这些几乎都是强制或半强制的。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中,孩子有多少机会体会自由感?所以,家长有必要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做一回主,比如他的爱好,他要上的兴趣班,等等。再比如,父母坚持底线:必须坚持运动,至于选择什么运动方式,就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选择吧。这就是有底线没上限。
  夯实心理健康的根基
  记:除了归属感,孩子还有哪些基本的心理需要?
  谢:除了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也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因为这些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能发挥多大潜能。孩子有自己天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尊重,才能建立成就感和自主感,否则他的心理健康就有很大的隐患。如果一个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找不到让自己感受到成就感和自主感的活动,他的心理健康就失去了根基。
  记:关于成就感,您能举例说明吗?
  谢:曾经有一个音乐天赋很高的学生告诉我,她和姐姐一辈子都不会再碰钢琴,因为每次看到钢琴或听到钢琴曲,她和姐姐想到的都是屈辱。原来,她们的妈妈钢琴弹得非常好,每次姐妹俩练琴时,只要弹错一个音符,妈妈总能马上听出来并大声指正。一个冬天的晚上,姐姐又被妈妈责骂,姐姐拒绝练琴,妈妈便把她赶到冰冷的院子里罚站。姐姐穿着拖鞋,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而妹妹跪在妈妈面前,求妈妈让姐姐进屋里来。这是她与钢琴有关的深刻记忆。虽然妈妈帮助女儿进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妈妈的方式不对。一味地批评和惩罚只会让女儿把练琴和负面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没有丝毫的成就感,女儿当然不肯坚持练琴。   还有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爸爸不会弹钢琴,可是他的两个孩子特别喜欢弹钢琴,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一弹钢琴,爸爸就靠在旁边,用既羡慕又崇拜的目光看着孩子们,然后说,你们弹得真好!孩子们被爸爸鼓励,自然喜欢用弹钢琴讨爸爸欢心,这便是小小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孩子们练琴就会主动、认真,琴艺自然精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积极的记忆。我们每天的脸色,说的话,管教的方式,传递的眼神,等等,都会成为孩子的记忆,成为孩子喂养心灵的食粮。
  记:关于自主感,我有一个现实问题要请教。我接触过一些家长,他们陪着孩子学习,对孩子实行人盯人防守,甚至到了初中、高中还在陪,有的家长不惜花费巨大精力重新学习高中物理,就是为了帮助孩子。同时,这些家长又叫苦连天,难免向孩子传达负面情绪。请问,家长这样陪读,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感?
  谢:家长这样陪读,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主感的。这样的陪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究竟是谁的事?家长必须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学生的事,不是家长的事。自主感包括自理能力、自立能力。孩子如果习惯了父母长期的陪伴,他就不大容易把学习以及生活中应该自理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据我观察,家长的痛苦,往往在于家长过多地替孩子负责,孩子没有自主感,也学不会为自己负责。
  记:如果孩子做家庭作业时遇到不会解答的题目来请教家长,家长可以施以援手吗?
  谢:当然要施以援手!父母是孩子心理力量的源泉,当他感到虚弱,有挫折感的时候,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父母绝不能置之不理。但帮助孩子要讲究方法,事实上,父母帮助孩子的方式比帮助孩子的具体内容还要重要。
  记:请详细谈一谈。
  谢:首先,孩子请求父母帮助,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否则一定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感。完成家庭作业是孩子的任务,不是家长的任务,所以,必须由孩子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父母,父母可以引导,可以提示,但要保证孩子的学习态度是独立、主动的。只有这样,帮助孩子才能有积极的效果。
  其次,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把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不能让孩子产生耻辱感。不要说“这题都不会做?你真笨”之类的话。即可以指正,但不要指责。在指正之前,还要有充分的肯定,否则还不如不帮助孩子。
  記:先肯定后指正。
  谢:对。这方面,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黄金法则:对于教师而言,肯定和指正的最佳比例是4:1,即指正孩子1句话,之前要先肯定孩子4句话。对家长而言,这个比例是5:1,即指正孩子1句话,之前要先肯定孩子5句话。这样的指正,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教育效果也比较好。
  让孩子学会面对挑战
  记:除了拥有归属感、成就感和自主感,心理健康的孩子还具备哪些素质?
  谢:孩子未来是否能取得成功,是否能充分发挥潜能,还要看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有韧性和恒心。
  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什么决定了孩子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前进还是退缩?
  谢:在心理学上,把坚持和前进称为乐观态度,把放弃和退缩称为悲观态度。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研究表明,三个原因决定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是悲观还是乐观:
  1.孩子常听到和看到的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如果孩子成功的时候,父母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孩子个人的努力或特长,如“你交流能力真好,我都被你说服了”等,孩子就会慢慢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
  2.孩子失败时父母批评的方式。如果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总是把失败原因归结为孩子个人的错误,并给他贴标签,如“你就是记性差”“女孩子数学都不好”等,孩子就会慢慢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一点失误,马上夸张地联想到将来会有多么糟糕的结果。比如孩子只是算错了一道数学题,家长马上就说:“你要是建房子,错一个小数点那还得了?是要出人命的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但这样的反应也太夸张了!孩子以后还敢再犯错误吗?
  3.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孩子幼年时离世、父母离婚或父母长时间发泄负面情绪等。如果没有得到适当引导,孩子有可能觉得不论自己如何努力,坏的结果总会出现,个人努力不会有用,所以感到无助,将来再遇到困难时则更容易选择放弃。
  记:如果孩子犯了错,家长可以惩罚吗?
  谢:孩子犯错以后,已经是极度的悲伤、恐惧、失望、有挫折感了,对家长的反应通常特别在意,所以,家长的态度往往对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我工作的高中曾有几名男生在网络上攻击某位老师,被校方发现,每个学生的家长都被叫到学校开会。我注意到,家长的脸色差不多都很难看,可以想象回家后如何发作了,只有一位爸爸心平气和。开完会我问他,您的反应为什么跟其他家长不一样?他说,谁年轻的时候没犯过错?他跟孩子谈过这件事,孩子其实根本没上过这个老师的课,只看同学都在说这件事情,他就跟着瞎起哄,结果他说的话更难听,也得到了更严重的惩罚。但是这件事已经给了孩子深刻教训,他学会了三思后行,不再人云亦云。
  看,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如果家长一味地发火,孩子就会想办法对付家长,问题的焦点就变成了亲子冲突,就会错过在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周周兴冲冲地扬起试卷,跑到妈妈身边:“这次考试我得了98分!”然而,妈妈皱起眉头:“差两分就满分了,那两分你是怎么丢的?”迎面泼来一盆冷水,周周的笑容当时就凝固了,然后慢慢耷拉下脑袋,老远都能感到他的难过。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外在条件如何,我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然而,很多家长像周周妈一样,心中有个“理想的小孩”,这个小孩过目不忘,做事
宝宝做事磨蹭,许多父母怀疑宝宝笨,或天生就是慢性子。其实,宝宝做事磨蹭有复杂的心理原因,只要顺藤摸瓜,找到症结,就不难矫正。  磨蹭的四种原因:反抗控制、要求独立、完美主义、分离焦虑  宝宝做事磨蹭,最容易让父母恼火。在家做手工作业,宝宝总是一边做一边玩,手里总是摆弄一些不相干的小玩意儿,东瞅瞅、西看看。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总之是不肯干正事。生活中,宝宝也经常磨蹭。比如父母喊他吃饭,他说
不自律的人,无异于囚徒  今年春节,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并迅速扩散。为遏制病毒传播,各地中小学纷纷延迟开学。我和妻子忧心忡忡:儿子小波今年参加中考,现在正是吃劲的时候,不开学会不会让他荒废学业?上网课的效果究竟如何?  但是小波暗自欢喜,因为不开学他可以继续睡懒觉,可以享受妈妈的照顾,还可以每天打网络游戏。“毕竟是假期嘛,度假就要有个度假的样子!”他嬉皮笑脸地对我说。  中考前,我不想给小波制造
此 前,一项针对20000名儿童的研究发现,孩子在3岁以前拥有一只宠物狗可以使患哮喘的概率减少40%,但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幼年时期,养宠物猫则会使这一风险增加50%。参与此次研究的还有来自于南安普敦、布里斯托和曼彻斯特大学的专家。  研究负责人西尔维娅·克里希诺认为,这是因为狗比猫更脏,因此可以使儿童在幼年时就暴露于细菌中,有助于启动免疫系统,激活抗过敏的抗体。相比之下,猫更加卫
在日本,针对孩子的免费公园遍布各地,即使再简陋也少不了这四样玩具:沙堆、滑梯、单杠和秋千。孩子们想要痛快玩耍的时候会先奔向滑梯或秋千,想要安静的时候就会选择沙堆。  幼儿园里也一定有沙堆。老师教育孩子们在玩耍时绝对不可以扬沙,工具用完以后要及时收拾,此外就任由孩子们自由地玩耍。我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看到她和同伴们一起在沙堆上忙碌,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热闹的蚁群。  不到3岁的小孩子拿
多年来,洪兰教授在研究、讲学之余,十分关注教育,不辞劳苦地奔赴各地演讲,从脑科学的角度为家长们排忧解难,深受业界同行和家长们的爱戴。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别怕输在起跑线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洪教授,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三岁定终身”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  洪兰(以下简称洪):1998年,一位89岁的老人家患了鼻咽癌,治疗时注射了放射性药物,但已经迟了,老人三天后去世。科学家解剖时发
放暑假了,游乐场成了孩子最爱去的地方。同时,游乐场也是孩子最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当家长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时,一定要注意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  项目一:攀登架  隐患:攀登,对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有一定要求,低幼孩子不适合玩耍。即便有攀登经验的孩子,也要注意避免从高处跌落。  提醒:  1.孩子进行攀登游戏时,要遵守秩序。  2.不要在人多的地方同时进行攀登游戏,以免因为拥挤而相互影响。  3.游戏前,
为啥孩子越小越容易招蚊子  □ 二月  生活中,有些人特别容易招蚊子,比如孩子。有人认为蚊子喜欢叮咬孩子,是因为孩子的皮肤光滑、白皙、柔嫩,还有人认为这与血型、性别有关。  和成年人相比,蚊子更喜欢叮咬孩子,是真的。但这与皮肤白嫩、血型、性别都没有关系。  蚊子喜欢叮咬孩子,是因为孩子会发出一种强烈信号,通过空气传播,引导蚊子更方便地找到食物而已。  人体血液中的氨基酸与乳酸结合,形成复合氨基酸混
孩子厌学,是令家长谈虎色变的坏消息,本刊此前已座谈过多次,之所以还要组织座谈,是因为还有许多孩子深陷厌学的泥潭。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晓春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厌学的根本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只因缺乏内驱力  胡岳玲(10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厌学了,一做作业就瞌睡,还经常装病不想上学,学习成绩更是说不出口。离高考还有8年呢,这可怎么得了?请问,
德国父母普遍愿意为孩子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德國儿童擅长做家务,在西方国家中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便开始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些最简单的家务了,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把餐具摆放整齐等——尽管有时候仅仅是象征性的,孩子干完了父母还得重来一遍,但长此以往锻炼下来,德国儿童的动手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