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课改的价值追求在于“为了每一师生的健康成长”,让教育回归课堂,需要教师承担起更艰巨的责任,使基本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全面的完成。课堂上老师必须积极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片净土、乐园,静待花开。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音乐课堂改革中如何以生为本向心而立,让音乐课堂向优而行?这是音乐课堂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老师搭建平台,创设空间以及艺术氛围,要给学生自由、自主、自信,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让艺术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以其本身独特“美”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此时的音乐课堂发展需要“稳中求进”。
一、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聚焦音乐课堂,你会发现稳和进,一静一动,课堂上老师能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耦合度,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在六年级欣赏《初升的太阳》这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蒙古族喜欢骑马射猎,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源于生活,多姿多彩,带学生欣赏一段蒙古族的舞蹈,发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動作-骑马的动作,尝试与学生一起跳一段蒙古舞,让整节课很好地将舞美与旋律的美融为一体,之后欣赏乐曲三部分主题后引导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爱乐初心。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有着扎实基本功的音乐老师还可以以一曲二胡独奏《赛马》打动学生,走进孩子心中,成为每个学生的“心灵捕手”。学生在课堂上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快乐,通过一曲《赛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以及歌舞乐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学生对音乐和乐器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表现了对音乐的享受意识,让学生有无尽的成就和满足;这样的课堂是那么地抒情、动情和感人,充满美感,让音乐“音”曲而美,让学生“乐”享成长。
二、“稳”有三度,“进”在质量
课堂教学离不开三个维度:儿童为本(思维状态、问题意识、学校方式、课堂练习);宽容心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评价),多样机会(发言机会、分享交流、师生关系),课改中的课堂可以围绕这三个度深入打磨,基于三度的本质与规律,先夯实,后提升。欣赏六年级《初升的太阳》过程中,通过二胡与马头琴音乐风格的差异比较:二胡被称为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丰富多变的音色,恰如其分地表现被外国人誉为是一种神奇的令人崇敬的乐器,二胡较为适合表现汉族的音乐;马头琴音乐主要是草原音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些年我国和蒙古国政府共同取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长调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歌唱性极强,虽然已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羽调式为主要调式,有的音拖得极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幅度可达一个半八度之大,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袤天地中,与自然做伴的宽广胸怀。两种乐器充分对比后再介绍《初升的太阳》这一乐曲的作者:齐·宝力高,世界马头琴大师,蒙古族,1944年出生在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的后代,首次创建了马头琴乐队——野马乐队,结束了马头琴只有独奏和伴奏的局限性,同时也是至今为止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马头琴音乐会的唯一中国演奏家。这样巧妙的环节设计使育人文化润物细无声,课改课堂灵动更显智慧。
三、求“稳”谋“进”,重在行
音乐课堂让尊重成为课堂文化的底色,课堂中教师应当肩负起全心全意帮助学生的责任,学生采取一切办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课上主动学习,自信表达,积极有效互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欣赏《初升的太阳》课前老师应创设情境视频《蒙古草原风光》画面定格在(草原、马、蒙古包),引导学生进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蒙古族,了解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地域特点以及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接着带着孩子们骑着马来到蒙古草原,感受体验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了解其特有的乐器。在欣赏乐曲主题片段过程中,先初听第一部分旋律,让学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用弹舌来模仿马蹄的声音,再看乐谱,发现前半句和后半句有什么不同,运用ppt闪现附点,强调节拍感和运用骏马奔驰般的前十六分节奏型,使乐曲极富动力。旋律二,老师引导学生先用da模仿节奏型0 da da│da da·da│da-│,再出示旋律线图谱,结合图谱来画一画旋律线,旋律线的起伏,也像是草原上的小山丘一样,马儿在草原上飞奔,有起伏又有颠簸,再出示曲谱,讲解切分音重音体会,因此第一部分为四二拍,色彩明朗活泼;第二部分和第一段落音乐形象构成对比,采用的手法是:调式色彩的转化,速度减慢,改变节拍为四三拍,拉宽节奏等,音乐抒情、优美,先用la哼唱旋律,感受草原雄鹰展翅飞翔的画面,再加上蒙古族舞蹈画龙点睛,仿佛让人看到了蓝天白云下,一群雄鹰在展翅飞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三部分的完整欣赏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提炼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总之,在音乐的世界里,师生们相互切磋,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高度,以舍我其谁的开拓精神在音乐教改之路上阔步向前,做一个艺术的追梦人。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音乐课堂改革中如何以生为本向心而立,让音乐课堂向优而行?这是音乐课堂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老师搭建平台,创设空间以及艺术氛围,要给学生自由、自主、自信,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让艺术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情有致,以其本身独特“美”的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此时的音乐课堂发展需要“稳中求进”。
一、稳中求进,进中求稳
聚焦音乐课堂,你会发现稳和进,一静一动,课堂上老师能否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耦合度,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基础。在六年级欣赏《初升的太阳》这一课中,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蒙古族喜欢骑马射猎,能歌善舞,蒙古族的舞蹈源于生活,多姿多彩,带学生欣赏一段蒙古族的舞蹈,发现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動作-骑马的动作,尝试与学生一起跳一段蒙古舞,让整节课很好地将舞美与旋律的美融为一体,之后欣赏乐曲三部分主题后引导学生用多种表现形式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爱乐初心。
“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有着扎实基本功的音乐老师还可以以一曲二胡独奏《赛马》打动学生,走进孩子心中,成为每个学生的“心灵捕手”。学生在课堂上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快乐,通过一曲《赛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以及歌舞乐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学生对音乐和乐器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表现了对音乐的享受意识,让学生有无尽的成就和满足;这样的课堂是那么地抒情、动情和感人,充满美感,让音乐“音”曲而美,让学生“乐”享成长。
二、“稳”有三度,“进”在质量
课堂教学离不开三个维度:儿童为本(思维状态、问题意识、学校方式、课堂练习);宽容心态(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评价),多样机会(发言机会、分享交流、师生关系),课改中的课堂可以围绕这三个度深入打磨,基于三度的本质与规律,先夯实,后提升。欣赏六年级《初升的太阳》过程中,通过二胡与马头琴音乐风格的差异比较:二胡被称为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丰富多变的音色,恰如其分地表现被外国人誉为是一种神奇的令人崇敬的乐器,二胡较为适合表现汉族的音乐;马头琴音乐主要是草原音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些年我国和蒙古国政府共同取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蒙古长调音乐。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歌唱性极强,虽然已广泛采用五声音阶,但是以羽调式为主要调式,有的音拖得极长,在演奏技法上有较大随意性,多用三度颤音和大幅度的滑音,幅度可达一个半八度之大,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居住在广袤天地中,与自然做伴的宽广胸怀。两种乐器充分对比后再介绍《初升的太阳》这一乐曲的作者:齐·宝力高,世界马头琴大师,蒙古族,1944年出生在科尔沁草原,是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的后代,首次创建了马头琴乐队——野马乐队,结束了马头琴只有独奏和伴奏的局限性,同时也是至今为止走进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专场马头琴音乐会的唯一中国演奏家。这样巧妙的环节设计使育人文化润物细无声,课改课堂灵动更显智慧。
三、求“稳”谋“进”,重在行
音乐课堂让尊重成为课堂文化的底色,课堂中教师应当肩负起全心全意帮助学生的责任,学生采取一切办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的状态,课上主动学习,自信表达,积极有效互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欣赏《初升的太阳》课前老师应创设情境视频《蒙古草原风光》画面定格在(草原、马、蒙古包),引导学生进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蒙古族,了解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地域特点以及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接着带着孩子们骑着马来到蒙古草原,感受体验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了解其特有的乐器。在欣赏乐曲主题片段过程中,先初听第一部分旋律,让学生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用弹舌来模仿马蹄的声音,再看乐谱,发现前半句和后半句有什么不同,运用ppt闪现附点,强调节拍感和运用骏马奔驰般的前十六分节奏型,使乐曲极富动力。旋律二,老师引导学生先用da模仿节奏型0 da da│da da·da│da-│,再出示旋律线图谱,结合图谱来画一画旋律线,旋律线的起伏,也像是草原上的小山丘一样,马儿在草原上飞奔,有起伏又有颠簸,再出示曲谱,讲解切分音重音体会,因此第一部分为四二拍,色彩明朗活泼;第二部分和第一段落音乐形象构成对比,采用的手法是:调式色彩的转化,速度减慢,改变节拍为四三拍,拉宽节奏等,音乐抒情、优美,先用la哼唱旋律,感受草原雄鹰展翅飞翔的画面,再加上蒙古族舞蹈画龙点睛,仿佛让人看到了蓝天白云下,一群雄鹰在展翅飞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三部分的完整欣赏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提炼乐曲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总之,在音乐的世界里,师生们相互切磋,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追求课堂教学的新高度,以舍我其谁的开拓精神在音乐教改之路上阔步向前,做一个艺术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