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如果说诗词是一位娇羞、典雅、藏在深闺的女子,那么考生就是那位含情凝眸,踯躅不安,抓耳挠腮的君子。众多的备考对策、模式探究终不能挽救博弈的颓废。望着“在水一方”的古典诗词,让考生备感“道阻且长”。欲罢不能的无奈,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焦虑,让考生视“诗词鉴赏”为畏途,敬而远之。如何疏通考生情感的栓塞,构筑沟通的桥梁,让考生与诗词心有灵犀,情感碰撞,正确解读,是诗词备考的前沿。让考生揭开诗词朦胧的面纱,掀起她“含蓄”的盖头,应做到以下几个“关注”。
一、关注题目
诗歌的标题承载许多信息,有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人心情,诗的意境,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有的点明内容,定下感情基调,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怀旧”直指诗歌中心内容,情感方向。有的题目明确了诗歌的类别,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览古”流露了本诗的类型是怀古诗。有的从题目可推断出表现手法,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是“动态”的,诗中的动静结合手法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从题目可推测诗人情感流向,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怨”字定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关注作者及朝代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富含的情感截然不同,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情况。有的有注释,名家名篇不再加注,需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综观高考试题多是不熟悉的作家,故读注释,了解作者、时世显得尤为重要。注释是试题中的有效信息,能为理解诗意提供帮助。如果是可给可不给的信息,高考中往往不提供。
三、关注尾句,并能适时迁移
古诗多写景叙事在前,抒情明志在后。留意尾句,它往往是破译诗词的关键信息。找到主旨的位置,还需适时迁移,才能正确解读。由课内所学到课外延伸,既是对教材的检测又是迁移能力的训练。如许继的《夜坐》,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尾句中的“美人隔江浦”,“美人”是解读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在必修教材中的《离骚》和《赤壁赋》中均谈到“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是君王和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美人”隔江对峙,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得意便不难体味。
四、关注细节,善抓动词
“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是情感的不经意流露,但却是最真实的,见出真性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是细节,写出想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惟恐有所疏漏,多么绵密而细腻的感情啊!
五、关注意象,留意形容词、叠词、颜色词、数量词
意象是诗歌的情感载体,找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意象,才能捕捉诗人的情感。如“杨柳”“飞絮”“梧桐”“芭蕉”。形容词是修饰限制性词语,易将情态描摩,情景定格。如“孤舟”中的“孤”,境界全出。叠词既能准确写景状物,又能增加音韵美,颇受诗人青睐。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颜色词直接表明景物、图画的明暗、浅淡,如“渚清沙白鸟飞回”,即是一幅清爽、明丽的峡江秋景图。色彩的冷暖,明暗可折射人物的心情。“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丰富的色彩渲染了生机勃发的气息,诗人的感情是喜悦的。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的,具有跳跃性,大量留白,它既要含蓄凝炼,又要讲究韵律,因此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省略许多不能省的成分,或改变正常的语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名词并列成句,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怎样才算是读懂诗歌,首先找写景(物、人)的名词及修饰词、形容词,弄清写了什么,再找出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形容词,弄清表达的情感,要善抓关键句,即“情语”句,“诗眼”句。
关注题目,了解作者及朝代,巧抓尾句,善捕意象,定格细节,不放过叠词、数量词、颜色词,综合多种信息,多管齐下,成功破解诗词本意。掀起“诗词”的盖头,还原其庐山真面目。
一、关注题目
诗歌的标题承载许多信息,有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人心情,诗的意境,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有的点明内容,定下感情基调,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怀旧”直指诗歌中心内容,情感方向。有的题目明确了诗歌的类别,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览古”流露了本诗的类型是怀古诗。有的从题目可推断出表现手法,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是“动态”的,诗中的动静结合手法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从题目可推测诗人情感流向,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怨”字定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关注作者及朝代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富含的情感截然不同,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情况。有的有注释,名家名篇不再加注,需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综观高考试题多是不熟悉的作家,故读注释,了解作者、时世显得尤为重要。注释是试题中的有效信息,能为理解诗意提供帮助。如果是可给可不给的信息,高考中往往不提供。
三、关注尾句,并能适时迁移
古诗多写景叙事在前,抒情明志在后。留意尾句,它往往是破译诗词的关键信息。找到主旨的位置,还需适时迁移,才能正确解读。由课内所学到课外延伸,既是对教材的检测又是迁移能力的训练。如许继的《夜坐》,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尾句中的“美人隔江浦”,“美人”是解读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在必修教材中的《离骚》和《赤壁赋》中均谈到“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是君王和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美人”隔江对峙,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得意便不难体味。
四、关注细节,善抓动词
“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是情感的不经意流露,但却是最真实的,见出真性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是细节,写出想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惟恐有所疏漏,多么绵密而细腻的感情啊!
五、关注意象,留意形容词、叠词、颜色词、数量词
意象是诗歌的情感载体,找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意象,才能捕捉诗人的情感。如“杨柳”“飞絮”“梧桐”“芭蕉”。形容词是修饰限制性词语,易将情态描摩,情景定格。如“孤舟”中的“孤”,境界全出。叠词既能准确写景状物,又能增加音韵美,颇受诗人青睐。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颜色词直接表明景物、图画的明暗、浅淡,如“渚清沙白鸟飞回”,即是一幅清爽、明丽的峡江秋景图。色彩的冷暖,明暗可折射人物的心情。“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丰富的色彩渲染了生机勃发的气息,诗人的感情是喜悦的。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的,具有跳跃性,大量留白,它既要含蓄凝炼,又要讲究韵律,因此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省略许多不能省的成分,或改变正常的语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名词并列成句,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怎样才算是读懂诗歌,首先找写景(物、人)的名词及修饰词、形容词,弄清写了什么,再找出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形容词,弄清表达的情感,要善抓关键句,即“情语”句,“诗眼”句。
关注题目,了解作者及朝代,巧抓尾句,善捕意象,定格细节,不放过叠词、数量词、颜色词,综合多种信息,多管齐下,成功破解诗词本意。掀起“诗词”的盖头,还原其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