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如果说诗词是一位娇羞、典雅、藏在深闺的女子,那么考生就是那位含情凝眸,踯躅不安,抓耳挠腮的君子。众多的备考对策、模式探究终不能挽救博弈的颓废。望着“在水一方”的古典诗词,让考生备感“道阻且长”。欲罢不能的无奈,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焦虑,让考生视“诗词鉴赏”为畏途,敬而远之。如何疏通考生情感的栓塞,构筑沟通的桥梁,让考生与诗词心有灵犀,情感碰撞,正确解读,是诗词备考的前沿。让考生揭开诗词朦胧的面纱,掀起她“含蓄”的盖头,应做到以下几个“关注”。
  一、关注题目
  诗歌的标题承载许多信息,有的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诗人心情,诗的意境,如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有的点明内容,定下感情基调,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旧》,“怀旧”直指诗歌中心内容,情感方向。有的题目明确了诗歌的类别,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览古”流露了本诗的类型是怀古诗。有的从题目可推断出表现手法,如刘攽的《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是“动态”的,诗中的动静结合手法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从题目可推测诗人情感流向,如柳中庸的《征人怨》,“怨”字定下诗歌的感情基调。
  二、关注作者及朝代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富含的情感截然不同,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要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情况。有的有注释,名家名篇不再加注,需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综观高考试题多是不熟悉的作家,故读注释,了解作者、时世显得尤为重要。注释是试题中的有效信息,能为理解诗意提供帮助。如果是可给可不给的信息,高考中往往不提供。
  三、关注尾句,并能适时迁移
  古诗多写景叙事在前,抒情明志在后。留意尾句,它往往是破译诗词的关键信息。找到主旨的位置,还需适时迁移,才能正确解读。由课内所学到课外延伸,既是对教材的检测又是迁移能力的训练。如许继的《夜坐》,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深思无与言,美人隔江浦。尾句中的“美人隔江浦”,“美人”是解读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在必修教材中的《离骚》和《赤壁赋》中均谈到“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是君王和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美人”隔江对峙,怀才不遇,人生的不得意便不难体味。
  四、关注细节,善抓动词
  “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是情感的不经意流露,但却是最真实的,见出真性情。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是细节,写出想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惟恐有所疏漏,多么绵密而细腻的感情啊!
  五、关注意象,留意形容词、叠词、颜色词、数量词
  意象是诗歌的情感载体,找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捕捉意象,才能捕捉诗人的情感。如“杨柳”“飞絮”“梧桐”“芭蕉”。形容词是修饰限制性词语,易将情态描摩,情景定格。如“孤舟”中的“孤”,境界全出。叠词既能准确写景状物,又能增加音韵美,颇受诗人青睐。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凄凄。”颜色词直接表明景物、图画的明暗、浅淡,如“渚清沙白鸟飞回”,即是一幅清爽、明丽的峡江秋景图。色彩的冷暖,明暗可折射人物的心情。“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丰富的色彩渲染了生机勃发的气息,诗人的感情是喜悦的。
  诗歌的语言是凝炼的,具有跳跃性,大量留白,它既要含蓄凝炼,又要讲究韵律,因此往往会打破语法规则,省略许多不能省的成分,或改变正常的语序,“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是名词并列成句,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怎样才算是读懂诗歌,首先找写景(物、人)的名词及修饰词、形容词,弄清写了什么,再找出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形容词,弄清表达的情感,要善抓关键句,即“情语”句,“诗眼”句。
  关注题目,了解作者及朝代,巧抓尾句,善捕意象,定格细节,不放过叠词、数量词、颜色词,综合多种信息,多管齐下,成功破解诗词本意。掀起“诗词”的盖头,还原其庐山真面目。
其他文献
汉语成语博大精深,数量可观。在高考题中,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总反应在记忆这些成语时,耗时耗力,而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抓不住成语的特点,只记皮毛,碰到具体的句子,总是分析不到位,因而也判定不了对错。其实,记忆成语也有一些捷径可循。  成语大都源于古代诗文,有一些成语还明显地带有其初始语境的特点。所以一些“出身”于否定句式中成语,只能用于否定句中,而不能用在肯定的句子里。有些成语有其约定俗
期刊
学校推出名师讲坛,第一讲由刘艳清老师主讲,题目叫做《生命是一棵开花的树》,主要讲述了刘老师这些年由一名为爱情而献身的青葱教师成长为一位骨干教师到名师的过程,刘老师声情并茂,坐在下面认真聆听的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师肯定也是深有同感,那就是:每一棵树都想开花。为师如此,为生又何尝不是?  我帮学生在网上订购了一批书,书被寄到学校的时候,我从进入办公室的班上学生中随便抓了一个帮我整理,然后自己赶
期刊
在语文课中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作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一听到“作文”两个字就感到头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呢?从教多年,我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列出供同事们参考。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郁闷的现象,已经上课几分钟了,有些学生还是迟迟进入不了状态,有的东张西望,对老师讲的知识心不在焉,有的睡意朦朦,把语文课堂当作一个休息的驿站,有的干脆奋笔疾书,做其它学科的练习题。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语文的状态,课堂的开场白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正课开讲前的情境设计。  一、用音乐来导入  学生可能不喜欢枯燥的文
期刊
海明威的小说向来以“电报体”著称,因此,《桥边的老人》这篇短篇小说也就具有言简义丰、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以及不疾不徐、不瘟不火的叙述风格。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小说中大量使用的隐喻手法。隐喻是一种隐藏的比喻,是指将意义由某一事物转移至另一事物,在两个好像无关的事物上所制造的转义。从更深层面上说,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钢丝
期刊
提到“语文”,很多人就会想到“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有耕耘之无收获”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块心病难除:一届届高中学生辛辛苦苦地学语文,语文教师也辛辛苦苦地教课本、批作业、编试题、讲方法,结果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小,语文渐渐被边缘化了。  近几年来, 我对校内外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分析,自己琢磨思考,竟然医治了我的心病。我突然感觉到,这些“个别”的成功案例的背后有着我无法推翻的“必然”
期刊
几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面对素质教育,让21世纪的中国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呢?  首先是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方面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一)人才观。语文教师要树立“行
期刊
紧张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些天的收获,发现了不少我们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成败。  一、整洁的卷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也总是强调卷面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同学却是不以为意。不少人会觉得在高考语文赋分项中根本没有卷面分,所以就不需特别重视。可是在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实际中,评卷专家组多次向评卷老师强调一定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我认为,教学环节中有如下的注意“点”,值得广大的语文教师重视与探讨:  一、找准基点(即“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俨然一桌“满汉全席”,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
期刊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占60分,可谓语文的“半壁江山”。 如果一个考生高考作文写砸了,不用说他的高考就失败了,一篇作文定终生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作文不可小视。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很重要,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而且能塑造人品人格。要让学生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语文老师必须设计好自己的作文教学。  首先,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艺术,但艺术的高度也得从点滴基础做起。学生进入高中,高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