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紧张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回过头来梳理一下这些天的收获,发现了不少我们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一篇考场作文的成败。
一、整洁的卷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也总是强调卷面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同学却是不以为意。不少人会觉得在高考语文赋分项中根本没有卷面分,所以就不需特别重视。可是在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实际中,评卷专家组多次向评卷老师强调一定要扣错别字的分,并且指出尤其要关注卷面比较差的作文,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样作文里的错别字也会相对较多。这样一来,卷面较差的作文就容易引起显性地扣分。
另外,在高考阅卷劳动强度比较大、阅卷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一个整洁的卷面会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而且它往往会给阅卷老师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会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学习态度端正的考生。这样一来,在阅卷老师打分的时候,整洁卷面的隐性得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
二、消灭错别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山东今年高考作文的阅卷中,对错别字的扣分要求比较严格,阅卷组会对阅卷老师的错别字的检出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比较容易引起评卷老师注意的行文关键位置,如作文的题目、开头、结尾、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人名和相关的引用部分。例如今年不少考生在作文中都引用了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却有不少考生写成了“掘起”、“倔起”;而在人名的书写中犯得比较多的错误,是断臂钢琴师刘伟的名字,不少考生写成了“刘炜”,甚至写成了“张伟”、“李伟”,而这些往往是由于识记不清或者下笔有误造成的错误,也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足够的字数,助高分作文一臂之力
在高考试卷中对于作文的字数要求为八百字,不少考生以为写够八百就可以了,多了也没什么用。可在阅卷实际中,当大家审题立意都没有什么问题,并且所用材料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考生写得刚够八百字,而有的就写到了一千字,甚至有考生写到了作文纸的最底下——约一千二百字处。对于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在打分的时候,往往会“手下留情”,觉得考生写了这么多,在心里上也不忍给太低的分数。所以,我们提倡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多写一点,兴许它就会助我们的考场作文一臂之力!
四、精彩的题目,为高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个精彩的作文题目往往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尤其是在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多元化特征的大背景下,“自拟题目”往往是命题人的选择。这样一来,作文命题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如果考生能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精练而有意蕴的题目,则必然会让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有个初步的肯定。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不能做到拟写的作文题目文辞多么优美,那么至少在题目中不要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如在本次阅卷中,就有这样的题目“用坚持不懈对待生活百态”、“用信念扼住成功的咽喉”等,这两个题目都很明显地存在语法不通、表意有问题的毛病,在题目的拟写上犯这样的毛病,实在是不应该。
五、鲜活而丰富的材料,打造高分作文的“中坚力量”
今年山东高考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可供选择的素材也不少。可是,在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刘伟”很忙,几乎每三篇作文就能有两个用刘伟的,而张海迪、爱迪生、屈原、司马迁等“老面孔”则是紧随其后。整体上,素材陈旧、“撞车”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使用了新颖的作文素材,那么就很容易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同样,“材料丰富”,也是作文发展等级评定的一个明确的评分点。而通常我们使用的素材既有事实素材,又有理论素材。比如今年我省的高考立标作文中,就有一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打了58分,考生的论据从“康德”到“巴金”,从“索尔仁尼琴”到“萧伯纳”,然后是“王大珩”、“三钱”、“朱光亚”、“何泽慧”、“林则徐”、“巴尔扎克”、“吴菊萍”、“吴斌”、“尼采”,文章整体上很好地体现了材料的旁征博引和论述的丰富得当,实属难得。
六、强化文体意识,打造规范作文
在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有这样两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通常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有两种——记叙文和议论文。对于记叙文而言,所谓的文体特征就是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以记叙、描写为主,并且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
而对于议论文而言,它的文字表述应以说理为主,不可用“摆事实”代替“讲道理”,举例要详略得当,对于材料的叙述要尽量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而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一会举个名人例子,一会又讲一段自己的经历,把作文写成了四不像,直接导致了文体不清,为自己减分不少。
当然, 一篇高水准的考场作文的成功打造需要关注的方方面面是比较多的,但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日训练中能用心去打磨每一个细节,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交出一份闪亮的答卷!
一、整洁的卷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中,我们老师也总是强调卷面的重要性,可是许多同学却是不以为意。不少人会觉得在高考语文赋分项中根本没有卷面分,所以就不需特别重视。可是在高考阅卷尤其是作文阅卷实际中,评卷专家组多次向评卷老师强调一定要扣错别字的分,并且指出尤其要关注卷面比较差的作文,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样作文里的错别字也会相对较多。这样一来,卷面较差的作文就容易引起显性地扣分。
另外,在高考阅卷劳动强度比较大、阅卷速度比较快的情况下,一个整洁的卷面会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好感。而且它往往会给阅卷老师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会是一个语文素质不错、学习态度端正的考生。这样一来,在阅卷老师打分的时候,整洁卷面的隐性得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
二、消灭错别字,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山东今年高考作文的阅卷中,对错别字的扣分要求比较严格,阅卷组会对阅卷老师的错别字的检出情况进行重点监控。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比较容易引起评卷老师注意的行文关键位置,如作文的题目、开头、结尾、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人名和相关的引用部分。例如今年不少考生在作文中都引用了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却有不少考生写成了“掘起”、“倔起”;而在人名的书写中犯得比较多的错误,是断臂钢琴师刘伟的名字,不少考生写成了“刘炜”,甚至写成了“张伟”、“李伟”,而这些往往是由于识记不清或者下笔有误造成的错误,也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足够的字数,助高分作文一臂之力
在高考试卷中对于作文的字数要求为八百字,不少考生以为写够八百就可以了,多了也没什么用。可在阅卷实际中,当大家审题立意都没有什么问题,并且所用材料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考生写得刚够八百字,而有的就写到了一千字,甚至有考生写到了作文纸的最底下——约一千二百字处。对于这样的作文,阅卷老师在打分的时候,往往会“手下留情”,觉得考生写了这么多,在心里上也不忍给太低的分数。所以,我们提倡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多写一点,兴许它就会助我们的考场作文一臂之力!
四、精彩的题目,为高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个精彩的作文题目往往会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尤其是在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多元化特征的大背景下,“自拟题目”往往是命题人的选择。这样一来,作文命题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如果考生能精心地为自己的作文拟写一个精练而有意蕴的题目,则必然会让阅卷老师对考生的文学素养有个初步的肯定。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不能做到拟写的作文题目文辞多么优美,那么至少在题目中不要出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如在本次阅卷中,就有这样的题目“用坚持不懈对待生活百态”、“用信念扼住成功的咽喉”等,这两个题目都很明显地存在语法不通、表意有问题的毛病,在题目的拟写上犯这样的毛病,实在是不应该。
五、鲜活而丰富的材料,打造高分作文的“中坚力量”
今年山东高考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可供选择的素材也不少。可是,在阅卷中老师们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刘伟”很忙,几乎每三篇作文就能有两个用刘伟的,而张海迪、爱迪生、屈原、司马迁等“老面孔”则是紧随其后。整体上,素材陈旧、“撞车”的现象十分严重。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生使用了新颖的作文素材,那么就很容易从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同样,“材料丰富”,也是作文发展等级评定的一个明确的评分点。而通常我们使用的素材既有事实素材,又有理论素材。比如今年我省的高考立标作文中,就有一篇《敢于担当,迈向成功》打了58分,考生的论据从“康德”到“巴金”,从“索尔仁尼琴”到“萧伯纳”,然后是“王大珩”、“三钱”、“朱光亚”、“何泽慧”、“林则徐”、“巴尔扎克”、“吴菊萍”、“吴斌”、“尼采”,文章整体上很好地体现了材料的旁征博引和论述的丰富得当,实属难得。
六、强化文体意识,打造规范作文
在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有这样两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你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必须写成这种文体!
在高考作文中,考生通常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有两种——记叙文和议论文。对于记叙文而言,所谓的文体特征就是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或两个相对清晰、生动的人物形象,以记叙、描写为主,并且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如果要发表议论,应当少而精,点到为止。
而对于议论文而言,它的文字表述应以说理为主,不可用“摆事实”代替“讲道理”,举例要详略得当,对于材料的叙述要尽量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而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文体意识淡薄,一会举个名人例子,一会又讲一段自己的经历,把作文写成了四不像,直接导致了文体不清,为自己减分不少。
当然, 一篇高水准的考场作文的成功打造需要关注的方方面面是比较多的,但相信只要我们在平日训练中能用心去打磨每一个细节,一定会在高考考场上交出一份闪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