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新旧教材的体例对比,新教材有其独特的“新”意,体现了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及突出地理学科地位等新趋势,表现了科学性、逻辑性及时代性等新特点,着重强调了贴近社会生活及提高人文素养等新理念。
【关键词】 新旧教材;体例对比;创新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新版教材于2012年出版,与2002年出版的旧教材有极大不同。学术界有关《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体例研究较少涉及,尚有探讨空间。体例指一本书的编纂主线及支线,以篇、章、节表示。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体例则是通常所称的单元、课。本文着眼于比较新旧教材的体例,以体例见教材之整体,探析新教材的创新点。
一、“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方面
1.注重加强公民教育。第一单元的名称由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改为新教材“人在社会中生活”,增加了“人”字,词语“社区”改为“社会”。由此联系,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为公民。新教材意在培养刚升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对现代化社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为社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旧教材的中国地理知识内容量十分不足,也没有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进行详细介绍,中国地理知识在整个课程中仅占一个单元。反观世界地理知识,有“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个单元。中国地理内容不及世界地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相当欠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不够深厚。
新教材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专门就中国四大区域作详细介绍,将原来一节课中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扩充为一个单元来讲解,足见新教材对中国地理部分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
3.突出地理学科地位。就知识内容量而言,新教材地理学科内容比例高达75%。相较旧教材44.5%的比例而言,地理学科比重提高近30.5%;就地理知识点而言,新教材着重添加“文明中心——城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个单元;就难度值而言,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高,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课程学习带来挑战。
地理学科容量增加,内容扩充,难度加大,提升了其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从初中生长期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学科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位提升是时事所趋,体现新教材对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视,能够帮助初中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初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在课程特点方面
1.科学性。新教材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单元中将第三课课题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为“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介绍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笔者认为改课题的原因旨在开门见山告诉学生该课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把握该课的知识脉络,在教材编排上更具科学性。
2.逻辑性。旧教材第二单元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第四单元为世界其他特色区域的介绍。然而二者并不连续,中间隔了第三单元即中国地理部分。旧教材的体例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造成世界地理知识学习上的截断,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对本来就具广阔性、复杂性的地理知识更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新教材第二、三单元分别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和特色区域介绍,第五六单元分别为中国地理的概况介绍和四大地理区域介绍,编排有序,逻辑鲜明。学生学完世界地理知识和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后,在树立整体性和世界性的全球观基础上,再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逻辑性。
3.时代性。“文明中心——城市”这一主题从原来的一课内容扩大为一单元内容,突出城市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城市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见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之高。
新教材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城市主题的一课扩大为一整个单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同时促进了新世纪初中生的学习发展,他们能够学习更具时代性的新知识,更容易理解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中。
三、“新”在课程理念方面
1.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首先,新教材第一单元名称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比较,“社会”一词突出了“生活”主题,贴近初中生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其次,新教材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中三课内容分别为“规则的演变”、“传媒的行程”、“生活的故事”,单元名和课题名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拉近了陌生的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熟悉的周围事物作为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之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新教材将“文明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展现,这是旧教材仅以一课内容介绍城市所不及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板块,学生应当在更长久的学习中,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够深切感受到城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之魅力,进而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
其次,新教材编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四课形式分别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模块,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促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逐步提高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富兵.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小军.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中心学校美亭小学四年级 林丽敏
二年级时,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高老师。老师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老师紧握的大手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温暖。刚进教室,“人之初,性本善……”同学们朗朗上口。我有些好奇。高老师察到了我的反应,快步走过来,递给我一本书——《三字经》。
高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有时候就像我的妈妈一样。下课的时候,她总是不放心,站在教室外面看着我们嬉闹,或者和我们一起玩。有一天放学,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我眼巴巴地等着家里人,是高老师一直陪着我,就像妈妈一样。
高老师还是一位细心的老师。有一位同学特别调皮,坐在椅子上老不停地晃动,椅子上的螺丝帽全松了,幸亏高老师及时发现,要不这位同学的小屁股可就开花了。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伴随着经典一天天长大,渐渐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等我长大了,也要像高老师那样做个好老师。(指导老师:高丽明)
【关键词】 新旧教材;体例对比;创新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新版教材于2012年出版,与2002年出版的旧教材有极大不同。学术界有关《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体例研究较少涉及,尚有探讨空间。体例指一本书的编纂主线及支线,以篇、章、节表示。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体例则是通常所称的单元、课。本文着眼于比较新旧教材的体例,以体例见教材之整体,探析新教材的创新点。
一、“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方面
1.注重加强公民教育。第一单元的名称由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改为新教材“人在社会中生活”,增加了“人”字,词语“社区”改为“社会”。由此联系,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为公民。新教材意在培养刚升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对现代化社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为社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旧教材的中国地理知识内容量十分不足,也没有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进行详细介绍,中国地理知识在整个课程中仅占一个单元。反观世界地理知识,有“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个单元。中国地理内容不及世界地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相当欠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不够深厚。
新教材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专门就中国四大区域作详细介绍,将原来一节课中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扩充为一个单元来讲解,足见新教材对中国地理部分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
3.突出地理学科地位。就知识内容量而言,新教材地理学科内容比例高达75%。相较旧教材44.5%的比例而言,地理学科比重提高近30.5%;就地理知识点而言,新教材着重添加“文明中心——城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个单元;就难度值而言,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高,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课程学习带来挑战。
地理学科容量增加,内容扩充,难度加大,提升了其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从初中生长期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学科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位提升是时事所趋,体现新教材对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视,能够帮助初中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初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在课程特点方面
1.科学性。新教材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单元中将第三课课题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为“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介绍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笔者认为改课题的原因旨在开门见山告诉学生该课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把握该课的知识脉络,在教材编排上更具科学性。
2.逻辑性。旧教材第二单元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第四单元为世界其他特色区域的介绍。然而二者并不连续,中间隔了第三单元即中国地理部分。旧教材的体例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造成世界地理知识学习上的截断,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对本来就具广阔性、复杂性的地理知识更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新教材第二、三单元分别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和特色区域介绍,第五六单元分别为中国地理的概况介绍和四大地理区域介绍,编排有序,逻辑鲜明。学生学完世界地理知识和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后,在树立整体性和世界性的全球观基础上,再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逻辑性。
3.时代性。“文明中心——城市”这一主题从原来的一课内容扩大为一单元内容,突出城市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城市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见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之高。
新教材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城市主题的一课扩大为一整个单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同时促进了新世纪初中生的学习发展,他们能够学习更具时代性的新知识,更容易理解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中。
三、“新”在课程理念方面
1.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首先,新教材第一单元名称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比较,“社会”一词突出了“生活”主题,贴近初中生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其次,新教材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中三课内容分别为“规则的演变”、“传媒的行程”、“生活的故事”,单元名和课题名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拉近了陌生的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熟悉的周围事物作为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之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新教材将“文明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展现,这是旧教材仅以一课内容介绍城市所不及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板块,学生应当在更长久的学习中,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够深切感受到城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之魅力,进而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
其次,新教材编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四课形式分别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模块,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促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逐步提高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富兵.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小军.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中心学校美亭小学四年级 林丽敏
二年级时,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高老师。老师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老师紧握的大手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温暖。刚进教室,“人之初,性本善……”同学们朗朗上口。我有些好奇。高老师察到了我的反应,快步走过来,递给我一本书——《三字经》。
高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有时候就像我的妈妈一样。下课的时候,她总是不放心,站在教室外面看着我们嬉闹,或者和我们一起玩。有一天放学,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我眼巴巴地等着家里人,是高老师一直陪着我,就像妈妈一样。
高老师还是一位细心的老师。有一位同学特别调皮,坐在椅子上老不停地晃动,椅子上的螺丝帽全松了,幸亏高老师及时发现,要不这位同学的小屁股可就开花了。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伴随着经典一天天长大,渐渐地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本领。等我长大了,也要像高老师那样做个好老师。(指导老师:高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