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近两干五百年的历史,它们文体荟萃,各领风骚,体现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遴选了其中的一部分精华。
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仍有不少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而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单一,教法僵化,缺少迁移。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工夫。
一 建立“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其实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其中转变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根本。
“先学”首先指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书下注解和查阅工具书,可以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先学”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价值,超越文本。
二 教给“自主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1.重视诵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多朗读背诵文言文,对于学生把握语句的节奏、语调以及作者情感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在课前预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古人进行心灵对话,直至顿悟开朗。
诵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单个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配乐朗读等。要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乐此不疲,在诵读中还原语文学习的魅力。为了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布置预习题,学生有了学习目标,诵读自然饶有兴趣、水到渠成。
2.学会利用工具书,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不少后进生的学习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老师如何讲,他就如何听,教师板书多少,他就记多少,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效果自然很糟糕。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等和靠,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来讲解、靠其他同学和老师来帮我解决学习的困难之处都是不可取之法。
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手头现有资料和工具书包括课文注释等来解决问题,如了解作者生平,扫清读音和释意的障碍,能够简单疏通文章大意,为最后读懂文章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的性应该很明确,那就是自主性地解决问题,能解决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尽量变跟随老师的讲解去被动学习为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而自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习“自主”起来。
3.学习方法灵活多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文言文学习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讲;学生实在不能理解的,老师可以稍加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学法,把老师的“讲堂”还原为学生的“学堂”。
比如可以采用问答法。可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组六人。组内学生先自学,由字词到句意,到文章内容的理解。自学之后,学生就疑难杂症互相提问,组内自行解决。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便在全班提问。对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教师给予必要的扶助,直至学生弄懂为止。
还可以采用试教法。对于像《刻舟求剑》一类篇幅短、内容简单的课文,可以鼓励让学生做小老师自己试教。具体做法如下: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教师适当点拨弄懂弄通字词句;小老师上台讲时,教师在必要时可适当插入讲解。让学生自己尝试做老师,既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4.学会归纳整理,实现能力迁移。
一般说来,学习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诸方面来进行,及时整理记录,使它们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如对“若”字的理解,在“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曾不若孀妻弱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等句中意思都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纳综合,做成笔记。
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将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5.及时反刍练习,实现课外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技巧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精卫填海》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古今义对照,更好地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意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学校初中部)
责任编辑:徐艳兰
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仍有不少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而沿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单一,教法僵化,缺少迁移。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工夫。
一 建立“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其实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其中转变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根本。
“先学”首先指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书下注解和查阅工具书,可以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先学”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内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升文本价值,超越文本。
二 教给“自主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1.重视诵读训练,培养语感能力。
多朗读背诵文言文,对于学生把握语句的节奏、语调以及作者情感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在课前预习时,必须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古人进行心灵对话,直至顿悟开朗。
诵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单个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配乐朗读等。要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乐此不疲,在诵读中还原语文学习的魅力。为了调动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布置预习题,学生有了学习目标,诵读自然饶有兴趣、水到渠成。
2.学会利用工具书,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不少后进生的学习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老师如何讲,他就如何听,教师板书多少,他就记多少,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效果自然很糟糕。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等和靠,等其他同学和老师来讲解、靠其他同学和老师来帮我解决学习的困难之处都是不可取之法。
教师要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手头现有资料和工具书包括课文注释等来解决问题,如了解作者生平,扫清读音和释意的障碍,能够简单疏通文章大意,为最后读懂文章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目的性应该很明确,那就是自主性地解决问题,能解决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尽量变跟随老师的讲解去被动学习为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而自行解决问题,真正让学习“自主”起来。
3.学习方法灵活多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文言文学习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老师不讲;学生实在不能理解的,老师可以稍加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学法,把老师的“讲堂”还原为学生的“学堂”。
比如可以采用问答法。可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组六人。组内学生先自学,由字词到句意,到文章内容的理解。自学之后,学生就疑难杂症互相提问,组内自行解决。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便在全班提问。对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教师给予必要的扶助,直至学生弄懂为止。
还可以采用试教法。对于像《刻舟求剑》一类篇幅短、内容简单的课文,可以鼓励让学生做小老师自己试教。具体做法如下: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教师适当点拨弄懂弄通字词句;小老师上台讲时,教师在必要时可适当插入讲解。让学生自己尝试做老师,既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4.学会归纳整理,实现能力迁移。
一般说来,学习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诸方面来进行,及时整理记录,使它们成为自己语言仓库的一部分。如对“若”字的理解,在“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曾不若孀妻弱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等句中意思都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归纳综合,做成笔记。
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将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5.及时反刍练习,实现课外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技巧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的课文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精卫填海》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古今义对照,更好地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意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学校初中部)
责任编辑:徐艳兰